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提升深圳市街道公共空间活力,通过对年轻人开展问卷调查和街道调研,认为深圳街道存在慢行设施缺失、品质较差,慢行道与沿线建筑割裂,公共活动空间闲置、功能单一等活力不足问题,提出保障步行骑行独立路权,确保步行骑行连续性,两侧适当增添互动设施;鼓励开放建筑退界空间,打开阻隔在慢行道与建筑之间的绿化带、护栏或停车带,加强行人与建筑之间的渗透、交融,提升商业活力;沿街打造公共活动广场,点缀休憩、社交、娱乐、运动场景。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城市老城区道路交通拥堵、运行混乱的问题,优化道路交通出行环境,以广州市荔湾老城区为例深入分析现状道路交通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优化道路分级与空间利用、构建保护环、优化公交走廊、优化路网微循环、规划沿江景观路、完善慢行系统等方面制定道路提升策略,以期提升老城区出行品质,助推老城市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街道设计理念内涵和城市道路交叉口特征,提出了慢行友好目标下的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指引,通过优化交叉口缘石半径和机动车道宽度、明确慢行交通过街路径等方式,保障慢行交通路权,体现慢行友好的设计理念。以上海市杨浦区政通路—淞沪路交叉口为实践案例,通过缩小缘石半径、前置行人过街横道线和非机动车停车线、渠化非机动车进口道等方式,改善了大尺度交叉口的慢行过街体验,提升了人性化交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北京老城道路现状存在不够人性化、与老城风貌不符等问题,需要逐步进行改造更新。在预判老城交通及城市道路更新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及审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老城编制道路提升规划的必要性;并以东门仓胡同的规划提升为例,从规划理念的转变、道路功能的重新定位、道路空间的重新分配、评价指标多元化等方面进行论述。规划编制只是道路提升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从广泛的公众参与、街道维护、监管评价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质量,根据居民慢行出行体验反馈进行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取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数据,确定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舒适度感知与整体满意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构建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假设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和假设检验,分析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模型的路径系数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舒适性感知、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与舒适度感知是影响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舒适度感知对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比安全性更大,机非/人非隔离状态是影响出行者舒适度感知的最大因素。此结果可为慢行交通环境建设提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的慢行空间,由于多年来机动车规划优先的影响,其品质改善十分有限,与之相伴相生的城市生活日益缺失,乃至基本消失.聚焦城市核心区这类城市更新热点地区,以上海市静安苏河湾城区为例,通过细化区域出行、慢行网络、慢行设施、交通运行、慢行安全等交通特征的调研与分析,提出构建便捷高效、特色彰显、品质宜人慢行交通体系的目标,并从重点区域、重点节点、重点街道等3个尺度提出慢行空间打造的具体措施,提升区域慢行可达性,缝合被分割的慢行空间,体现对慢行路权的保障和对红线内外街道空间统筹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刘雨 《交通与运输》2020,36(4):42-45
为解决干路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榆林市榆阳路—上郡路环形交叉口为例,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与VISSIM仿真,对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从交通功能角度,分析道路交通特性,明确道路功能,减少冲突点;从慢行交通角度,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保持行人过街的连续性和无障碍设施的连续性;从通行效率角度,将环岛改为信控交叉口,以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仿真结果表明,环形交叉口改造为普通干路交叉口后,交叉口通行效率有一定的提升,行人过街更加兼顾,慢行交通更加友好。  相似文献   

8.
许丽 《交通与运输》2020,36(1):42-45
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号线锦江乐园站为例,探索如何构建慢行友好的轨道交通环境。首先基于实地调研,借鉴日本、香港、深圳等国内外成功经验,总结出慢行交通与轨交换乘的三大规划设计要素:慢行网络、慢行设施和慢行环境;其次针对锦江乐园站慢行通道受阻、人行空间被占、慢行环境较差三个现实问题,从打造畅行连续的慢行系统、重组慢行空间和提升慢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最后针对慢行系统中涉及的五大关键节点,提出可实施的改造方案,着力改善锦江乐园站周边的接驳环境,提升慢行品质,最终构建畅行连续、空间宜人、绿色友好的慢行接驳系统。  相似文献   

9.
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但目前在设计和管理层面均未得到充分重视。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既有道路设计中慢行交通系统现状,以及我国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指出为营造良好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仍需要精心设计慢行廊道和行人过街设施。结合道路工程实例,分别对新建及改造工程中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的设计、改善做了具体分析与展示。  相似文献   

