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周舟  杨怀刚 《车用发动机》2007,(5):56-61,69
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发动机开发的布置设计阶段,建立发动机气缸盖气缸体的一体化模型,并进行详细的温度场分布和结构耐久性计算。在温度场分析中,引入水套CFD计算结果作为输入条件,并考虑材料的非线性温度效应,计算符合实际工况的温度分布。利用温度场的计算结果,进而进行结构分析,在考虑气缸垫材料非线性行为和各部件接触非线性的基础上,进行多个工况模拟,考察气缸盖气缸体的应力情况和疲劳安全系数,同时对气缸垫压力分布和缸套变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轿车发动机冷却水套流动与传热CFD计算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UG软件对某汽油机冷却水套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析发动机内部冷却水的流场分布、换热系数分布以及压力损失,同时对该发动机的冷却水套提出了优化方案并对其计算结果与原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原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流动传热计算表明:缸盖进气侧冷却水流动较均匀,3缸和4缸缸体冷却水套排气侧冷却能力较差,1缸和2缸缸盖冷却水套排气侧冷却能力较差,通过改进前后换热系数比较,说明改进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换热能力优于原发动机冷却水套。  相似文献   

3.
冬季停放车辆,散热器和冷却水套中的水没有放尽,会冻裂气缸体或气缸盖,发动机使用过久,气缸体与气缸盖内部锈蚀也会导致裂损漏水.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发动机水套各处冷却液畅通和迅速循环 ,避免出现使冷却液停滞的死角 ,保证各部分的温度均匀 ,冷却液应先流入受热最大的部分 ,对某些过热部位加强冷却 ,设置专门的分水管。分水管是用黄铜皮制成的扁管 ,从气缸体 (侧置式 )或气缸盖 (顶置式 )的前端插入水套 ,并与水泵的出水孔相通。沿管的纵向开有与气缸数相同的出水孔。孔道向后依次加大 ,以使各缸冷却均匀。冷却液从孔中射出 ,首先冷却最热的排气门座 ,然后冷却气缸壁和燃烧室。分水管损坏和腐蚀失去作用 ,会使气缸冷却不均匀 ,前面缸冷却后面缸过热 ,时间一久会使发动机过热 ,功率…  相似文献   

5.
以168 F小型汽油机为例,用试验和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无平衡轴、用曲轴平衡块平衡往复惯性力的通用小型汽油机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低怠速时汽油机的振动主要受缸内燃烧循环波动的影响;高速时与整机平衡性和气缸布置等结构设计有关,转速愈高,整机当量振动烈度愈大。用 Adams软件模拟计算气缸斜置角不同时小型汽油机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气缸斜置45°时高速工况振动最小;卧式或立式气缸布置时高速工况振动都较大;气缸45°斜置结构较气缸卧式布置,整机当量振动烈度低41.9%,气缸斜置45°较原机25°斜置结构的整机当量振动烈度也可减少29.5%。气缸斜置角度不同,汽油机激振力在各个方向分力也不同,气缸斜置45°时激振力分布最合理,汽油机振动最小。  相似文献   

6.
增压中冷柴油机冷却水套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工况下对冷却水套水流入口流量以及特征点的温度、压力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建立了冷却水套三维模型,对冷却水腔的流动均匀性、整机压力损失、冷却液流速和换热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机型冷却水套中的流速和换热系数均能满足冷却要求,但各缸冷却水套的流速不均匀,在进排气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旋涡,第四缸附近的流速低于其它各缸;进入气缸盖冷却水套的流量不均匀;改进后的冷却水套结构使流动的均匀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1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及维修事项长安SC1010型微型货车发动机为水冷、直列4缸、4冲程汽油机,采用单顶置式凸轮轴配气机构,单顶置式凸轮轴装在气缸盖的上面,通过正时皮带由曲轴驱动,与普通的顶置气门发动机不同无推杆,直接驱动气门,使气门准确地随曲轴动作。该发动机缸体内设有窜缸混合气通道,以使窜缸混合气从缸体曲轴箱回流到气缸盖,通过气缸盖罩内的机油分离器,从窜缸混合气中分离出机油微粒,然后混合气被吸入空气滤清器。发动机维修中应注意以下事项:a.拆检时应检查气缸体和气缸盖有无漏水或损坏的痕迹,洗涤后应仔细…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某V型发动机冷却性能,对该机原冷却水套模型结构分5个阶段进行了改进,包括加大左右侧排气端气缸垫通道面积,增加气缸盖和气缸体水套通道,开通气缸盖水套排气侧中间断口。利用Ricardo三维流体软件VECTIS对原水套和每阶段改进水套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改进后的水套流动性能比原水套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气缸垫是发动机的主要零件。气缸垫应能在长期高温高压条件下,保持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的良好密封。气缸垫被压紧后,气缸垫的变形应能补偿气缸体和气缸盖由加工所造成的不平度。当气缸垫拆下后,应能恢复其弹性,以便下次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0.
依维柯车FICE柴油机(FICE0481F和FICE0481H型,排量2.998L),其机体部分由上气缸体、下气缸体、气缸盖、上盖和油底壳五部分组成。其中,上气缸体和下气缸体刚性组合成气缸体,在上盖上装有双凸轮轴。  相似文献   

