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纯电动车在加速工况车内啸叫声大和滑行至20 km/h啸叫声突出的问题,通过“激励源-传递路径-接受者”分析模型,分析了电机啸叫原因和传递机理,根据试验诊断分析和工程经验快速锁定两个不同啸叫问题的主要贡献点。加速工况车内啸叫声大的关键因素是电机辐射噪声大,滑行工况啸叫声大关键因素是后悬置支架共振。从传递路径方面着手,提出了电驱动加声学包裹和后悬置支架加强的优化方案。通过优化方案的对比试验分析,高效地确定可工程化的优化整改方案,有效解决车内电机啸叫声问题。该优化方案和分析思路,对其他车型电驱动啸叫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对加速车内噪声的粗糙感进行了分析和改进。首先通过对加速车内噪声频谱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半阶次噪声是引起车内噪声粗糙感的主要原因。接着对可能的传递路径进行了排查,结果表明车内的半阶次噪声主要来自于动力总成的振动,并通过变速器悬置侧支架传递到车内。最后采用了降低动力总成悬置刚度和提高悬置支架动刚度的方案,有效减小了车内噪声的粗糙感,提高了整车加速噪声品质。  相似文献   

3.
与内燃机的机械和低频发火阶次的燃烧噪声不同,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的噪声主要是由电磁力和齿轮啮合产生的高频啸叫声。电驱动总成的2 000-2 500 Hz以下频率的噪声主要通过结构传递路径传入驾驶室内。由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转矩大,故电驱动总成悬置在保证抗扭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提高隔振性能。本文中对电动车和燃油车动力总成振动特性以及不同悬置布置方案下绕横向轴角位移和悬置力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电驱动总成悬置隔振率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了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悬置的一般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4.
怠速工况下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控制怠速工况下车内结构噪声为研究目标,采用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和边界元法建立基于试验仿真数据的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分析怠速工况下驾驶员右耳位置20~100Hz频率范围内各路径的激励力及声学灵敏度,计算各路径结构噪声贡献情况。通过对发动机右悬置车身侧支架进行结构改进、提高其1阶固有频率,使怠速工况下目标响应点主要峰值频率最大降幅为3.72d B,整体噪声水平下降2.50d B。  相似文献   

5.
刘焕广  杨晋 《汽车实用技术》2021,46(8):93-95,112
为了消除进气系统带来的车内噪声问题,运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源-路径-响应”的分析思路,总结了进气系统噪声问题的传递路径,结合某轿车进气系统轰鸣声问题的改进,发现结构传递路径和空气传递路径对该进气轰鸣声均有重要贡献,通过降低空气滤清器安装点橡胶软垫的硬度和加强安装点车身侧支架,可有效降低车内轰鸣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发动机怠速工况下车身结构噪声的传递特性和峰值噪声的成因进行研究。采用力锤敲击法,测量从悬置被动侧加速度至驾驶员右耳的噪声传递函数,导出从加速度至声压的传递函数,再根据发动机怠速下悬置被动侧的加速度激励,高精度合成了驾驶员右耳处的总声压并研究路径传递噪声的贡献。结果表明,总声压是频域中所有路径传递声压的叠加,与路径传递声压的幅值与相位均有关,路径传递声压对总声压的贡献有正负之分。最后识别出主要的传声路径,并利用动刚度曲线、噪声传递函数曲线和悬置的加速度谱,对路径的峰值噪声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某自主品牌乘用车怠速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通过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率试验、车内噪声分离试验等方法定量确定车内各噪声源的贡献量大小,并从排气管口噪声源控制、悬置垫结构传递路径控制及防火墙隔音垫空气传递路径控制等方面分别提出怠速车内噪声控制的改进措施。采取改进措施后的试验样车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降低3.5dB(A),达到国内合资品牌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性能道路试验中,全油门缓加速工况受发动机频率激振影响,某悬置主动侧支架发生共振,导致在260Hz左右产生车内结构噪声的情况,采用hypermech-nastran有限元软件建立该悬置支架的有限元模型对其模态进行分析,并根据模态分析结果对该悬置支架设计优化。最后通过道路试验结果验证悬置支架结构设计优化的正确性,可使整车在全油门缓加速工况260Hz附近的振动和车内噪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SUV AT车型起步工况"哼棱"异响问题,通过问题噪声频谱分析、模态/结构灵敏度验证等分析手段,系统的排查了异响问题的激励源、传递路径及振动体,得出异响产生机理是发动机轮系激励引起发动机悬置支架共振。借助有限元分析评估发动机悬置优化方案,通过优化悬置主簧结构,悬置支架模态避开轮系激励频率,解决起步异响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传递路径分析(OPAX)的估算方法及载荷力识别方法.针对某车辆全负荷加速行驶到为3650 r/min时驾驶员附近4阶噪声大的问题,建立了“激励源-驾驶员位置”传递路径模型,并进行了传递路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该车激励力变大的原因是发动机4阶激励与发动机左悬置支架模态重合产生共振.在发动机左悬置支架安装动态吸振器并进行了整车试验.结果表明,车内噪声整体下降2.4 dB(A),满足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款乘用车小油门加速过程中车内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声品质问题,首先对噪声时域数据进行频谱特性分析,得到造成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原因是车内半阶次声压幅值调制。其次通过传递路径试验分析,确定车内半阶次激励源是发动机半阶次振动,主要传递路径是动力总成悬置。最后通过提高前围隔音量,优化悬置刚度及降低空调管隔振垫硬度,明显降低了车内噪声的半阶次特征,加速声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2.
汽车悬架、动力总成安装点的动态性能对车身传递特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针对某款乘用车在研发路试阶段主观评价发现的加速车内噪声问题进行优化,通过实车及台架试验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确认问题原因主要来自于后悬置隔振率不足,采用仿真手段优化支架结构,并对改进后方案进行实车效果验证。测试效果表明,优化后的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使得车内噪声降低2 dB (A)。研究结论丰富了车辆悬置安装结构系统的设计方法及低灵敏度车身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3.
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传递路径分析(TPA)的基本原理.建立了TPA模型,并通过在实际工况下的测量和计算,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某车车内噪声各条传递路径贡献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排气管悬置4的Z向、发动机右悬置Z向及发动机左悬置Y向的贡献量最大,为主要的噪声传递路径.对车内噪声主要贡献量路径进行的频响函数与工作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为26.7Hz时,排气管吊点Z向的贡献量主要是由其工作力所引起的,即发动机2阶频率时的振动所产生的力;发动机悬置与发动机表面声辐射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相比于内燃机的低频点火、机械和燃烧噪声,电动汽车的主要噪声变为电磁力和齿轮啮合导致的更高频的啸叫声,令人烦躁。且由于没有内燃机工作噪声的掩蔽,这些高频单调噪声在许多工况下会很显著。同时,纯电动汽车行驶时也还有路噪、胎噪和风噪等噪声。因此,既要考虑单调噪声的声压级,也应计及其它噪声的掩蔽效应。本文中对7款纯电动汽车车内噪声的声压级、TNR和主观评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TNR与主观感受的趋势一致,而声压级的大小并不能直接用来评价啸叫声的显著度。根据电驱动总成主要阶次的TNR分布,得出对应于电动汽车啸叫声显著度的TNR数值范围。最后总结了电驱动总成的NVH目标设定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NTF(Noise Transfer Function)的原理,并分析了动你力总成振动传递路径.文章描述了通过NTF判断噪声问题根源的分析思路.本文提出了在动力总成质心位置施加扭矩来计算NTF的新方法.本文建立了一款微车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对车内127Hz噪声峰值的可能贡献通道,包括动力总成悬置、排气系统对车内结构声的传递通道.然后,对这几条传递通道进行了NTF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动力总成悬置传递通道是主要的贡献通道.对安装有后悬置的横梁进行优化后,使得这个频率的车内噪声峰值降低.  相似文献   

