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利用雷诺类比法研究了点燃式发动机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未燃HC的生成和释放过程,研究了结构和运转参数对润滑油膜中未然HC生成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高缸套壁面润滑油温度,提高发动机转速,燃用较稀混合气以及使用低压缩比等措施均能减少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未然HC的生成或释放量,达到降低发动机未燃HC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LPG电控喷射冷起动循环的着火及HC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电喷LPG发动机冷起动过程中影响着火及HC排放的主要因素。试验在一台四冲程、水冷125mL单缸电喷发动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LPG发动机冷起动混合气的浓度相当于稳定燃烧混合气浓度的1.5倍左右,比汽油机稀,HC排放也低;随着混合气变稀,首次着火循环逐渐推迟;高起动转速是发动机冷起动可靠的一个主要保障因素;适当提前点火和增大火花塞间隙有利于降低冷起动循环的首次着火循环数;环境温度是影响冷起动过程的一个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3.
在用汽油车尾气排放与部分参数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和在用车试验,探讨了发动机怠速混合气浓度、点火提前角、怠速转速、点火系闭合等技术参数对发动机排放特性及其它使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二次空气改善车用汽油机排气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车用汽油机排气中CO和HC生成与热反应净化机理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试验探讨了二次空气对提高车用汽油机排气热反应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发动机高速大负荷工况下 ,足量的二次空气能使CO和HC的排放浓度大幅度降低 ,而在发动机中等转速中小负荷工况下 ,由于排气温度低 ,二次空气对热反应净化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1)正确起动。汽车起动时。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浓度很高,此时气缸内的温度相对较低.混合气不可能完全燃烧。尾气中CO和HC含量很大,如果此时点火系、起动系有故障。就会造成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根本没有完全燃烧而直接排人大气造成污染。因此。驾驶员在起动时应保持点火系、起动系性能良好,同时保持最佳的节气门开度,节气门过小或过大。都会造成排气中的CO和HC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摩托车技术》2011,(5):80-88
No.1故障现象:某款70型骑式车,发动机加速不良,工作转速波动较大,消声器发出"吐吐"排气声响。故障诊断与检修:开启点火开关,起动发动机,发动机起动容易,怠速运转稳定。加大化油器节气门开度,发动机工作转速提升至中速后不能继续提高,工作转速波动较大,消声器发出"吐吐"排气声响,并排出黑烟,疑是可燃混合气过浓。  相似文献   

7.
1 故障现象:某款70型骑式市,发动机加速不良,工作转速波动较大,消声器发出"吐吐"排气声响. 故障诊断与检修:开启点火开关,起动发动机,发动机起动容易,怠速运转稳定.加大化油器节气门开度,发动机工作转速提升至中速后不能继续提高,工作转速波动较大,消声器发出"吐吐"排气声响,并排出黑烟,疑是可燃混合气过浓.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极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WT615型增压电喷CNG发动机,进行了稀薄燃烧极限的判定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HC排放、HC排放的升高率、发动机转速及转矩可以作为CNG发动机稀薄燃烧极限的判定参数,并得出了判定依据。同时,文中对转速、转矩、点火提前角等因素对CNG发动机稀薄燃烧极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1台改装的JL465Q5天然气发动机上进行了点火提前角对HC,NOx,CO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理论过量空气系数附近,相同过量空气系数条件下,CO排放量随点火提前角变化不大,HC和NOx排放随点火提前角增大而升高;稀燃时,点火提前角对排气中各成分的影响减弱,CO和HC排放几乎不随点火提前角变化而变化,NOx排放随点火提前角增大略有升高。在试验转速及负荷条件下,点火提前角对排放中各成分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耦合详细化学反应机理对气体燃料发动机排气过程中未燃HC在排气道的氧化及对甲醛(CH2O)生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未燃HC在排气道存在氧化反应,浓度约减少30%;排气温度对HC氧化和CH2O生成有较大影响;CH2O对HC氧化有促进作用;HC的氧化会使CH2O浓度升高或降低,这取决于CH2O浓度与HC浓度的比值。  相似文献   

