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零售力法则计算轨道站点被城市各中心吸引的概率,并利用可达性指标计算各站点在单中心影响情况下的轨道站点影响范围,结合以上两模型确定轨道站点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用于城市多中心情况下轨道站点开发利益影响范围及相邻站点间影响范围分界线的计算,并能为轨道沿线土地利用开发、交通接驳设施设计以及轨道交通开发利益还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有利于土地集约使用、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站点区域TOD模式开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厘清轨道站点的功能和定位,促进TOD模式下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协同发展,创新研究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界定和分类方法。首先,引入土地资源学中的相关概念和指标,以容积率、土地混合利用熵和道路密度为指标,提出定量界定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方法;其次,综合节点区位、周边土地利用以及设计特色3个尺度建立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3层分类架构,并以面积比和优势度作为划分指标给出了分类方法和标准;最后,以二七广场站为例展示了计算过程和简单应用,为TOD模式下轨道站点区域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优化时,需要对客流进行分析,其中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吸引范围属于关键性问题。考虑到不同用地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承担的交通功能不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进行分类,建立基于聚集效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合理和最大吸引时间,从而确定不同类型站点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轨道站点周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接驳活跃度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缺乏综合量化评价等问题,首先基于典型工作日的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常态化样本数据,从接驳量、接驳率、接驳距离和接驳周转率等维度分析了轨道站点周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接驳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熵值加权的轨道站点周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接驳活跃度综合评价方法;然后通过计算早晚高峰轨道站点周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到达与出发接驳活跃度比值,采用高斯混合聚类法对轨道站点进行基于服务特性的聚类;最后基于北京市域范围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接驳骑行数据开展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北京市轨道站点周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当设定聚类数为3时,北京市的居住型、工作型和职住平衡型3类轨道站点的比例分别为25.4%, 13.9%和60.7%;居住型与工作型轨道站点的早高峰到达与出发接驳活跃度差异较大,居住型站点早高峰到达接驳活跃度远大于出发接驳活跃度,工作型站点早高峰出发接驳活跃度远大于到达接驳活跃度,职住平衡型站点早高峰到达和出发接驳活跃度较为接近。因此,在不同类型轨道站点周边应采取不同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措施,避免车辆淤积或短缺。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模式选取是一种定性选择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内涵。文章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模式选取的标准云,利用云模型对轨道交通站点的3种接驳模式进行研究;并以南京地铁2号线下马坊站为例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TOD模式下的交通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与片区高强度开发建设相匹配的交通接驳系统,完善的接驳系统对于提升片区吸引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TOD模式下站点交通特性及周边道路结构形态配置,通过类型学方法,按照"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不同类别的TOD站点,解读相应的规划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效益的发挥离不开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现阶段,以非机动车为主的慢行交通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常州地铁1号线新桥站的接驳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慢行轨道换乘站点的规划理念,在慢行接驳换乘优先的理念下,对常州市新桥站进行了站点一体化接驳的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轨道接驳研究侧重人工调查或理论分析、利用大数据进行公交接驳准确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问题,提出以IC卡数据为数据源的轨道公交接驳比例、接驳距离等相关指标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北京市现状轨道站点的公交接驳相关指标.基于轨道站点设计阶段所能获取的站点属性信息将北京市轨道站点分为末端站、市区普通站、市区换乘站、郊区普通站、郊区换乘站5类,在该分类结果基础上对北京市轨道公交接驳特征进行分析.基于IC卡数据对轨道公交接驳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可为轨道站点的外部接驳设计、接驳公交布设、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等补充相关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把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生成规律,本文从客流成长性视角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为研究案例,通过人口及就业密度、土地利用、路网密度、出入口数量、介中心性等13个因子刻画建成环境,基于上海市地铁刷卡数据、人口及经济普查、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道路网络等多源异构数据,分别构建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客流影响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模型与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模型进行量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XGBoost模型比OLS模型具有更好的模型表现。从影响贡献度来看,轨道交通站点建成初期,地铁站点出入口数量(21.9%),常住人口密度(15.9%),路网密度(9.8%)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最重要建成环境因素。建成近期,商业设施用地(16.5%)、容积率(11.1%)和就业密度(8.5%)等用地类建成环境变量成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关键。建成远期,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水平取决于出入口...  相似文献   

10.
