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道路边线的作用和特点,提出了道路边线线形变化规律的显化问题;结合道路边线与中线的关系,探讨了公路弯道边线线形参数计算和边线线形设计的问题,推导出了边线四旋线参数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道路边线的作用和特点,提出了道路边线线形变化规律的显化问题;结合道路边线与中线的关系,探讨了公路弯道边线线形参数计算和边线线形设计的问题,推导出了边线四旋线参数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弯道多为交通事故高发路段,为了防止汽车转弯时因变道产生的碰撞危险,提高行车安全性,建立了汽车弯道行车侧向安全距离模型,该模型将变道车辆的行驶距离分解为侧向纵向两个方向,保证在弯道同向行驶时不会因车辆变道相撞,推算出两车应保持的安全侧向车距,确定了纵向临界安全距离、两车夹角等参数,并将该模型与现有的侧向临界安全距离模型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汽车弯道行车侧向安全距离模型可以准确、有效的判定侧向安全距离,提高了预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弯道易造成车辆速度控制不当而成为事故多发路段。为改善弯道安全,本文针对弯道路侧警示标志的布设展开研究,制定弯道路侧安全警示标志梯度提示策略,依托高保真模拟驾驶实验平台,建立山区弯道虚拟场景,选取急弯标志、限速标志(Speed Limit Sign, SLS)及可变信息板(Variable Message Sign, VMS)作为警示标志,在弯道对传统提示策略(急弯标志)、二级梯度提示策略(急弯标志和SLS)和三级梯度提示策略(急弯标志、SLS及VMS)开展实验,获取33名被试驾驶人的车辆运动、眼动数据和主观问卷。选择平均速度、纵向加速度、速度遵从率、标志单次注视时长、标志注视提前距离、反应时间以及主观评价等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和事后测试,对比不同提示策略对驾驶人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策略,梯度提示策略能有效提高驾驶人注意力,减小对警示标志的视认距离和反应时间,帮助驾驶人在进入弯道前提前完成减速,并在弯道稳定保持低速行驶。本文研究可为弯道路侧安全警示标志连续布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挡风墙对列车横向气动性能的影响,基于可压缩粘性流体Navier-Stokes方程和k-两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列车在直线和不同半径曲线线路上运行时,不同挡风墙高度和距离的275种工况下列车侧向力和侧翻力矩,获得了最佳挡风墙高度和距离.研究结果表明:在列车速度为200~400 km/h,风速为20~40 m/s的条件下,列车在直线线路上运行的最佳挡风墙高度和距离分别约为1.90和3.90 m;当弯道半径为1 000~7 000 m时,曲线线路最佳挡风墙高度随弯道半径增大线性减小,最佳挡风墙距离与弯道半径关系不大,约4.50 m;风速和列车速度对挡风墙的最佳高度和最优距离影响很小;如果挡风墙高度过低或距离过近,头车和尾车所受侧向力和侧翻力矩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山区弯道景观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构建了仿真流程,研究了车辆横向滑移事故判断方法、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障碍物或车辆产生方法、驾驶员视距计算及仿真车辆安全状态判断方法;用VB语言编写仿真程序,仿真分析了不同车速、弯道半径、景观位置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车速为60 km/h且景观至路边距离相同时,大半径弯道较小半径弯道的危险概率减少约58%;曲率半径相同时,较高设计车速的道路景观对行车影响较小,中半径弯道设计车速为80 km/h较60 km/h的危险概率减少约33%.  相似文献   

7.
采用直线级点为坐标原点,切线为X轴曲线上任意点坐标计算公式,应用交会法求出曲线外任意点坐标计算公式,根据坐标反算公式算直线缓点或曲线外任意点至曲线上任意点的方位角和距离,置镜于直缓点或曲线外任意点便可一次测完曲线。  相似文献   

8.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高速公路弯道车速预警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弯道处事故率高的特点,以降低弯道处交通事故率为目标,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弯道的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预警系统。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道路的识别、道路参数测量等,提出高速公路弯道车速预警系统设计理念,以降低弯道处车辆的行驶速度。  相似文献   

9.
平面视距保证的计算方法及其程序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供了计算弯道平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视距横净距的计算方法,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该方法较传统的最大横净距法以及图解法而言,既能节省工程量,又能提高计算的效率,同时也使编程的计算工作得到了简化。  相似文献   