11.
为符合1978年度汽车排气法规的要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正在生产一种带副燃烧室的排量为1.6~1.8升的汽油发动机,该副燃烧室称为涡流发生罐(TGP:Turbulence GeneratingPot),装于燃烧室内。为了减少汽油发动机排气中有害物质CO、HC及NO_X的含量,可燃用稀薄混合气。但是,稀薄混合气的点火性能差,而且火焰传播速度较慢,故往往带来打不着火、燃烧不稳定及发动机热效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汽油电控喷射发动机的HC和CO排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春  徐航 《汽车工程》1993,15(4):200-205
本文研究了汽油电控喷射发动机进气涡汽、喷油方式、喷射位置、喷油正时、空燃比及点火参数和多次点火方式对汽油进气道喷射发动机的HC和CO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影响混合气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进气流动、喷射参数及点火参数)都对HC和CO有很大的影响;在优化喷射参数后采用高能点火对改进排放效果不太明显。试验中采用的连续多次点火方式对排放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纵观汽油发动机的工作情况,不难发现,汽车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和点火时刻,是影响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气净化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精确地控制空燃比和点火时刻,自然是汽油发动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可燃混合气配制方法的不同,是两者采用不同机构的主要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单次喷射及二次喷射对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某工况下超级爆震的影响,分析了二次喷射策略下进排气凸轮相位、进气温度、点火提前角、空燃比、发动机水温及曲轴箱通风系统对超级爆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二次喷射策略能有效抑制超级爆震的发生,增加发动机水温,降低混合气空燃比,适当提前排气相位可以减少超级爆震的频次,进气温度及点火提前角对超级爆震现象的改善不大。  相似文献   

15.
3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l)起动困难。首先应检查点火系统零部件的完好程度,因CNG两用燃料汽车点火线圈的输出电压不低于25kV,如果点火系统和燃料转换系统没有故障,那导致起动困难的直接原因是混合气的浓度。如混合气过浓,发动机会出现怠速不稳,排气放炮的现象,这时应清洗空  相似文献   

16.
在火花塞辅助点火,燃油直接喷射式轻型甲醇发动机上综合应用进气预热和排气再循环技术,能使其取得较高的热效率并降低排气中的NOx的含量,减少排气污染。原因是升高进气温度能改善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和燃料,向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中导入一定比例的排气,能降低可燃混全气中浓度,进而减少排气中的NOx含量,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温度愈高,导入的排气比例愈大,这一效果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载货汽车在行驶中发动机温度偏高,动力明显不足和加速性能不良,在大负荷工况下明显听出排气管发出问响,且在夜间检查时可观察到排气歧管做红的现象,对此故障可判断为配电器点火提前装置的固定螺钉松动,使点火时间延迟造成的。故障分析:当配电器点火提前装置的固定螺钉松动时,会改变点火时间使之延迟.这时火花塞放电不在活塞正常的位置上,活塞已从上止点下行了一段臣离,使混合气的燃烧和膨职时间相对缩短,因而,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充分.随着发动机工作循环的进行,未燃烧完全的可燃混合气在排气过程中继续燃烧.导致前述故障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改变活塞环岸高间隙的方法研究了活塞环间隙对发动机冷起动HC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冷起动首循环情况下混合气浓度处于稀燃区时,增加50%的活塞环岸高间隙,HC排放平均升高了25%;当混合气浓度处于稳定燃烧区域时,增加50%的活塞环岸高间隙,HC排放平均降低了32%;当冷起动首循环混合气浓度处于浓燃区时,活塞环岸高间隙增加50%,HC排放平均提高了18%.  相似文献   

19.
爆燃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燃烧现象。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末端的可燃混合气在正常火焰前锋到达之前,由于受高温和高压的影响,生成大量极不稳定的过氧化物而自燃,形成爆炸性燃烧,此时混合气的燃烧速度往往比正常值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其燃烧压力和温度都以瞬时、局部地增加,这种燃烧被称为爆燃。 产生爆燃的原因除发动机自身结构以外,使用中主要有发动机的高负荷低转速、点火提前角过大、混合气浓度偏高、燃油品质差、燃烧室内积炭过多、发动机过热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的节气门开度、转速、空燃比、点火提前角等运转条件下,对改装的4RB2天然气发动机和原发动机的扭矩、功率等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发动机由燃烧汽油时的工作状态直接变换为燃烧天然气时,发动机的扭矩或功率下降非常大;增大点火提前角和增加点火能量,可使发动机燃烧天然气时的动力性得到改善;发动机燃用天然气时,与浓混合气条件相比稀混合气条件的扭矩在高速时较大,低速时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