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对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共44例(46髋),其中10例(12髋)由于个人原因失访.成功完成随访34例(34髋).对3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疗效.结果 34例(34髋)均获得了18~36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在术后6个月时均骨性愈合;出院前共有5例(14.7%)出现内科并发症,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出院后没有发现假体的松动和下沉;股骨近端无骨溶解或骨吸收;1例患者术后脱位,经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感染并再次手术;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94.52±5.80.结论 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 30例单发性髁状突骨折患者行切开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 ,观察术前和术后、术后 3个月、术后 6个月的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X线片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后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满意 ,并发症轻微。结论 坚固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应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 SR- PLLA可吸收拉力螺钉手术治疗髌骨骨折 1 1例 ,术后石膏固定 4~ 5周。结果  1 1例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 .5年。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 ,无再移位 ,无伤口感染。以膝关节功能和术后不同时期 X线检查综合判断疗效。结果 优 8例 ,良 2例 ,可 1例。结论 可吸收内固定物 (SR- PLLA)为治疗髌骨骨折提供了一种新型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闭合复位和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不同类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胫骨横形骨折、93例斜型骨折、71例粉碎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闭合和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方法的手术时间、射线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不愈合率、感染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上横形骨折患者切开与闭合复位没有差别,斜形骨折的切开复位时间更短,而粉碎骨折的切开复位时间更长;射线使用时间横形骨折患者闭合与切开复位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斜形和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均使用更长的放射线时间;粉碎骨折的切开复位延长了住院时间;横形和粉碎骨折闭合与切开复位的不愈合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斜形骨折闭合复位不愈合率高;不同类型骨折各组间感染率没有差别;各种骨折类型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对术后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结论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斜形、螺旋骨折和复位困难的粉碎骨折可选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而横形骨折和多数粉碎骨折尽量选用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3~1996年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82例股骨转子骨折,骨折愈合及去除支架的时间为2~5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8例(占10%)有轻度馊内翻畸形。此法治疗可早期负重,给骨折部位以生理应力刺激,进克长期卧床的共发症,且闭会复位,方法简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12例患者使用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B组低于A组;两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在术后相同时间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I评分相比,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及高度增加率在术后1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术后各时间段B组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C2~C7节段Cobb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Zero-P椎间融合器能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在手术时间、术后颈椎生理结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9例术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资料与同期其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伤后手术时间、术前牵引、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等因素,分析可能导致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与术后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显著相关(P<0.05)。结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伤后手术时间和内固定是否取出等与术后股骨头坏死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股骨颈骨折的固定方法。方法 比较四种股骨颈骨折的固定方法 ,用完整的生物力学实验测定各种固定方法在不同载荷下的头下沉位移和偏轴位移。结果 显示自行设计的低角度进针外固定支架在应力下的张开位移、头下沉位移和旋转角度均较小。结论 外固定支架为一种简单、有效、实用的固定方法 ,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固定穿针方向应沿压力骨小梁方向尽量贴紧股骨距低角度钻入才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posterior pedicle screws, PPS)内固定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术后早期融合器(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采用OLI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单纯OLIF(stand-alone)组58例和OLIF附加PPS固定组60例。患者术前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CT及MR扫描检查。术后即刻及1、3、6、12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再手术率,行X线及CT检查评估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次随访时的Cage沉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118例患者中,141个椎间盘顺利完成OLIF手术,其中58例、68个椎间盘行OLIF stand-alone手术;60例、73个椎间盘行OLIF附加PPS固定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e沉降率单纯OLIF组为22.41%,OLIF附加PPS固定组为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的再手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OLIF stand-alone和OLIF附加PPS固定均能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一期附加PPS固定能显著减少OLIF术后早期Cage下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与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中青年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治的108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从随机化原则,将54例分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组(A组),另54例分为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组(B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每次复查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d logue scale, VAS)评分,以及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椎体的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10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而切口长度相较于A组则更短(P<0.05)。