10.
街道设计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起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形象特色和市民出行文化。构建活力街道、创造美好生活是杭州市街道重塑的目标。结合当前街道设计发展的理念,回顾进入21世纪后杭州市街道设计与改造的实践历程,总结各阶段的问题与经验。杭州市在街道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从单一的道路工程向完整街道改造的转变过程,其街道改造的亮点是关注步行与骑行空间和街道文化。以湖滨步行街区和延安路为例,展望G20峰会后、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以世界名城为目标的杭州在街道设计与实践中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杨莉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87-191
为应对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出行问题,建设高品质的慢行系统,营造优质的慢行交通环境,提升居民慢行出行体验,打造慢行友好城市,研究提出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系统发展策略.首先,从3个层次对高密度城市慢行系统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宏观层面的规划理念问题、中观层面的网络规划问题以及微观层面的慢行设施、空间和品质问题;其次,对国内外先进的高密度城市慢行系统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基于国内外慢行发展经验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系统发展对策,宏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中观规划骨干慢行网络、微观构建特色的街道设计导则,以期为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系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街道环境恶化的问题在城市中正不断加剧,以往对品质交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交通量计算、拥堵难点治理、优化车道分配等,对道路功能包含的城市景观与市民活力的思考不足。首先从时代背景、道路功能演变、街道建设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阐述交通品质化的历史发展沿革。结合深圳市民出行需求变化,探索新时代市民对品质交通的需求。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提升项目为例,从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需求和城市设计优化层面入手,分析并提出街道环境品质提升的整体思路,并针对道路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街道品质提升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指出既要在有限的道路横断面中妥善考虑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均衡,同时又要对道路沿线的碎片化空间整体考虑,并统一纳入景观化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孙靓雯  吴宁宁  罗超 《交通与运输》2021,34(z1):211-214,231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工作,以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为基础,武汉市慢行系统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武汉市慢行交通现状评估,分析城市发展中主要交通问题及慢行挑战,提出针对城市特点的慢行系统发展策略.同时,从组织、资金、管理等实施保障机制政策制度方面,绿化景观、无障碍设计等重要配套设施实施细节方面,全面保障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策略的落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慢行品质提升,为将武汉市建设为"绿色出行楷模"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老城区交通的改善与优化是国内众多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南宁市老城区为例,在分析其交通问题现状的基础上,从减少区内交通量和优化区内交通出行环境两方面入手,提出四点改善老城区交通的对策:利用外围环路分流过境交通;优化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构建慢行廊道整合区内资源;通过景观设计提升道路品质。这对城市交通的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我国城市交通安全水平,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与国际先进城市的交通安全治理经验。近年来,美国纽约市在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安全状况显著优于美国同类城市。纽约将安全列为交通发展的首要目标,提出"零死亡愿景",并强调安全文化。同时,注重慢行交通和道路安全设计,不断塑造可持续的安全街道。纽约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城市交通安全战略布局、政策制定以及管理优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助于支撑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全方位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更加安全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相关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已成为最基础的保障,综合考虑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场景中常见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三类交通参与者在交互时可能出现的各类交通安全问题,研究相关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在系统性提升方面的不足,结合具体参与各类工程提升项目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对正常信号控制状态下平面交叉口的...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提升城市道路品质。基于对广州市道路网现状的调研摸查,分析大地块、疏路网的路网格局存在问题以及高密度次支路网能带来的好处,提出了加强道路规划管理、开放小区内部公共道路、提升街巷路通车条件等近期道路网提升的路径,为国内大城市道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下国内城市道路普遍存在行人路权不受尊重、粗放建设、道路与建筑空间割裂等问题,分享广州城市道路品质提升的实践经验。首先,从增设景观设计环节、完善既有设计体系、探索整合建筑退缩空间等三方面构建全新设计体系;其次,对精细化设计到精细化施工两大方面进行了探讨,提供了城市道路品质化提升的具体解决路径;最后,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建筑退缩空间管控缺失、优质与低价的投资控制博弈等政策瓶颈,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武汉光谷广场环形交叉口的慢行交通,对光谷广场综合体改造项目的优化方案进行分析。以城市大规模市政设施建设为契机,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市政隧道的建设,对该交叉口的慢行交通进行了多层立体的交通设计。结果显示,光谷广场综合体的改造缩短了该环形交叉口的行人过街距离和过街时间,避免了该交叉口的机非混行,但是增加了非机动车的绕行距离,且局部存在人非冲突节点,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来规范慢行交通行为。  相似文献   

20.
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道路设计,是未来城市道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包括无障碍设计、道路景观设计、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等,它们从各个角度满足了人们对安全出行、绿色出行、健康出行的需要。因此,应着力加大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实现道路设计水平和道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