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柴油机排气微粒的危害性 柴油机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耐久性和排放性等优点,汽车柴油化已成为国际潮流.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有害气体HC、CO的排放量相当低,柴油机的CO排放大约只有汽油机的1/10,柴油机的NOx排放量和汽油机处于同一数量级,但柴油机微粒排放约为汽油机的30~80倍.因此,微粒排放已经是制约柴油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向民 《世界汽车》2002,(10):22-23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产生的有害气体H C、CO排放量相当低,一般只有汽油机的几十分之一,柴油机NOx排放量和汽油机处于同一数量级,但柴油机微粒排放约为汽油机的30~80倍.因此,微粒排放是柴油机的显著特点.研究已经证实排气微粒能引起慢性肺炎,并加重支气管炎.美国环保局(EPA)的试验证明,吸附在微粒表面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具有诱变作用,其组分的90%以上为致癌物质.绝大多数排气微粒的粒径在0.01~0.1μm之间,能长时间悬浮在大气中,很容易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泡中并沉积下来,较小的微粒甚至可以进入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大.  相似文献   

3.
汽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及炭烟等。在相同工况下汽油机排放的CO、HC和NOx的排放量比柴油机大,因此目前国家标准中对汽油机主要限制CO、HC和NOx的排放量。而柴油机由于其燃烧时混合气形成的时间非常短,在空气不足或混合气不均匀的情况下主要是产生炭烟污染,因此排放标准中主要限制柴油机排气的烟度。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以其良好的性能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机械装置,尤其是作为车辆动力。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的HC和CO排放量相当低,NO_X排放量相当,而微粒PM排放约为汽油机的30-80倍。因此可以看出,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主要是PM及NO_X。针对柴油机污染物的处理办法中,后处理装置微粒捕集器和选择还原催化转化器可谓是领先其他技术,优势凸显,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5.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3,(49):23-25
柴油车的排气污染物主要有CO、HC、NO_x、PM等。由于柴油机采用的是过量空气燃烧和高压缩比,因此CO排放比汽油机低得多,大约只是汽油机的1/10;柴油机在冷机工况下,没有HC蒸发排放,在燃烧工况下,HC排放比汽油机低得多;NO_x排放在汽、柴油机差不多;CO_2排放,由于无毒,一般未在控制之列,但随着CO_2大量增加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后,它的控制已是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柴油机有比汽油机优越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从环保角度看,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属于富氧燃烧,排放的一氧化碳(CO)比汽油机少;柴油作为燃料被高压喷入燃烧室后雾化均匀,燃烧充分,碳氢化合物(HC)的排放又较汽油机少得多;至于氮氧化物(NOx)的排放,由于车辆负荷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柴油发动机在负荷较小时排放量比汽油发动机高,而在大负荷下,又远低于汽油发动机;另外在加剧温室效应方面,柴油发动机的作用比汽油机低45%。但柴油机颗粒排放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油机排放的大量微粒和NOx对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回顾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的三种方法,指出虽然采用缸内措施及燃油质量的改善可大幅度降低微粒排放,但面对未来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需要使用微粒后处理装置,对催化转换器和捕集氧化系统的技术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苗清民 《实用汽车技术》2004,(11):i014-i015
柴油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柴油机的初置费用较高,但其燃油经济性比汽油机高30%左右.加之柴油价格也比汽油便宜,因此经过一定里程的使用后.柴油机总的成本费用将会明显低于汽油机。由于柴油机没有点火系统和分电器,其故障率大大降低。因此.具有比汽油机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热重法测量柴油机排气微粒中有机可溶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热重分析中不同升温速率对柴油机排气微粒中SOF和无定型碳的热反应温度区间的影响,提出了热重分析柴油机微粒中SOF的方法及条件。试验表明,该方法和测量条件可准确测定柴油机排气微粒中SOF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柴油机的优势 柴油机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热能动力机械中热效率最高、能量利用最好、最节能的机型。柴油机的低速扭矩和燃油经济性比汽油机好。柴油机的有害物排放总体上低于汽油机,如不采取任何排放措施,则柴油机的CO、HC、CO_2有害物排放远低于汽油机,NOx排放与汽油机相当,但微粒排放(PM)则远高于汽油机,约为汽油机20~70倍,这些小颗粒(<2.5μm)由吸附了无数化合物的含碳  相似文献   

