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更科学地计算复杂交通流条件下的左转延误,分析了车辆到达和离去规律,采用排队增量累计( IQA)方法,提出基于IQA方法的信号交叉口计算左转延误计算模型,通过使用不规则的多边形来计算队列累积面积作为均匀延误值.该方法突破了Webster延误模型的条件限制,更好的描述了实际交通状况.结合福州市信号交叉口调查数据,验证了IQA方法计算的延误比Webster模型更符合实际,特别是许可型左转相位的信号交叉口.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减少在饱和度很大甚至超饱和状态下的信号交叉口延误计算误差,更好地优化周期长度和有效绿灯时间,以总延误为目标函数,从饱和度出发,根据饱和度的计算结果,选取不同的延误计算模型。在饱和度较小时,采用Webster稳态模型;当饱和度增大到0.9以后,采用Akcelik瞬态延误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把优化结果和原有结果进行比较,说明根据饱和度来选取延误的计算模型能有效减少延误,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同时对信号周期和有效绿灯时间进行优化,避免了单项优化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为了缓解人车冲突,增加行人过街安全性,在界定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区的基础上,以红灯期间等待过街的行人群体通过冲突区的时间为依据,对右转机动车进行信号控制,建立右转机动车禁行时间计算模型,并以长春市自由大路和同志街交叉口为例,应用Webster延误模型对右转机动车信号配时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交叉口总延误降低20%,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右转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延误。  相似文献   

4.
为了弥补传统延误模型仅研究单个交叉口的不足,搭建了关联交叉口"相位差-延误"模型,用以定量分析关联交叉口运行情况.模型基于交通稳态理论(Webster延误模型),考虑关联交叉口交通流量、配时方案、相位差、路段长度等影响因素,可以动态反映关联交叉口相位差与延误之间的关系.用具体的算例说明了公式的使用方法,对提出的关联交叉...  相似文献   

5.
李鑫  张泽玮 《交通与运输》2021,34(z1):57-61
为了探究在提前右转车道增加信号控制灯是否能缓解高峰期间行人连续过街导致的右转机动车拥堵,选取Webster延误模型和Vissim仿真模拟评估方法.以深圳市为例,首先,将现场调研的数据带入延误模型得出现状延误时长;其次,根据现状交叉口相位调整右转信控灯的周期时长,将设置好的右转信控灯周期带入第一种评估方法——Webste...  相似文献   

