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思想及实例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循初 《城市交通》2006,4(1):30-35
对城市道路网承载的功能从交通运输、市政公用设施的埋设空间、城市骨架、绿化、防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讲述了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思想是疏解,并从道路等级结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网的结构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道路网规划应重视的基本内容。通过多个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实例,从路网改造、蜂腰、错位、瓶颈、环路、高速路上下匝道等多个方面论述了道路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杰  田伦  刘亚 《交通与运输》2020,36(2):48-51
在提升城市道路网连通性的基础之上,为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水乡地区风貌特色,打造高效、生态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道路网系统,通过研究水系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分割、限制作用,揭示了水系对城市道路网形态、道路线形和道路交通组织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城市水系的大小和形态,制定水乡地区城市道路网规划过程中保持大型自然区域的相对独立策略、与潜在的重要生态廊道平行策略、依据生态敏感度来规划道路网密度策略,并通过典型水乡兴化市的城市道路网规划实例,展现水乡地区城市道路网规划过程中道路网与城市水系共生策略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供需平衡的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城市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的密度及等级结构,以道路网周转量最大和道路建设资金最小为目标函数,从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宽度研究入手.以交通供需平衡关系、道路用地面积控制、各级道路间距及功能要求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高密度开发区域合理道路网密度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道路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最优的道路网等级结构为1:1.9:5.3,实现了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资源的优化配置,说明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密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和缓解其带来的交通问题,以满足小城市居民不断发展的多样化交通出行需求、实现道路的多重功能为目标,分析了小城市道路网功能结构现状;探讨小城市道路功能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划分因子;从宏观角度研究了小城市道路网等级功能结构,从微观层面优化了小城市道路网的断面设计参数.提出了小城市道路网功能结构优化体系,研究结果可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彭挺  胡义良  张敬宇  李雪 《城市交通》2021,19(1):102-111
合理控制支路系统的规划指标对于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完善道路网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山地城市道路非直线系数往往较大,且干路沿线交叉口多采用右进右出的控制方式,导致路网容量、转向比例等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出行者到达目的地的便捷程度.针对山地城市支路建设的特点,提出有效间距的概念,构建能够综合反映交叉口转向、路段绕行和小区内部步行时间的道路网连通效率指标,并通过模拟分析得到支路有效间距的最优值.研究结果表明:支路有效间距宜控制在200 m以内,且最优指标值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而单调上升;当支路非直线系数增大时,提高交叉口密度有助于保障道路网络的连通效率.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的规划实现率不足50%,与约10%未实现规划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程度不相匹配。首先梳理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的发展脉络。对比分析部分国际大都市道路网的规划指标,指出较2004版总体规划,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的长度、密度、等级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仍显著低于国际大都市。深入挖掘城市道路网规划实施困难的根源,发现瓶颈在于建设资金短缺、用地确权困难、审批周期过长等。在现行法规与管理程序的基础上,从理顺全过程协调实施机制、完善法规细则、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提出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规划实施的政策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在路网规划中不重视支路网的规划,导致许多城市支路网密度低下,并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制约城市经济发展。本文以常州市支路网规划为例,首先分析支路网现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中心区按用地性质进行功能分区;通过规范支路网密度及满足公交覆盖率的要求,计算各功能分区的支路网密度;基于路网密度的要求下,对中心区支路网进行调整规划,并针对近期地块开发及区域交通组织,提出近期支路网实施规划;最后对支路网规划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支路网规划建设及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指导常州市支路网规划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道路网体系基本问题与若干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涛 《城市交通》2004,2(3):3-6
