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1中国汽车发动机产业沙龙暨"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技术咨询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汽车越来越多,石油越用越少,40年也好,60年也罢,石油总有枯竭的时候。何况,我国已向国际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汽车这个排污大户,自然是"减排"的重点。作为"大"但是"不强"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要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应对考验、持续发展呢?新能源车能否让中国汽车业实现"弯道超车"梦想?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在节能环保的时代主题下,国家出台了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与鼓励政策,因此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首先,通过对国家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通过市场调研、经济性分析及技术分析等,指出节能效果在50%以上、续航里程在80km以内、总价在15万元以下的纯电动汽车,可基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最后,针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特殊性,对中国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小型电动汽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欢 《时代汽车》2012,(9):88-89
近日,工信部正式批准备案的中大5000辆新能源客车产业项目却遭遇重大融资难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严峻问题露出冰山一角。6月底,国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正式规划了未来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路线、主要任务和目标。其中,在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相似文献   

4.
<正>新能源汽车,已经在我国的节能减排战略中被赋予更高的希望。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简称《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且对新能源发展路线以及扶持政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财政、税务、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及加紧对上下游产业链条的衔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5.
刘勇 《驾驶园》2013,(3):42-49
行业专家在总结"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三年"时指出,从"二十五城千辆"工程实施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首先,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运营规模居世界之首;其次,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方面,形成了纯电动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和增程式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正>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新能源汽车当前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形势,《规划》明确了十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五项主要目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对新能源发展路线以及扶持策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划》要求,到201 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商及我国部分汽车企业都把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纷纷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相对明确的时间表和技术路线。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零部件技术的发展,这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应把“混合”和“电”作为零部件技术研发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上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基于此,对汽车的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实际技术应用,探讨我国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1中国汽车发动机产业沙龙暨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技术咨询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汽车越来越多,石油越用越少,40年也好,60年也罢,石油总有枯竭的时候。何况,我国已向国际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汽车这个排污大户,自然是减排的重点。作为大但是不强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要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应对考验、持续发展呢?新能源车能否让中国汽车业实现弯道超车梦想?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关于CO_2的排放、能源利用效率从油井到车轮的各种主要类型的汽车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特点、现实的能源基础、技术成熟度和其它影响因素,探讨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提出了近期中国车企比较科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国际上公认的新能源路线在我国走得比西方更早,而且我们实施的步骤更为紧密。国家确定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是确定以电动汽车为主,多种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并存的发展模式;政策导向是优化传统汽车动力效率与鼓励新能源并重。根据《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我国已经进入推广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阶段。东风公司承  相似文献   

12.
韩林 《汽车与配件》2010,(43):46-47
<正>今年8月份,由国务院组织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内容披露。该规划提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要以纯电动为主要技术路线;未来10年政府财政将投入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政府在税收政策给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以很大优惠。比如,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  相似文献   

13.
大海 《汽车生活》2010,(5):36-37
2010年,国家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并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5个城市开展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F3DM作为首批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的唯一轿车车型,将最先获得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混合动力技术作为节能汽车的重点内容,加大研发和普及力度。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一起列为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的战略取向,重点推进其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一、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和示范推广最近几年所发挥的作用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历程看,应该说我们国家在"十五"期间,我国的电动汽车应该是技术研发和技术准备期,国家投入了8.8个亿开始规模化组织研发,带动了企业投入20多个亿。"十一五"期间政府投入力度更大,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个部委联合推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我个人总结了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每周新闻     
<正>低碳只是传说吗?最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副所长李俊峰在"北大"一次主题为"新能源汽车之路"的论坛中"放炮",称"目前所有的新能源汽车,没有一辆是低碳的。必须寻找到新的技术路线才能生产出低碳汽车来"。他还说,"无论是燃料电池的、生物汽油的,还是电动汽车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都还做不到低碳",并煞有介事地告诫有些企业,"不能以发展低碳的名义做高碳"。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汽车政策推动我国电动专用汽车的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9年对示范城市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到2010年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先后实施中央财政补贴政策;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2009年版),到2010年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从2001年以来已发布实施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品标准(涉及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等),  相似文献   

18.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下,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成了必然的选择。世界各大汽车公司以及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致力于开发清洁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获得了长足发展。在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整个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介绍了目前世界上5种新能源汽车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指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问题,建议政府应大力扶持,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行业和国际间合作,使新能源技术发展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全球汽车工业界始终存在着不同的技术路径。以前曾有欧洲清洁柴油车、Et本混合动力车、美国纯电动车(含燃料电池车)等三条技术路线之说,但从最近二、三年的发展态势来看,则可将其归结为对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改造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和谐并举两条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正>这期《新能源汽车》内容非常丰富。国家科技部《电动汽车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发布,东方时评《新能源汽车发展指导性大纲—电动汽车十二·五发展规划述评》提出了发展电动汽车的战略、发展技术路线、发展目标、关键零部件(蓄电池、燃料电池、电机、电控单元)十二·五期间具体指标等。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是新能源汽车重要结构,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持。《混合动力车与电动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一)》介绍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