16.
齿面微观修形在汽车变速器降噪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变速器啸叫噪声,借助软件RomaxDesigner对齿轮啮合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齿轮静传递误差模型;结合接触斑点试验并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得出最佳的齿面微观修形参数.据此进行了齿面微观修形,并对修形前后峰值传递误差和驾驶员位置的声压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合理的齿面修形,静传递误差减小了,齿轮发出的啸叫噪声降低约10dB.  相似文献   

17.
基于驱动电机总成噪声的产生机理和隔振原理的分析,建立了评价工况下基于电机参数、轮胎参数在悬置支架固有频率的设定方法。以某纯电动车急加速工况车内电机噪声存在异常为研究对象,通过整车测试、数据分析、路径分析、隔振分析等最终确定,直接原因是左悬置隔振率不足,根本原因是左悬置壳体支架的固有频率偏低。基于悬置支架固有频率设定方法,提出左悬置“加安装点”以提高固有频率的优化方案。经过实车测试和主观评价,该方案不仅彻底解决了急加速工况下车内电机异常噪声问题,而且在全转速下整车的噪声水平和左悬置隔振率均得到了显著的整体提升。从而证明,纯电动汽车电机悬置支架固有频率设定方法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能够为电机悬置支架固有频率的正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金安鹏 《时代汽车》2024,(5):118-120
商务车是一种多功能交通工具,其发动机前悬置支架的设计对于车辆的性能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优化商务车发动机前悬置支架的设计,提高车辆的整体性能。通过对商务车前悬置支架的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其在车辆运行中的受力情况和工作原理。然后,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发动机前悬置支架的三维模型,并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针对发动机前悬置支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方案。通过改善支架的结构和材料选择,降低支架的重量,提高了刚度和强度。同时,采用减震装置和隔振材料,有效降低振动和噪声。通过对优化设计方案的验证和实验测试,证明新设计的发动机前悬置支架在性能和安全方面的显著改善,优化设计后的商务车发动机前悬置支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减振效果,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汽车动力总成隔振难点与被动悬置改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发动机导致车内噪声的两种方式,即振动传递方式和辐射方式.基于发动机的激励特点和传递方式论述了发动机对整车振动噪声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措施.基于动力总成隔振悬置需要满足的诸多冲突因素和约束条件,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隔振设计难点,并阐述了被动式悬置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针对电动汽车减速器齿轮传递误差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由于制造与安装误差、运行中受力变形以及齿面的微观修形等,齿轮不能在全齿面上共轭接触,齿轮啮合点会偏离理论啮合线一定距离,从而产生传动误差,成为齿轮振动噪声的主要激励源.本文以减速器斜齿圆柱齿轮为例,研究其传递误差影响因素,降低传递误差峰-峰值至0.1μm水平,并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