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潜艇舱室火灾后的大气监测需求,利用材料火灾释放特性试验数据,结合火灾废气组分对人员的健康危害,筛选出火灾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大气监测组分对象。研究表明,火灾中主要释放5种浓度高且危害性大的气体,分别为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氰化氢和二氧化硫。在开展火灾后的大气监测时,可根据火灾类型,从上述5种组分中筛选监测对象,从而在满足人员生存的同时,提高监测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减少应急呼吸系统使用时间。相关研究对我国开展密闭环境火灾后的大气监测方案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舱室大气环境是制约潜艇自持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气监测的目的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指导通风、净化系统运行,以及在大气组分浓度存在异常时及时警示。光谱分析技术是当前环境组分监测领域常用的灵敏、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之一。针对现阶段潜艇大气监测需求,本文重点介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和光声光谱技术4种基于光学原理的空气组分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于潜艇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潜艇舱室大气组分分析概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对我国潜艇舱室大气组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和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综合,汇集了定性检出的652种无机和有机气体组分和定量检出的98种气体最高浓度,并就今后开展舱室大气组分分析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功  邱金水  刘伯运 《中国修船》2016,(4):21-24,27
有毒有害烟气是船舶火灾发生后最大的危害,对其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相关的研究和应用较少,特别是火灾发生后如何消除烟雾和有害气体的研究更为缺乏。文章通过模拟舱室火灾试验,研究通道烟气的蔓延规律和温度分布情况,获得燃料的热释放速率曲线和质量燃烧速率曲线。通过通道布置的探测点得到了舱室火灾通道烟气运动规律及温度分布情况,为船舶消防损管系统设计中排烟风机的选用、布置、人员逃生和相关消防战术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余涛  李灿  周家勇  田琬  冷文军  陈龙飞 《船舶工程》2020,42(S1):301-305
舱室大气监测系统是核潜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运行效能直接影响舱室设备可靠运行、人员安全和健康。本文对美国核潜艇的大气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介绍了已装艇应用近半个世纪的中央大气监测系统(Central Atmosphere Monitoring System,CAMS),以及近年来的最新技术探索。当前大气监测技术仍然难以完全满足核潜艇舱室大气监测需求,迫切需要结合最新科技成果,不断探索以提升监测仪器性能。  相似文献   

6.
程建国 《航海》2014,(4):60-62
海上船舶发生火灾是一种常见海难事故。发生火灾时,为减小损失,应当展开对遇难船舶的救助。在救助工作中,人员救助应当首先保证,如何有效地救助失火船舶上的人员是我们应当着重研究的一项内容。文中针对失火船舶海难救助作业中对遇难人员的救助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船舶上铺设有大量的电力输送线路,由于船舶电力系统的工况恶劣,往往会引发输电线路的短路、漏电等故障,进而引发舰船火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机是在火灾发生初期,因此,为了对船舶火灾事故防患于未然,研究一种行之有效的舰船火灾预防和报警系统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船舶火灾报警系统普遍采用烟雾传感器和热传感器等作为火灾监测器,火灾监测的灵敏度较差且误报率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红外图像识别技术的新型舰船火灾报警系统,并对该舰船火灾监测与报警系统的图像识别、边缘处理、平滑滤波等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NOAA气象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全球大气,通过波段筛选和各种处理,也可以监测海洋原油、重柴油污染,这必将成为我国一种新的海洋环境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潜艇大气成分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气成分监测系统是维护潜艇舱室环境适宜居留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潜艇中设置舱室气体分析系统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随着对气体污染物认识的深入以及对大气成分系统控制要求的提升,需要对大气成分监测系统的测量点、气体分析种类和气体浓度监测范围进行提升。本文介绍潜艇舱室环境大气成分监测系统的要求,并分析几种有前途的大气成分监测技术,最后论述可能的大气成分监测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0.
2019年5月25日下午,某轮在山东威海修船期间,船舶的CO_2固定灭火系统发生CO_2气体泄露事件,造成10人死亡,19人受伤的意外事故。船用CO_2灭火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船载消防设备,当船舶发生火灾时,向火灾区域释放CO_2气体,达到灭火的目的。关于CO_2固定灭火系统的气体意外泄露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操作人员的疏失导致;另一种是船舶在摇摆和振动的环境下,CO_2固定灭火系统出现故障导致的自动释放。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对船舶和人员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本文针对常见的船用CO_2固定灭火系统的报警和释放系统的操作和管理要点,总结了操作和管理船用CO_2系统的经验,介绍了一种安全便捷的船用CO_2固定灭火系统的释放程序,以供设计和管理大型CO_2固定灭火系统时进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潜艇舱室大气环境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海军对潜艇空气质量越来越重视,并将舱室大气环境控制水平作为衡量潜艇总体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环境质量因素"赋予仅次于武器系统的重要地位。随着潜艇在水下隐蔽航行时间的不断延长,对舱室环境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调通风向节能、健康、舒适的方向发展;舱室供氧和二氧化碳清除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再生的方向发展;有害气体的净化向高效和综合净化的方向发展;大气环境监测由分散仪器向集中在线连续监测的方向发展;大气环境质量评估由单一方法发展为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评价。根据国外潜艇舱室大气环境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即需要重点开展潜艇舱室大气环境综合控制、连续监测和量化评估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对潜艇存在的空调系统能耗高、舱室温、湿度控制难等问题,综合分析了空调系统中的大温差低温送风以及变风量空调的特点与应用技术现状,结合潜艇舱室空调的热负荷特征,提出了将大温差低温送风、变风量控制和温、湿度独立控制相结合的系统技术方案,克服了传统活塞式半封闭压缩机效率低、大温差低温送风系统送风下坠、射流冷风感等技术问题。通过与目前的常规定量空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方案可降低系统能耗30%,增强了空调降温除湿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并且通过减少空调送风量和送水量,使空调风机噪声降低了5 dB,减小了设备及管系的尺寸和重量,有利于潜艇舱室噪声以及空间布置和排水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改善潜艇舱室热舒适和空气品质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当前潜艇舱室的热不舒适状况和恶劣空气品质限制潜艇长期潜航的问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评析。分析发现,人体热舒适存在种族和地域等差异,基于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建立的空调热舒适标准不能直接用于指导中国建筑室内的空调系统设计,更不能直接用于具有很大特殊性的水下密闭空间性质的潜艇。因此,提出运用现场问卷调查与客观生理参数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确定适合中国人自身特点的、针对潜艇特殊环境的热舒适标准和空气品质需求标准。同时,重点探讨了改善潜艇舱室空气品质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以合适的标准为指导,以多种技术综合为手段,可以切实改善潜艇舱室内的热舒适状况和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4.
TiO2光催化空气净化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潜艇大气环境质量是保持潜艇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潜艇的空气净化设备存在能耗高、噪声大、操作温度高等缺点.TiO2光催化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净化技术,可快速清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且具有无毒、操作简单、噪声小、能耗低等优点.本文简述了TiO2光催化剂降解有机物的原理,分析了光催化方法净化潜艇空气的可行性,设计了净化潜艇空气的流程,介绍了催化剂载体制作及纳米TiO2负载催化剂载体煅烧方法.  相似文献   

