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GPS里程自动修正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GPS里程自动修正系统的定位原理和系统结构,提出GPS延迟和匹配算法,解决线路的上下行和单复线的自动判别问题;介绍GPS在专业检测车等专业车辆里程定位上的应用;其成果有效提高了专业检测车数据空间定位的精度,大幅度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
城轨综合检测车检测系统采用惯性测量原理、机器视觉及激光扫描等非接触测量技术,集轨道几何及动态响应、接触轨检测、隧道限界检测和轮轨监视等功能于一体,并应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进行精确里程定位,可快速高效地对城轨交通轨道几何、接触轨状态、隧道及线路周边建筑进行检测。可检测项目包含轨道几何的轨距、轨向、高低、水平、曲率、磨耗等,以及接触轨导高、拉出值和隧道限界。城轨综合检测车经静态调试和动态验证,各系统检测指标满足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3.
无锡地铁综合检测车检测系统采用惯性测量原理、机器视觉及激光扫描等非接触测量技术,集轨道几何及动态响应、接触轨检测、隧道限界检测和轮轨监视等功能于一车,并应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进行精确里程定位,可快速高效地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几何、接触轨状态和隧道及线路周边建筑进行检测。综合检测车各检测系统经静态调试和动态验证,检测指标满足检测要求,已正式应用于无锡地铁的定期检测中。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检测车-作业设备三维度考虑,从检测车与其他作业车辆安全、检测车作业区机器人安全、检测车作业异常应对、检测车作业小组人员安全、检测车软件联锁安全、在不同隧道转移过程中机器人安全6个方面进行分析,涵盖检测车从进入隧道作业区、开始检测到作业完成离开隧道全过程。经多个新建高速铁路隧道检测验证,作业安全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为衬砌质量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铁路检测车投入使用,传统铁路检测车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各级运用管理人员信息化、规范化的要求,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铁路检测车运用维护信息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可将各类铁路检测车运载工具和检测系统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记录、获取所管理设备的运用状态,提升铁路检测车运用维护水平和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6.
绝缘节定位在铁路专业检测车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现有铁路专业检测车中所采用的里程校正技术和列控车载设备中的绝缘节定位原理,结合对绝缘节信号响应的定性分析,提出可应用于检测车的绝缘节定位技术。与现有里程校正技术相比,绝缘节定位是一种低成本的、适用于复杂环境条件的里程校正技术,可与卫星定位技术共同组成专业检测车里程校正系统。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开通高速铁路隧道潜在病害和新建高速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高速铁路隧道检测车。检测车具有3条检测臂,可同时检测隧道上部3条测线,最高检测速度可达10 km/h。在一新建双线高速铁路隧道进行了检测臂未端跟随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车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人机交互界面良好,操作方便;检测臂端部与隧道内壁距离能较好保持在(100±20)mm,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以1999年山阳新干线福冈隧道衬砌脱落事故为鉴,日本运输省颁布了隧道维护管理指南,实行隧道衬砌劣化剥离检查制度。为替换打音方法,实现自动化检测,西日本铁路利用多通道雷达技术,研制出使用检测车的隧道衬砌检测系统。雷达拥有16个发送天线和16个接收天线单元,能够获得隧道衬砌处256点阵列的信息,可全面掌握裂纹、麻面和空洞缺陷情况。检测车使用了新干线维护用车,车上3个塔台安装多通道雷达,采用双臂工作方式,还可依据检查方向旋转。  相似文献   

9.
杨赫 《中国铁路》2012,(9):56-58
通过对隧道限界检测车工作原理的分析,论述对隧道限界检测车进行动态标定的原理、方法和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的隧道限界检测车动态标定方案,提高隧道限界检测车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新建隧道建设期的检测需求和特点,提出检测车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问题。该车采用轮胎式走行车辆平台,作业速度3~10 km/h,非作业运行最高速度80 km/h,兼具衬砌内部、隧底结构检测与衬砌裂缝识别功能,可同时对拱墙3条测线、仰拱2条测线进行检测。基于机器人自动追踪技术和地质雷达检测技术,雷达天线与衬砌表面距离可保持在(100±20)mm,确保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轮胎式隧道检测车已在新建高速铁路隧道中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隧道检测车车体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模态和动力响应分析,得出了构架上测量装置的动力响应特点,结果有助于改进检测车的设计以及对检测车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修正。  相似文献   

