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修建较早的车站未预留换乘节点,研究新建车站与未预留换乘节点的车站进行换乘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车公庄站为例,通过对车公庄站与既有2号线车公庄站的换乘方案、换乘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总结新建线路与建设较早的未预留换乘节点车站的几种换乘方式,如“十”、“T”型方式换乘; 实践证明采取“T”型换乘,新建车站下穿既有车站,设置3条换乘通道,实现单向换乘的方式较合理。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换乘车站进行换乘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舸鹏 《隧道建设》2014,34(5):428-442
以地铁地下车站换乘形式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为研究目的,以换乘车站的换乘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车站功能(包括换乘功能)、客流组织、车站和区间的工程实施难易程度、综合投资、运营安全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论述和分析平行换乘模式下的双岛四线式换乘和上下叠岛式换乘,并介绍交汇换乘模式下的“十”、“T”、“L”形换乘、通道换乘,以及组合换乘模式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条件,并通过列举国内工程实例进行说明补充,总结地铁地下车站换乘形式合理选择和设计中的要点,以及如何减少对安全运营的影响,并对今后地铁换乘设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姜宝臣 《隧道建设》2017,37(4):486-493
由于线网完善和城市规划调整,地铁建设无预留换乘节点的改造换乘站数量在增加。如何解决深埋、编组不匹配,无预留节点等改造换乘问题,成为地铁建设新的挑战。广州地铁6号线海珠广场站存在深埋、编组不匹配,无预留节点和周边环境复杂等问题,通过对不同换乘形式进行分析,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L型平面换乘方式、单循环换乘的客流组织模式、台-台加厅-厅组合通道换乘形式;在结构设计上,通过采用明暗结合法满足了古树保护、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既有运营线安全等多项建设控制条件,成功实现了城市中心区复杂条件下的地铁换乘设计和建设问题。设计方法和实施经验对该类型的换乘车站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建国  罗从伍  陈宏 《隧道建设》2019,39(4):633-641
深圳地铁14号线黄木岗站与既有7号线、近期规划24号线黄木岗站形成地下三线换乘车站,车站周边环境复杂。如何综合各种边界条件形成建筑功能完善,结构经济安全,同时又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是本站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的研究。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逐一梳理地面建筑、地下建(构)筑物、地面交通、片区规划、工程地质条件、客流预测、车站换乘功能等边界条件,总结黄木岗站立交桥安全、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结构工法、施工器具选择、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等重难点,采取逐项突破的方法,最终推演出“干”字形节点换乘方案,其中14号线采用地下3层双叠侧式车站,与7号线形成平行同台换乘,与24号线形成台-台换乘。  相似文献   

5.
通过无锡市轨道交通2号、3号线中河埒口站、太湖花园站两处T形换乘车站从后期预留、围护、内部结构设计等角度的设计对比,提出了T形换乘车站关键节点的优化方案,总结了T形换乘地下车站结构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淑燕 《隧道建设》2019,39(5):795-801
为解决目前地下2层双线同站台换乘设计方案普遍存在的土建造价高、空间浪费大、换乘比例受到一定限制、车站前后区间交叉多、联络通道设置不方便、施工风险大等问题,通过对5、9、12 m 3种地铁车站站台层中间线路的左右中心线间距方案进行比选,选取12 m线间距方案为综合最优方案,扩大后的空间可设置设备用房或换乘站台;同时,根据实际换乘客流情况,选择合理的地铁线路左右线布置方案。通过实例分析可知: 通过采用新的布置方案,此类同站台换乘车站前后区间均可采用盾构法施工,不需要在区间设置竖向联络通道,从而可以减少明挖车站长度,降低车站和区间的综合造价,同时减少区间的平面交叉,降低施工风险;增设换乘站台的方案还可以增加车站同站台的换乘比例。  相似文献   

7.
王媛  周晓军  周小涵 《隧道建设》2017,37(Z2):181-187
为实现合理换乘的目标,以既有2层单柱车站与新建3层双柱车站换乘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换乘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预测客流对换乘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得出结论:1)不同的客流量应选择不同的换乘方式,客流量较大时,应采用单循环的换乘方式,新建车站站台纵向可均匀布置4组宽1.2 m的上下行扶梯和宽1.4 m的备用楼梯,并在既有站底板沿中柱对称破除2 m宽的孔洞,设置台台换乘通道,可满足远期客流换乘和疏散的需求;2)通道(楼梯)的通行能力随着通道(楼梯)宽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大趋势逐渐减小,在客流较大时应设置导向措施引导乘客适当使用楼梯或采取限流措施;3)对于"L"型换乘车站,"一顺"布置时换乘更便捷,而"双八字"布置更能缓冲客流,因此,需根据具体客流情况选择相应的换乘方式;4)近远期车站不同期建设时,应考虑换乘需求并为后续线路预留实现换乘的工程条件。  相似文献   