15.
舱段是潜艇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降低潜艇结构的振动,在设计舱段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参数.舱段的基本结构是外壳板、纵骨和肋骨,选择外壳板的板厚、纵骨和肋骨的截面尺寸、纵骨和肋骨的数量作为设计参数,分别计算参数不同时舱段结构振动均方法向速度,根据计算结果,总结振动响应的谱峰频率、峰值与激振力频率、作用方向、舱段结构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合理地设计舱段结构的参数和形式,达到了降低舱段结构振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Air regeneration, harmful gas purification and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monitoring are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submari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ontrol system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such systems, which have developed from ensuring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of submariner and equipment operation to ensuring the health of submariner and reliability of system for long-term underwater oper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ubmari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ontrol technologies and introduces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The developers of integrate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ontrol technology should learn from foreign submarine and aerosphere equipment technologies, which aim to support long-term submerged operation and comfort demands, and better adapt to future submarin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volving mission, in order to constantly enhance the level of submarine cabin air quality of the Chinese navy. © 2022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内外潜艇舱室大气污染的状况,论述了舱室主要污染物的来源、造成的危害和大气质量内部控制措施及其发展技术,为我国开展潜艇大气控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舰艇火灾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舰艇舱室火灾危险度和火灾的蔓延机制,分析火灾危险性,确定火灾等级,建立火灾评估模型,计算不同武器对舰艇各火灾等级的损伤概率。  相似文献   

19.
The diffusive and in situ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and total alkalinity (TA) have been measured and an estimation has been made of the water–atmosphere fluxes of CO2 in three estuarine systems of the Cantabrian Sea during the spring of 1998. Each of these systems undergoes a different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The diffusive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alkalinity obtained present values ranging between 0.54–2.65 and 0.0–2.4 mmol m−2 day−1, respectively. These rang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other coastal systems. The in situ fluxes are high and extremely variable (35–284 mmol TA m−2 day−1, 43–554 mmol DIC m−2 day−1 and 22–261 mmol dissolved oxygen (DO) m−2 day−1), because the systems studied are very heterogeneous. The values of the ratio of the in situ fluxes of TA and DIC show on average that the rate of dissolution of CaCO3 is 0.37 times that of organic carbon oxidation. Equally, the interval of var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nthic fluxes of inorganic carbon and oxygen (FDIC/FDO) is very wide (0.3–13.9), which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processes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as well as by the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of CaCO3. The water–atmosphere fluxes of CO2 present a clear dependence on the salinity. The brackish water of these systems (salinity<20), where maximum fluxes of 989 mmol m−2 day−1 have been estimated, act as a source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The more saline zones of the estuary (salinity>30) act as a sink of CO2, with fluxes between −5 and −10 mmol m−2 day−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