12.
重庆跨座式单轨系统限界检测设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跨座式单轨系统限界有其特殊性 ,尺寸控制非常紧 ,内容多而复杂。因此 ,该系统土建工程施工完后必须对全线断面的建筑限界进行检测。要进行准确高效的检测 ,需研发移动式检测设备 (限界检测车 )。在对跨座式单轨车系统限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限界检测车的总体技术构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及轨道的工务巡检大多仍采用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亟需有效提升巡检效率及准确率。[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定位和同步触发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工务综合检测车(以下简称“综合检测车”),阐述了该综合检测车的系统架构,并介绍了同步定位模块、供电模块及人机交互模块的功能,以及工务病害故障检测所采用的识别算法。介绍了该综合检测车的定位计算和同步控制技术,并对其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对其技术优势进行了总结。[结果及结论]该综合检测车可在2 h内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隧道及轨道的巡检工作,实现对多类病害故障的智能综合检测。与人工检测相比,其准确率提升了60%,巡检成本降低了30%。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单目摄像机标定原理的非接触式接触网几何参数修正检测方法。通过分析检测车振动对检测系统的影响,推导几何参数补偿公式,建立接触线几何模型的卡尔曼滤波方程,达到修正接触线几何参数检测值的目的。最后,以某检测车的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室内减速顶检测设备不适用于现场减速顶工况检测的现状,设计移动式减速顶工况检测车.分析减速顶工况现场检测基本原理,提出检测重点是减速顶的制动功和阻力功,并选用合格和作用不良减速顶进行压力试验进行验证.论述移动式减速顶工况检测车的组成,及其动力传输装置、施压装置、红外定位装置、控制装置、车架、控制及显示面板的功能和特点,以及现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铁路的任何伤损和故障都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稍有不慎,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之前,铁路的检测设备大都采用便携式,检测手段主要采用移动式检测和固定式检测方式。移动式检测主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包括各种类型的检测车和移动检测设备,对铁路线路实施实时、在线和线下检测。如轨道几何检测车、综合检测列车以及站段采用的检测小车等。固定式检测主要针对线路基础设施和固定设备中所关注的特征点或随机选取定点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7.
轨道几何状态动态检测时由于光电编码器的动态误差,车轮空转打滑,检测人员置入检测系统的误差等因素的影响,检测数据不可避免地产生里程偏差,导致波形错位,直接使用存在里程偏差的数据时将会影响轨道质量状态的评估精度及线路状态恶化趋势分析的可靠性,无法确保线路现场养护维修效果。提出一种以静检数据为基准的动检数据里程偏差修正方法,并提出主点迭代里程偏差修正PPIC算法,通过模拟数据和高速铁路实测数据,使用PPIC算法和现有最稳定的区段相似波形匹配SSWM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PPIC算法修正后动静检波形吻合度,轨向高低不平顺值较差均值、不确定度及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提升,且修正效果优于SSWM算法,PPIC算法里程偏差修正精度优于一个静检检测间隔(0.125m),可有效地对动检数据里程偏差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8.
基于RFID的轨检车里程自动校对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研发出适用于地铁轨检车的里程自动校对系统.该系统在南京地铁网轨检测车上成功应用,解决地铁轨检车里程自动校对问题.该系统在地铁轨检车上应用的识别误差在0.2 m-0.6 m以内,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理想安装条件下,识别速度可达400 km/h.为对我国高速铁路轨道检测系统里程校对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速铁路隧道检测车状态和运行速度的不同,设计收车高速运行、拱顶检测、拱腰和边墙检测3种工况。通过建立检测车侧翻计算模型,计算得到车辆在3种工况下的侧翻稳定角和上下坡倾覆临界角。经实车侧翻试验验证,收车位在侧翻角28°时车体仍然安全稳定。提出侧向加速度侧翻安全阈值的概念,可作为检测车运行稳定性的评判依据,经现场测试3种工况侧向加速度均在检测车侧翻安全阈值以内。  相似文献   

20.
传统隧道质量检测方法以人工检查为主,结果依赖于检测人员水平,效率极低,远不能满足现场需求。为了检测设备的研制和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通过调研国内外多种隧道检测新技术和不同类型的综合检测车,分析现有隧道检测技术的特点,结果表明:目前的检测技术存在病害检测指标相对单一、自动识别程度低、检测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铁路隧道检测环境与公路隧道及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存在的一些差别,得出铁路隧道检测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1)隧道衬砌质量无接触式检测;(2)激光扫描将成为表面病害主要检测方式;(3)检测设备高度集成化;(4)检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5)铁路隧道检测车需采用专用轨道车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