10.
隧道环境与陆地上移动通信有显著不同,需要对其无线信道特性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射线跟踪法,能够对隧道环境无线信道特性高效地仿真,降低了射线跟踪的计算复杂度,同时采用一种新的坐标系描述弯道的几何形状,便于对弯道部分进行射线跟踪.本文将路径损耗的仿真结果与北京地铁14号线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比表明:改进的射线跟踪法能够有效地预测路径损耗;直道中K因子在-8~25 d B范围内变化,且随着距离增大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五花八门的铁路轨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米 《交通与运输》2008,24(1):11-11
铁路轨距是指铁路线上两根平行钢轨之间的距离,具体说是以左右两根、钢轨内侧轨顶下16毫米范围内的距离。除了在弯道上应根据半径大小适当加宽外,轨距允许误差最大为4毫米,最小为2毫米。轨距一旦超过这个规定,就会造成列车脱轨颠覆,引发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站仪在公路工程施工放样中应用的不足之处,提出用全站仪测出待放样线路上任意的坐标,输入计算机处理,得出该点的桩号,离开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尚需填挖高度,离公路施工边线的垂直距离等,从而快速设置公路施工边桩,指导填挖施工,并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践应用中较常规全站仪示放样法所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快速精确测定线路横断面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道路中心线任意点的坐标推算得离中桩距离为D的任意点K的坐标及任意测站点O的坐标 ,由全站仪利用极坐标的原理精确测定K点相对于中桩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车辆在道路弯道上的跟驰特性及稳定条件,在经典OV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面摩擦、弯道半径和超高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弯道力学特性建立弯道OV模型。基于弯道路段车辆跟驰扰动原理,采用傅里叶级数收敛对模型线性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弯道跟驰模型的扰动稳定性条件。依据敏感性系数影响因素,绘制了不同弯道弧度的弯道交通流稳定区域曲线图。为验证弯道跟驰模型的有效性,对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和路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弯道车流的稳定性随着弯道弧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利用桥梁中心线的法线旋转一角度后,与桥梁内外边线各相交一点,产生坐标增量的原理,推导边线上任一点的平面坐标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省G246公路小半径弯坡路段开展大型载货汽车和小汽车驾驶员自然驾驶试验,基于Begaze软件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两类驾驶员注视点分布特征与小半径弯坡路段转弯方向、半径、坡度的关系;研究了左转、右转方向驾驶员瞳孔直径、信息获取能力与速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型载货汽车驾驶员在小半径弯坡路段中行驶时,主要关注车头前方15~25 m区域,对后方车辆关注度不足;小汽车驾驶员关注的区域更远,会关注对向来车和道路线形走向;转向和曲线半径是影响驾驶员关注点的主要因素,左、右转时驾驶员主要关注道路中央标线、右侧道路边线,且应着重加强半径小于30 m弯坡路段的视觉引导有效性;大型载货汽车驾驶员过弯时瞳孔直径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峰值位置与弯道中央并不重合,现有将凸面镜等提示性施设设置在弯道中央的处理措施并不适宜大型载货汽车。  相似文献   

17.
喜来 《交通与运输》2010,26(4):13-14
<正>铁道线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为了保证火车行驶安全,两根钢轨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称之为轨距。具体地说,它是指左右两根钢轨内侧轨顶下16毫米范围的距离。除了在弯道上应根据半径大小适当加宽外,允许误差最大为4毫米,最小为2毫米。轨距一旦超过这个规定范围,就会造成列车颠覆。  相似文献   

18.
弯道床面切应力是弯道泥沙起动的直接动力,运用弯道水流概化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ADV进行了三维流速数据的采集。弯道水面横比降与纵比降的沿程分布公式以及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推导得到了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公式。通过计算,给出了不同参数对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计算床面切应力的分布不仅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为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弯道床面切应力是弯道泥沙起动的直接动力,运用弯道水流概化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ADV进行了三维流速数据的采集。弯道水面横比降与纵比降的沿程分布公式以及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推导得到了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公式。通过计算,给出了不同参数对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计算床面切应力的分布不仅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为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汽车在转弯制动时出现的制动距离过长和侧向路径偏离状况,提出了利用两侧轮胎制动力差产生的横摆力矩控制汽车侧向路径偏离的控制策略,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仿真研究表明,利用所提出的横摆力矩模糊控制策略能减少汽车在弯道路段制动时的侧向路径偏离距离,使汽车在制动时能保持预期轨迹,提高了汽车的制动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