11.
在乙二醇冷却液中添加Fe_3O_4纳米粒子作为直喷汽油机冷却液,利用CFD软件Fluent对不同浓度冷却液下直喷汽油机冷却水套的传热进行了三维模拟计算,并考虑纳米流体导热系数、比热容等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计算得到冷却液的流场、压力场及壁面温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与传统冷却液相比,以Fe_3O_4-乙二醇纳米流体作为冷却液能够提高内燃机的散热性能,水套壁面温度降低明显,且浓度越大冷却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对某一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冷却液流动特性和缸盖、缸套关键点温度进行了台架测试,为热分析提供边界条件;建立了缸盖-缸套-冷却水-机体流固耦合模型,应用流-固耦合传热方法,研究了冷却液流动均匀性对缸套热变形的影响,并优化了机体分水孔和缸盖上水孔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水套,各缸冷却不均匀性系数平均减小了9.78%;缸盖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模拟整车在上下坡过程中发动机工作状况,建立了冷却水套非稳态工作环境,利用CFX流体分析软件对非稳态工况下的冷却水套流动传热状况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冷却液流场和温度场,通过流固耦合分析得出了发动机缸体缸盖热负荷的分布情况。对发动机进行了实际的变工况试验验证,证明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验证了冷热冲击试验可以为冷却水套换热分析提供准确的工况环境。  相似文献   

14.
CFD技术在发动机冷却水套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冷却水套能否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求,文章通过CFD软件AVL-Fire对其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套流场的对流换热系数,其中缸盖鼻梁区的换热系数过低,需要对水套进行优化设计。对方案优化后再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水套在热负荷较大的区域的对流换热系数均超过推荐值,能够满足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15.
应用FIRE软件对某一新设计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冷却液流场压力损失、流场速率、换热系数分布、流量分布等基本流场信息。与AVL标准限值及现有产品发动机冷却水套数值分析结果比较,提出了调整缸垫分水孔的大小和布置、修改缸盖水套结构、调节水流方向等措施,对优化设计后的冷却水套重新进行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表明,水套的冷却能力满足工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应用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某天然气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了缸体、缸盖水套内的冷却液流场分布以及压力损失。水套总压损失的计算结果为43.72kPa,缸体水套冷却液流速0.7m/s以上,缸盖水套冷却液流速0.5m/s以上,均符合流速准则。热负荷较高区域的传热系数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分体冷却式柴油机缸盖水套的CFD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CFD技术对一高速柴油机缸盖水套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缸盖水套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及其计算网格的选取方法,并对3种方案的缸盖冷却流场进行了分析。指出,进一步减小沿进气道侧两缸相邻区域连接截面的面积,可以显著减少沿该侧的冷却液流量,增加沿着排气道侧和喷油器侧的冷却液流量。如在缸盖底部排气门侧加导流盘结构,其冷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流动和传热问题时,边界条件的确定往往成为一个难点。本文先将柴油机活塞-缸套-冷却液-机体组成一个固流耦合传热系统进行整体传热计算,省略了单独计算中较难确定的系统内部边界的定义过程,然后将采用耦合法计算得到某一缸冷却水套的温度场作为新的边界条件应用到整个六缸发动机缸体水套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缸体冷却水套内冷却液流场分布、压力损失等信息,所得结果对柴油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车用柴油机缸盖冷却水腔的CF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WD615普及型欧Ⅲ排放柴油机的冷却水腔进行了CFD模拟,对冷却水腔的整体流动均匀性和整机压力损失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对缸盖火力面、喷油器安装孔和排气道周围冷却水腔的冷却液流速和换热系数进行了详细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冷却水腔的流动均匀性和压力损失可以满足欧Ⅲ排放柴油机使用要求;流经火力面和排气道周围水腔的冷却液流量分配合理;缸盖火力面、喷油器安装孔和排气道周围水腔冷却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