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术后和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均明显低于A组(P<0.012 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均安全有效。但Wiltse入路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减少,且切口长度小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组,术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以及Cobb角均低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组,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 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 4周、8周血清IL 6和IL 8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0 .0 0 1 ) ,且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 (中度 ) >慢性肝炎 (轻度 )。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 8周后 ,其血清IL 6和IL 8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ALT与IL 6呈明显正相关 ;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 ,其HBeAg、HBV DNA转阴率为 43.3%、46.9% ,转阴组IL 6、IL 8水平接近正常 ,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 (P <0 .0 5)。结论 提示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6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氮质血症12例,尿毒症期55例)和13例肾移植患者血清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结果显示:尿毒症和氨质血症期患者的血清BGP水平均显著升高,后者显著低于前者(P<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肾移植组(P<0.01)。尿毒症进行各种透析对BGP水平无明显影响,BGP与甲状旁腺激素呈正相关(r=0.54,P<0.001),与全血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磷和肌酐等无相关性。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时BGP升高与肾脏清除率下降有关,也可能是肾性骨代谢紊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半导体非对称双异质结(ADHS)中,极化子的基态性质。计算出基束缚能和有效质量,并表示为阱宽的函数。计算中既考虑受限LO声子的贡献,也考虑界面声子的贡献,其结果与对称双异质结(DHS)的结果有较大差别,界面声子起了更大的作用。显示结构的非对称性会对双异质结的性质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诺和灵短期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35例。并与诺和灵常规治疗组对照。结果表明∶经强化治疗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血糖控制理想,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上升,提示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延缓肾功能不全的恶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益肾胶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sEPCR及CD62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益肾胶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um protein C receptor, sEPCR)、P-选择素(P-selectin, CD62P)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3水平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流式细胞仪及免疫比浊法检测了40例健康查体者和78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EPCR、CD62P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3水平的改变.结果 治疗前慢性肾炎患者血浆sEPCR、CD62P及血清Ig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IgG、IgM及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血浆sEPCR、CD62P及血清IgA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IgG、IgM及补体C3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益肾胶囊治疗CGN患者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血浆sEPCR、CD62P水平及调节血清IgA、IgG、IgM和补体C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人白细胞干扰素联合复方水飞蓟蜜丸治疗乙型慢性肝炎15例,采用小剂量(干扰素5万μ/日)长疗程(3~6个月)疗法,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在15例中有10例出现有效指标,有效率达66.6%;对照组有效者5例,无效者10例,有效率33.3%,二者相比,有一定差异,但因病例少,差异不显著(P>0.05)。干扰素治疗前后曾检测血中干扰素含量,治疗前血中均测不出,治疗后3~7个月,血中干扰素量可达5~40μ/ml,停药后干扰素含量下降。用药后血中干扰素量明显增高者,疗效好,本文说明抗病毒药联合保肝药治疗乙型肝炎有一定作用,但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后,患者体内HBV DNA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速率法分别检测60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其血清YMDD、HBV DNA、乙肝标志物及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拉米呋啶治疗9月、1年后YMDD的变异率分别为5%、13.3%。YMDD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12.5%,无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67.3%,两组阴转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呋啶治疗1年后YMDD变异组ALT为(40.7±14.7)u/L,无变异组ALT为(26.5±10.1)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名HbeAg阴转患者无YMDD变异。结论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YMDD变异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当其HBV DNA、ALT含量出现明显反跳时,应及早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核多功能仪平衡法测定了10例正常人及4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的右、左室射血分数(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LVEF)。结果表明,肺心病组其RVEF显著低于正常组。若以RVEF<45%作为早期肺心病的诊断指标,一些心电图和X线尚未出现改变的慢支或并发肺气肿者,即可诊断为早期肺心病。此外,肺心病患者其LVEF亦减低,提示肺心病左心功能亦受损。故RVEF的检测对肺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项简单经济、无创而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确诊为CHB的病例,检测其血清cccDNA;根据血清cccDNA的检测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随访到96周,随访时对两组病毒学指标(HBV DNA、HBeAg、HBe-Ab)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阳性组血清的cccDNA与HBV DNA、HBeA及ALT呈正相关性。随访24、48周时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周时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在病毒、血清及生化学应答上明显高于cccDNA阳性组。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血清cccDNA对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型及活动型)的治疗,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我院自1980年12月至1982年3月用渭南地区制药厂试产的复方水飞蓟蜜丸治疗慢性肝炎128例,临床上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并对67例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