6.
在绿波协调控制交叉口群中,绿波段前沿交叉口对于交通流具有整流特性.针对单一交叉口延误计算方法对交叉口群整流特性考虑不足的问题,基于车流运行时间偏移呈正态分布的假设,采用非集计方法分别提出了绿波带内、绿波带间和右转车流的延误计算模型.分析了交叉口群对车流的整流作用,以最小二乘拟合法为基础,提出了交叉口进口道车辆到达函数拟合方法.分别考虑交叉口群绿波带内和绿波带间的车流运行时间偏移,以单车延误期望累积建立了交叉口进口道车流延误计算模型.利用交叉口车流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交叉口相位及信号配时优化是提高交叉口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古棕路与沪城环路交叉口现有的交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用Webster配时方法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并运用Synchro仿真不同配时方案下的交叉口延误情况,最终确定使交叉口延误最小、服务水平最高的配时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交通信号的自适应控制方法,需要对交叉口延误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计算,而HCM2000推荐的延误计算模型对于自适应控制的信号交叉口的延误计算有不错的适用性。在此模型中,信号联动修正参数PF能较好的修正由于交叉口进行自适应控制而产生的延误变化。由于HCM2000给出的PF计算方法比较繁杂,计算方法的简化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低渠化环形交叉口延误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环形交叉口的延误,用排队论方法分析低渠化环形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提出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延误研究的基本思路,建立单向两进口车道与两环行车道的环形交叉口车流延误模型,得出环形交叉口进口道车流延误时间与自由流比例有关;与行车最小车头时距有关;与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有关;与交叉口车流交织段长度有关。模型对环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以及服务水平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实际行驶时间,合理规划道路交通流,提出一种改进的城市道路阻抗函数模型。城市道路阻抗分为路段延误和交叉口延误,其中路段延误采用王素欣改进的道路阻抗函数模型对SPIESS路阻函数进行修正,利用城市道路交通流三参数速度、交通量、密度的关系推导出交通饱和度与交通密度的关系式。在交叉口节点延误中对Webster模型进行改进,并对整个道路阻抗函数模型进行相关道路影响因素(交叉口间距、行人自行车干扰、道路宽度)的修正,最后利用百度地图的智能实时路况查询服务来获取道路数据。通过对改进的城市道路阻抗函数模型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对比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道路阻抗函数更贴近实际行驶时间,对路径规划和智能交通平台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延误是交叉口交通设计和信号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针对传统延误计算仅考虑单个交叉口的不足,本文构建了综合考虑上下游交叉口交通运行参数的延误计算模型。模型以交通波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上下游交叉口的相位相序、绿灯时长、流向流量、路段长度及相位差等因素,通过计算下游交叉口队尾时空点在各相位的演变构建队尾时空多边形,计算队尾时空多边形的面积即可得到下游交叉口计算车道组的停车延误,将其加上加减速延误最终得到交叉口信号控制延误。示例分析表明,该模型与VISSIM和SYNCHRO等软件相比,延误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延误是交叉口交通设计和信号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针对传统延误计算仅考虑单个交叉口的不足,本文构建了综合考虑上下游交叉口交通运行参数的延误计算模型. 模型以交通波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上下游交叉口的相位相序、绿灯时长、流向流量、路段长度及相位差等因素,通过计算下游交叉口队尾时空点在各相位的演变构建队尾时空多边形,计算队尾时空多边形的面积即可得到下游交叉口计算车道组的停车延误,将其加上加减速延误最终得到交叉口信号控制延误.示例分析表明,该模型与VISSIM 和 SYNCHRO等软件相比,延误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公交信号优先被广泛应用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但是,公交信号优先经常会破坏路网,从而导致交叉口可靠性降低.因此,交叉口可靠性是交通信号设计中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针对单点交叉口提出了基于可靠性的公交信号优先配时优化模型,将人均延误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将交叉口相位清空可靠度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约束条件,该模型在优化信号配时的过程中不仅降低了人均延误,并且保证了交叉口的可靠性.本研究将该优化模型应用于单点交叉口,通过分析影响参数得到:仅提高可靠性要求,延误时间会非线性增加;若一味地降低总延误会导致低可靠性.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将传统模型与本研究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路网交通间断流特性,本文将微观层面的信号交叉口延误计算方法引入宏观层面的平衡网络信号优化设计问题,构建了一个中观层面的城市路网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双层规划模型,设计了基于遗传操作的优化算法。通过路网算例对模型及算法进行测试,并通过与微观、宏观层面的两种信号优化配时方法进行比较,验证所提出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道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交叉口发生堵塞,会影响交通的有效运行。因此,如何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对城市的交通有重要意义。以南稍门十字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借助VISSIM交通仿真软件,调查其高峰时段的现状交通量、信号配时方案及车道功能的划分,研究交叉口优化配时方案和改善交叉口车道划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的减少车辆延误,提高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证明VISSSIM仿真软件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应用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为解决目前城市平面交叉口日趋严重的拥堵现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信号交叉口是城市路网的节点和交通关键,它的配时方法对缓解交通拥挤起到决定作用。首先介绍国内外信号配时模型,在对哈尔滨实际交叉El交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4种模型进行配时方案设计,应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美国HCM配时方法是最优配时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测Q学习算法在信号控制方案中的效果,在Webster配时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交通信号控制及以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的奖惩函数,并详细说明了Q学习独立交叉口信号控制的原理和应用过程.通过流量波动大和小两个算例,验证了Q学习控制优于定时控制.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交叉口所采取的交通信号运行方式,直接影响着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过街延误等诸多方面。本文针对采用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的交叉口上设置二次过街,分析各种信号运行方式对机动车、自行车、行人过街的影响,通过对各种信号运行方式在交通组织管理、信号周期时长、车辆延误、行人延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场交叉口几何结构及实际交通状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更有利于充分利用交叉口空间、更大限度减小慢行交通过街延误的交叉口信号运行方式,为交通管理者、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实时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理论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交叉路口交通流到达和排队延误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信号控制理论,此理论把交通延误和停车次数综合为一个性能指标,称为PI值,建立了以PI值最小为目标的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理论模型,该信号配时方法与通常采用的单点自适应信号控制方法的区别在于不但考虑了交通延误,而且考虑了停车次数,实现对交通延误和停车次数两个指标的优化,从而保证了以车队形式到达的交通流可以不间断地通过交叉路口,由于以实时交通流的到达规律为依据进行信号优化配时,因此,该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又是实时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