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燃机非对称FB2型配气凸轮型线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FB2型凸轮型线及其优化型线──非对称FB2型凸轮型线的解析式,并以480车用柴油机为例进行了非对称凸轮型线设计。计算实例证明:非对称FB2型凸轮与对称FB2型凸轮相比,具有较低的气门落座速度和落座加速度,气门下降段的速度最大值和加速度最大值较低。该非对称FB2型凸轮适合高速车用发动机。  相似文献   

2.
凸轮型线设计是保证与提高发动机性能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分析某汽油机凸轮型线的设计是否合理,文章利用TYCON软件对凸轮型线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根据评价准则,针对原凸轮型线设计中的不足,在缓冲段和工作段重新进行了设计及模拟。结果显示:与原机比较,气门落座速度没有发生突变,最大允许跃度降低了53.59%,最小曲率半径增加了26.79%,凸轮从动件接触应力降低了10.6%,弹簧裕度控制在1.1~1.2,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改进后提高了凸轮轴的使用寿命以及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摩托车发动机凸轮型线的测量属于形位公差的测量范畴,应按形位测量要求确定(选择)测量基准。参照GB/T 1182—1996标准要求,凸轮型线形状公差带取决于被测凸轮的理想几何形状和设计要求,并以此来评定凸轮形线的形状误差。测量时,理想凸轮的位置应按"最小条件"原则确定,即两同心理想凸轮包容实际凸轮,且两同心理想凸轮间的距离为最小。  相似文献   

4.
非对称式N次谐波顶置凸轮型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给出OHC多气门配气机构常用的线型不对称的一种凸轮设计方法。采用调整系统矩阵的方法,设计出型线不对称的N次谐波凸轮,此设计方法实现了凸轮最高点处加速度保持连续和型线不对称的设计要求,改善了气门的综合性能,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高速发动机凸轮型线进行了“动力修正”,认为精确的“动力修正”方法应考虑系统的阻尼值和气门离座和落座的瞬时状态的影响。由此提出了严格的计算方程,来确定凸轮型线。文中还介绍了在袖珍机(PC—15D0)及微机上所进行的多项式动力凸轮设计程序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6.
通过AVL软件中的TD及BOOST模块实现了发动机凸轮型线的设计优化、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验证,以及最终的发动机性能结果验证,展示了一种高效快捷的发动机优化设计方法,为发动机设计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某增压CNG发动机仿真模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设计了进气晚关角为0°的无凸轮式进气型线并使节气门全开,模拟分析了转速1 600 r/min、进气管压力120 kPa时,无凸轮式进气型线对该发动机进气性能的影响,并与原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工况下,采用无凸轮式进气型线,进气门在下止点关闭时,能够有效防止进气回流,发动机充量系数相比原机提高1.70%,指示功率相比原机提高1.29%,燃油消耗率相比原机降低2.88%,由进气过程进气道及缸内速度场切片和一维仿真数据可知,循环进气量提高1.45%,进气更为充分;进气压力与转速升高时,无凸轮式进气型线对应的最佳进气晚关角也应增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曾经1978年10月在汽车学会第二届年会宣读。讨论凸轮轴凸轮型线对发动机气门机构——一个长链状振动系统——的振动、噪声与可靠耐久性之间的关系.对一台顶置气门直列6缸φ101.6×114.3毫米汽油机的两种凸轮型线进行了比较试验,一种型线是原来的设计、组合摆线,另一种型线是新设计的正弦抛物线。试验时在摇臂上贴应变片、测量并记录其应力,然后把记录其应力的胶卷在投影放大仪上校正、放大,作粗略的定量分析。分析的结果与按单质量动力学理论计算值比较。本文计算了气门机构的自振频率,并讨论了提高此频率的方法。测量了气门机构噪声,并作频谱分析。对二种凸轮型线的噪声进行对比。用高速照相法研究了气门弹簧喘振。最后对二种凸轮型线的气门机构进行了在超速运转的拖动的发动机上100小时的可靠性试验。结果是新设计的型线在所有方面都比旧的好;并对气门机构的设计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针对微型汽车发动机低速动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发动机整机性能分析软件和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原发动机整机性能模型和单阀系多体动力学分析模型。在准确模型的基础上对凸轮型线进行了结构设计,并选出了既能满足整机性能要求又能满足单阀系多体动力学要求的最优凸轮型线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方便找出最优的凸轮型线范围,减少了试验次数,降低了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0.
CA488型发动机凸轮润滑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研究发动机凸轮与其从动件间的润滑特性,将凸轮型线的优化设计和凸轮与从动件间的磨损情况结合起来,采用润滑特性数N、流体动力润滑评定特性数N和无量纲润滑特性数N,对CA488型发动机的凸轮润滑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对发动机(包括国外样机)凸轮进行测绘和结构分析时,需要测量凸轮升程,然后根据升程数据推导凸轮型线方程。凸轮桃尖的位置精度对升程数据处理有很大影响。本文从误差理论出发,应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求出桃尖位置的最佳逼近值。  相似文献   