由于历史、体制、经济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导致道路交通功能紊乱、人车冲突严重、运行效率下降、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道路交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依据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反思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科学地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城市建成区支路规划缺位、管理能力不足及断面设计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有必要加强支路网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鉴于此,从支路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归纳总结支路网基本功能、要求和价值意义,明确了支路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城市建成区城市与交通发展特点,以佛山市禅城区为例,通过充分认识禅城区地方发展诉求和支路网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引领、强化落实、优化布局、制度创新、功能导向和精细化设计等六大支路网改善与提升策略,在形成禅城区支路网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可为其他大城市建成区支路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网连通性评价指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网连通性是评价城市道路网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对既有城市道路网连通性评价指标"连接度指数"进行深入解读,认为其实质上反映了路网中十字形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等各类型交叉口的比例关系;其次,针对该指标无法体现交叉口转向限制对路网连通性的影响,改进建立了"连通度指数"计算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道路交叉口存在的"非完全互通立交、转向限制、单向交通"等实际交通设计和管理条件下的方向连通性。最后,针对重庆市三个典型片区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以人为本、兼顾多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改善目标。城市道路网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需克服道路网规划的编制、实施与交通发展目标脱节,建设资金紧张,以及道路网改善效果存疑且难以持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西雅图制定并落实了多方式出行改善方针,分析其道路网规划与实施的经验:首先,组建多主体联合的编制团体,形成多层次联动的规划编制结构以及多系统协同的规划内容;其次,拓宽资金筹集途径,构建围绕高效利用有限经费的道路网改善优先度评价体系与实施项目动态审查机制;第三,通过道路网改善,提升交通安全、优化交通结构,进而推动后续道路网改善。结合中国城市道路网优化面临的挑战,建议深化部门协作与利益群体参与,重视出行改善效果评估,并构建投资、受益反馈机制与持续滚动改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道路网双层规划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目标以及现有规划模型在应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采用双层规划模型构建了城市路网规划模型.用迭代算法对该模型求解.以兰州市为例,结合城区实际交通状况和交通需求,采用该模型及算法进行路网规划,获得了兰州市道路网规划方案.在该方案中从快速路至支路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形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提升城市道路品质。基于对广州市道路网现状的调研摸查,分析大地块、疏路网的路网格局存在问题以及高密度次支路网能带来的好处,提出了加强道路规划管理、开放小区内部公共道路、提升街巷路通车条件等近期道路网提升的路径,为国内大城市道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支路设计缺乏统一标准,不合理的支路系统将影响主次干路与支路间的协调作用,使整个城市道路网络运营效率降低。文章从驾驶员心理感受、操作的方便性、速度调整3个方面研究了支路应该满足的最小长度;并针对城市支路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为支路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布局, 以若干个城市高德地图实时路况的交通出行数据为基础, 研究了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不同等级道路的路段状态相关性, 设置了考虑相关性的道路间距, 计算了城市路网密度与等级级配。分析结果表明: 主干路和主干路、主干路和次干路、主干路和支路相关单元的平行距离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平行距离的85%分位值分别为2.4、1.0、0.9km; 主干路间距取为2.4~2.5km, 主干路间设置2条次干路, 次干路与主干路的间距为0.8~1.2km, 支路间距为0.2km或0.3km; 次干路和支路对应平行距离的85%分位值比较接近, 实际路网中次干路和支路的功能区分尚不明确。所得路网结构布局符合相关性、路网密度与等级级配的要求, 可为路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方位掌握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和车辆出行特征既是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治理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的有效途经。收集整理各类机动车、非机动车轨迹数据,采用多元数据融合、基于车速的道路流量模拟和基于网络学习的短时预测等技术,应用于道路常发拥堵点段识别、车辆集散特征分析、区域交通关联强度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评估等方面。当前武汉市正处于轨道交通网络全面建设、城市更新转型的重要时期。通过挖掘车辆运行数据反映出部分次支路对主干道疏解不足、短距离机动化出行比例过高、外围公共交通接驳不紧密、局部用地开发不均衡等问题,为政府决策制定和科学规划研究提供量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论文在对城市道路网形态论述的基础上,以国内牡丹江、常州、扬州、德州四个城市的城市道路网与公交线网的关系为例,对公共交通的线网形态受到城市道路网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最后对道路网布线方法与道路网形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对国内公交线路规划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支路网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支路网规划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文章针对特大城市CBD的城市支路,尝试提出较为系统的规划方法,并结合深圳前海合作区的支路网规划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疏解城市干道交通压力,优化与实施单行交通组织是充分发挥微循环交通网络效率的重要手段。从降低干道及微循环道路饱和度的目标出发,考虑最大期望饱和度的限制要求,建立了单行交通组织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的决策变量为支线路段的单向行车组织方案,优化目标为最小化干道路段平均饱和度和最小化干道路段饱和度超限量;下层规划在干道路段能力、支路路段能力和饱和度的限制下进行平衡配流。提出了相应的遗传算法,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了单行交通组织优化前后干道及微循环道路上的交通状况,验证了微循环道路网单行交通组织优化的效果。该模型可应用在微循环交通网络中的单行交通组织,为单行交通组织提供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情况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对城市交通环境、交通承载能力、交通服务水平提出了新挑战。首先,基于不同国家、中国不同城市汽车保有量数据,分析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所处水平、机动化结构、机动化发展特点及增长趋势。探讨影响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汽车价格与人均GDP的比值、公共交通发展,以及汽车产业政策。最后,从公共交通政策导向作用、机动车限制性管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面评述中国城市交通政策,同时从国家政策、城市交通规划与实践、市民绿色出行意识培养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