8.
刘志广  张金伟  段婉玲 《隧道建设》2016,36(12):1492-1499
随着我国大中型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线网日益密集,新建地铁车站与既有线换乘站和规划线车站同时换乘的建设工程逐渐增多,轨道交通与其他城市功能空间整合的需求也大幅增加,解决车站换乘和城市空间综合利用是设计重难点。以北京地铁金融街站为例,在借鉴既有地铁换乘站案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查调研和静态计算的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引入客流动态仿真模拟评价既定车站方案。提出新建车站与既有线车站近远期2种换乘方案、远期对既有线换乘站改造方案、统筹考虑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石广银 《隧道建设》2014,34(1):24-31
随着城市轨道线网规划规模的不断发展,地铁换乘站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设计工作中同期或近期换乘站的设计较为深入细致,而线网规划远期换乘站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在建地铁站设置的位置及预留换乘形式直接影响着远期换乘站的设置及使用功能。本文分析了双线远期换乘的几种形式及特点,通过对北京地铁5号线蒲黄榆站由于规划相对滞后引起后期改造困难和既有卫星广场站先期站位未充分考虑车站换乘设置,致使后期换乘实施困难,使用功能被削弱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远期换乘站设计应从线网规划、站位选址、换乘节点预留等方面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0.
喻敏 《隧道建设》2016,36(3):301-308
地铁换乘站是连接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桥梁,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是全线车站设计的重点。以青岛地铁江苏路站为例,从换乘形式的角度,对3个换乘方案从车站换乘及服务功能、附属设置和工程可行性、设计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选,最终选择了方案2。对存在多个通道换乘的方案,客流组织方式的分析也至关重要,以某一方案为例,采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换乘形式进行了客流仿真,从量化的角度对换乘客流流线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该方案以单向循环为主、双向循环为辅的换乘客流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1.
徐家汇是上海市最早启动建设、发展最快的城市副中心,是重要的市级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是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唯一的一个三条市域线交汇的大型换乘枢纽。文章介绍了徐家汇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实施方案:9号线利用既有地下室改造成车站,11号线车站设于拟建改造地块中,两条新建轨道交通线车站都避开了主要交通道路,很好地解决了车站实施对地区交通、商业和环境的影响,是轨道交通理念和实施技术的突破。文章还结合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提出了地下空间一体化概念和地下道路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王春凯  午鹏奇  李云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309-313,324,M0030
现依托贵阳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北京路站,研究中心城区采用暗挖法实施的换乘车站方案。通过研究,在有条件情况下换乘方式采用十字换乘。根据客流预测核算,站台宽度为15.5 m;结合设备限界、管线敷设、施工误差等要求,车站净宽为22.8 m,为大跨度车站。当中心城区车站施工的变形控制要求高,暗挖车站断面跨度大时,可采取中洞法施工。可通过数值模拟,对暗挖结构初支及二衬进行受力分析,并且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当采取一定的初支措施时,中洞法对变形控制能够起一定的作用;通过暗挖断面优化、全包防水及接缝防水加强,来确保暗挖车站的防水质量;中洞法暗挖车站结构型式可以满足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13.
平行重叠式换乘车站公共区垂直交通布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帅六妹 《隧道建设》2010,30(6):660-664
为减小车站楼、扶梯对车站公共区的影响,通过大连地铁1号线西安路站与地铁2号线西安路站平行换乘工程设计实例,研究和分析平行重叠式换乘车站公共区楼、扶梯的布置及乘客的疏散。对主要公共区的3种布置方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1,2号线分别直达站厅以及1,2号线站台直接换乘的楼、扶梯顺摆的公共区布置方案及垂直电梯设于付费区端头的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4.
张伟 《华东公路》2010,(6):28-3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必然形成越来越多的换乘节点。目前国内平行换乘车站同步施工的经验较少,对车站开挖围护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缺乏分析,从而造成施工时的风险。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对某同步开挖的平行换乘车站地层及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基坑中间保留土层,地层的沉降在此处达到最大,而且呈现整体沉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线网密度将会越来越大,导致换乘车站越来越多。新建换乘车站与既有车站衔接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内容,施工破除既有运营车站墙体成为一个重要关键的技术,一方面要保证既有线路运营安全,另一方面要保证既有地铁结构的受力在正常范围之内。以新建某地换乘车站为例,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凿除换乘节点侧墙的施工,求得既有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变化,从设计和施工方面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隧道建设》2014,(1):18-18
<正>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于2013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据总体设计方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最大的设计亮点是4号线和2号线在洪山广场、中南路2个车站交会,首创了国内同站台连续换乘模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主管武汉地铁设计的副总工程师熊朝辉介绍,同站台连续换乘模式,即在中南路站采用双岛平行连续换乘,车站为地下2层双岛4线,2号线在中间,4号线在两侧;洪山广场站为地下2,3层同站台换乘,2号线上下重叠布置于车站西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宜宾市智轨换乘出现的诸多问题及缓解市民出行困难。在分析宜宾市轨道交通及换乘现状的基础上,以宜宾市长江桥南站换乘站为例,对长江桥南站换乘存在的运营管理不完善、换乘时间长、车站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为今后智轨交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陶岚  李慎奎 《隧道建设》2015,35(6):565-570
根据规划要求,武汉地铁8号线需引入规划华侨城。华侨城紧临东湖风景区,是8号线主方向的突变点,为解决8号线与华侨城结合换乘的困难,结合梨园站设计实例,通过分析车站周边的控制因素,探讨支线独立运营与共线运营模式下,行车组织是否满足要求,研究叠岛、一岛一侧和双岛3种换乘方案下,车站在规模、换乘功能、造价、区间对东湖风景区的影响、交通疏解及施工风险等方面的优缺点,确定适合本站的换乘方案,使华侨城支线与地铁8号线良好地覆盖了周边区域,有利于区域的快速发展,为地铁主线与支线换乘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铁同台换乘车站由于换乘线路的建设时序不同,导致站台两侧的屏蔽门一般无法同步实施。为保障乘客安全,需要在远期实施的站台边缘进行封堵,以避免乘客掉落轨行区产生危险。根据地铁同台换乘车站的特点,阐述了远期实施站台边缘的封堵方案,并通过方案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同站台条件的封堵方案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20.
卿凇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10):124-127,139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西藏南路站和8号线陆家浜车站是典型的"十字"换乘段车站,9号线西藏南路站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地面建筑密集、交通设施繁忙、地下管线众多、地下水位高等难题。该文阐述了典型"十"形换乘地铁车站施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使用该技术施工,有效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确保了交通干道的畅通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