12.
EQ 368汽油机配气机构的设计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东风汽车公司AF微型轿车及微型系列载货汽车提供适配动力,开展了EQ368发动机的开发研制工作。介绍了EQ368汽油机配气机构设计构思及总体布置方案,凸轮轴、气门弹簧等主要零件的结构特点,配气相位的设计,凸轮型线的设计。发动机整机性能、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构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上接2017年第6期)8凸轮测量测点布局的瓶颈及对策发动机凸轮升程是转角的非线性函数。对封闭的发动机凸轮轮廓型线,本应实现连续性测量,但是,受测量仪器和测量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以间隔采集测点的方式进行测量,这就提出了凸轮测点应如何进行优化布局的方法问题。凸轮间隔采集测点测量时,测头所拾取的信息不  相似文献   

14.
MFB2带圆弧段凸轮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造了MFB2带圆弧段凸轮型线,该类型线具有大的气门开启时面值。给出了型线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在机构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凸轮型线时面值为目标函数,以气门落座速度、凸轮最大接触应力、凸轮最小曲率半径、气门活塞最小距离等为约束条件的动态优化设计模型。数值算例表明,该型线具有很好的充气性能及较好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5.
凸轮轴作为发动机配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周期性的冲击载荷,而对于杯式挺柱的配气机构,该周期性载荷主要集中于凸轮轴的凸轮上,故,凸轮轴的凸轮需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经配气机构动力学仿真计算及试验研究表明,凸轮型线设计、凸轮与挺柱材料匹配、凸轮与挺柱表面润滑等对改善凸轮表面磨损问题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日,由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承担的“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VVT(VariableValveTiming)系统的研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通过项目的实施,嘉陵集团开发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切换凸轮型线的VVT系统。针对国内摩托车发动机普遍采用单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的特点,该系统采用外界油路控制切换凸轮型线以实现配气相位的可变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对原机改动小等特点。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在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领域的一项空白。专家认为,该系统的研制成功,对提升重庆市摩托车  相似文献   

17.
配气相位,气门升程是发动机最关键的技术参数指标之一.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凸轮型线转化为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为设计和试验带来非常高的效率和准确率,同时也可求得试验无法获取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汽车发动机的修理质量,发动机配气相位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在各种检验方法中,检查进排气门刚刚处于开闭状态的曲轴转角或其它间接表示量的方法,应用较普遍。在凸轮轮廓曲线上使气门处于上述状态的点,设计上称作“控制点”,也即是检验配气相位时常用的“检验点”。“检验点”与“控制点”是一致好呢?还是在凸轮轮廓曲线上选用其它的点为“检验点”好呢?为说明该问题,首先应了解有关配气凸轮的设计问题。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运动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凸轮线型;弹簧特性;凸轮轴的转速。为了获得足够大的气门开启时断面,设计凸轮型线时总希望在基本工作段的开始和终止部分升程变化较快,而这样势必使挺杆克服气门间隙而与静止不动的气门尾端接触时已具有了较  相似文献   

19.
参照变换凸轮型线VVT机构的原理,在JH125摩托车发动机单顶置凸轮轴结构基础上,研制了适用于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可切换凸轮型线的VVT机构。该机构结构紧凑,控制精度及可靠性高,与传统的可变配气正时机构的自动控制装置相比,由一个外接式油泵代替了复杂油路控制系统,在整个工况范围内设置了2套可切换的进气正时参数,可满足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结构空间紧凑布置的要求,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20.
在1台直喷增压汽油机上应用可变进气凸轮技术,研究了不同凸轮型线对发动机部分负荷工况经济性的影响.研究所用的可变凸轮由长行程凸轮和短行程凸轮组成,长、短行程凸轮切换通过电磁阀控制实现.研究结果表明,短行程凸轮通过进气门早关实现米勒循环,进气压力提升后有利于降低泵气损失和缸内残余废气系数.短行程凸轮应用在不同负荷下降低燃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