合理划分站点吸引范围,是开展轨道站点客流预测、接驳措施布设等研究的基础.现有研究未充分考虑当地路网特性,同时在解决吸引范围重合问题、潜在吸引范围划分等方面存在不足.基于轨道交通出行特性调查,结合北京市方格型路网特性分析,提出了站点合理吸引范围划分方法;通过引入泰森多边形,解决了合理吸引范围重合问题,提出了站点潜在吸引范围划分方法.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划分北京市现有轨道站点的吸引范围,并结合不同站点的吸引范围特性提出接驳措施布设建议.研究成果能够为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分析、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站点接驳措施布设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运营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站点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引入了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进而阐明轨道交通站点区域配套设施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发展。以具体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刘园地铁站为例,在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衔接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TOD模式提出了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策略,并分析地铁车站周边的接驳系统可达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车站换乘状况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地铁站点接驳效率及满意度,鼓励公交出行,从便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宏观布局策略和微观优化策略。首先,从地铁站点的区位和客流出发,提出站点分类,挖掘站点基本特征;其次,基于满意度问卷调查,利用李克特量表分析站点接驳现状、满意度、出行者意愿等内容;再次,以站点分类为出发点提出宏观布局策略,引导站点接驳设施整体布局,结合满意度分析结果,细化接驳设施,形成列表式建议;最后,以广州地铁2号线东晓南站为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验证了上述建议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设计的效率,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作者提出了面向一体化设计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定位方法。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特征功能定位量化方法的相关标准。本文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节点性和场所性,分析站点合理吸引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及多模式交通系统状况,建立站点影响因子数据库,配置相关参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和聚类模式识别方法,通过量化影响因子的作用提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功能定位。该方法克服了以往定性分类笼统,变量采集不全面,无法用软件实现等缺陷,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能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设计决策提供有效的站点功能定位指导。  相似文献   

14.
精细化研究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影响因素对于建立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长效互动机制,发挥轨道交通支撑和引领城市发展作用,指导轨道新线开通和周边用地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为例,首先获取轨道交通运营客流AFC数据和网络爬取的POI数据;然后考虑四种类型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挖掘用地特征、公共交通接驳特征、车站属性三类因素;最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用地开发之间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基于POI获取的住户数、商业设施数、文化设施数、公共汽车线路数等数据对工作日轨道交通进站客流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框架,从出行者使用接驳工具的经验和对接驳工具属性评价两个维度分别引入出行习惯、感知态度两类潜变量,构建城市轨道站点接驳方式选择意向的多指标多因果模型,探究城市轨道站点接驳方式选择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巢式Logit模型构建混合选择模型,探究出发端与到达端接驳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行为习惯潜变量直接影响接驳方式选择意向,感知态度对步行、共享单车接驳选择意向具有直接影响;显著影响接驳方式选择意向的可观测变量有学历、车辆保有情况、收入情况、接驳距离及出行人数;相较于慢行交通与道路公共交通,私人小汽车、电动车的有无对私人交通方式接驳选择行为影响较大;学历和职业等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目的和出行人数等出行属性,以及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向等心理属性对出行者城市轨道出发端和到达端接驳方式选择行为均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到达端,出行费用、主观规范及行为态度对出发端接驳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更大,且出发端接驳方式选择对到达端的接驳决策行为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TOD的实质和效益入手,分析了引入TOD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TOD理念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规划调整的技术方法,即树立工作目标、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范围、确定调整策略、分析土地开发潜力,并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站点用地调整、规划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解决接驳共享单车供需不平衡问题,以共享单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公共交通站点接驳单车使用特征,提出基于数据的共享单车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集共享单车使用数据,对其进行起终点解码,并根据解码后的经纬度与周边用地类型将公共交通站点分为5种典型站点类型;其次,提出以接驳活跃度、接驳距离以及用户使用忠诚度作为共享单车出行特征指标;最后,以北京朝阳区的单车数据为例,分析共享单车出行特征指标。结果显示,共享单车作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接驳工具,居住类站点接驳共享单车使用高峰为6:30—9:30,其他类站点为7:30—9:30。共享单车接驳距离一般在2 km以内,但办公类站点接驳距离可达到3 km,且该站点的用户使用忠诚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陆晓琳  鲁峥  叶道均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52-156
从居民、企业等多维视角出发,归纳出轨道服务、土地开发、站点接驳、政策机制、社会影响五大感知维度,结合多源大数据、政策机制文件、问卷调查与调研访谈等定量、定性方法,综合评价宁波市TOD发展成效.结果表明,宁波市TOD发展尚处启蒙阶段,存在客流强度低、人口岗位不集聚、土地利用低效、开发滞后、接驳设施不完备、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快轨道网络化进程、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开发机制等提升改善.研究可作为宁波市制定TOD发展战略的依据,也为其他城市进行TOD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轨道站点客流特征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轨道1号线为研究对象,基于轨道IC卡数据和离站点500 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图表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轨道站点客流特征与其影响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的轨道站点,其客流早高峰起始时间与晚高峰结束时间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站点;站点周边土地总体容积率与站点日均客流量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而站点周边不同类型用地的容积率则与站点时段客流量之间呈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接驳可以提高换乘效率,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的换乘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杭州地铁3个典型站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接驳的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自行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