11.
在某柴油机上将传统凸轮驱动气门机构改进设计为液压驱动气门机构,利用仿真软件GT-Power建立液压驱动气门柴油机模型,分析进气滞后角、排气提前角和气门重叠角对柴油机动力性的影响,然后以扭矩最大为目标对配气正时进行联合仿真优化,最后对比两种内部EGR实现方法在不同负荷下的EGR率和对NOx排放量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外特性下,液压驱动气门柴油机在中低转速时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了明显改善,扭矩比原机提高了5.6%,燃油消耗率降低了5.1%;但由于液压气门响应滞后,随着转速的升高,改善效果逐渐降低。在转速2 000r/min时,排气门晚关比排气门早关可以获得更大的EGR率,NOx排放量降幅也比排气门早关的大,在50%负荷时,NOx排放量降幅最大为23.8%。  相似文献   

12.
<正>柴油机的动力性要好于汽油机,但柴油机的颗粒排放是汽油机的几十倍之多,这会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当前柴油机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其微粒排放的控制。当前,柴油机的微粒排放控制技术主要分为机内净化与机外净化两部分。为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必须利用机内净化与机外净化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宋崇林  韩笑 《汽车技术》2000,(11):20-22
研究了热重分析中不同升温速度对柴油机排气微粒中SOF和无定型碳的热反应温度区间的影响,提出了热重分析柴油机微粒中SOF的方法及条件。试验表明,该方法和测量条件可准确测定柴油机排气微粒中SOF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由于柴油机的压缩比和功率大,热效率比汽油机约高30%~40%,并且有优异的转矩特性,故障少,使用寿命长,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广泛用于大中型客货汽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及国防车辆等。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中,CO和HC的含量较低,但NOx和颗粒物含量较高,其中颗粒物含量  相似文献   

15.
《经济导报》2006,(2):55-56
共轨式直喷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柴油机的性能,但如果说柴油发动机还有不如汽油机地方,这指的就是柴油机的某些排放指标,特别是微粒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6.
基于ESC稳态排放试验循环,分析了取样流量、稀释比、稀释温度等取样条件对柴油机PM比排放量测试的影响。试验表明:取样流量的不稳定使每工况点通过取样滤纸稀释排气量偏多或偏少,以致微粒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差;一、二级稀释通道稀释比的增加最终都导致微粒比排放量降低,一级稀释通道的稀释比通过改变微粒分布形式来改变微粒的比排放量,二级稀释通道的稀释比除了改变微粒的分布形式外,还减小了取样流量波动引入的不确定性;稀释温度在低于50℃时对微粒的比排放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能降低柴油机的微粒(PM)排放量,文章提出了DPF催化再生技术方案,将氧化催化器(DOC)与DPF相结合,通过DOC催化氧化未燃HC等来提高排气温度达到微粒着火温度500~600℃,点燃微粒从而完成再生过程。以YN4100QB–1A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喷油量下的DPF升温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喷油量大于60mL/min时,再生系统能迅速将排气温度提高到500℃以上。可变喷油量的喷油控制方案可使DPF升温平缓,降低再生造成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8.
泡沫陶瓷过滤器微粒捕集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柴油机排气微粒过滤的试验结果,对泡沫陶瓷过滤体的过滤机理及特性进行了论述,对泡沫陶瓷过滤体的过滤效率和排气背压有较大影响的几种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军  向璐 《北京汽车》2015,(4):23-28
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技术已成为柴油机技术发展中的核心之一。文中探讨了微粒捕集器的捕集机理、过滤体材料特性以及再生技术。并利用AVL Boost软件建立模型,仿真分析了发动机的排气温度和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过滤孔密度对DPF的最高温度、排气背压和排气碳烟量的影响,提出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设计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机油有汽油机机油和柴油机机油两种。汽油机和柴油机同样在高温、高压、高速、高负荷条件下工作,但两者仍有较大的区别。柴油机压缩比要比汽油机大一倍多,其主要零件受到高温高压冲击比汽油机大得多,因而有些零部件制作材料也不同。例如:汽油机主轴瓦与连杆轴瓦可用材质软、抗腐性好的巴氏合金来制作;而柴油机的轴瓦则必须采用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