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0引言目前,我国150MHz无线列调系统已退出铁路无线通信市场,既有铁路无线调度系统大部分为450MHz无线列调通信系统,新建均采用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随着450MHz无线列调通信系统改制为GSM-R系统,今后长时间内将以GSM-R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作为铁路部门组织运输生产及进行公务联络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对铁路无线通信动态检测系统标定方法及技术要求进行研究。该标定方法适用于安装在综合检测列车或电务检测车上的通信检测系统,包括场强覆盖、无线干扰和GSM-R服务质量等子系统,并在实际通信动态检测系统标定工作中开展应用与验证。  相似文献   

3.
1 我国GSM-R系统现状近年来,GSM-R系统在铁路系统中发展迅速,在列车控制、高原铁路、货运重载成套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中,GSM-R系统促进了高速移动通信技术进步和GSM-R产业的稳定发展.随着青藏铁路、大秦铁路和胶济线的开通运营和客运专线建设,加强无线网络优化、搞好运营维护是提高GSM-R网络质量的关键.2005年5月,青藏铁路西藏境内GSM-R铁路移动通信工程正式开T.GSM-R铁路移动通信工程由干线通信系统、区段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组成,需要修建100多座无线基站.青藏铁路是亚洲第一条完全基于GSM-R通信系统的线路,是亚洲第一条采用GSM-R系统传输列车控制安全数据的试验铁路,并采用双重覆盖方案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铁路GSM-R无线通信技术安全性能方面的重要性,介绍了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域和核心网安全性能的提升方案,重点介绍3G核心网相关技术对电路域带来的安全性能的改善,以及该技术在GSM-R系统应用的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1 概述铁路移动通信设备称为无线列调.既有线无线列调通信方式局限在模拟通信,有A、B、C3种制式和大三角通信、小三角通信两种通信方式.大三角通信是列车司机通过车站的无线设备自动转接到有线网与调度员进行通信联系,小三角通信是司机与车站值班员、运转车长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目前,铁路模拟无线通信技术功能单一、频率利用率低、干扰严重,不能适应高速率大流量的数据传输,不能满足铁路新一代基于无线通信列车控制系统的车-地控制信息传输需求.GSM-R系统的应用弥补了既有线无线列调的不足,为铁路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GSM-R系统是在GSM蜂窝系统上增加了适合铁路调度通信功能和列车在高速运行环境下数据信息传递功能,并以GSM理论为基础,具有成熟可靠性,多数软硬件在现网中得到验证.GSM-R系统与GSM技术同样工作在900 MHz频段,我国铁路频段上行为885 ~ 889 MHz,下行为930 ~ 934 MHz.因此,无线网络规划可借鉴GSM网络规划.  相似文献   

6.
对既有GSM-R系统承载的铁路无线通信业务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铁路无线业务的拓展以及目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情况,提出了不同应用场景采用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枢纽站内450MHz无线列调通信系统和900MHz GSM-R系统两种无线列车通信制式并存。本文分析了这两种列车无线通信系统各类业务的实现方式,讨论了枢纽内列车无线通信方式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可能方式,阐述了各种方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可供枢纽内列车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建设和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信传输系统在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通信专业的数字调度、GSM-R铁路无线移动通信、数据网、综合视频、会议电视等业务;承载信号、信息、防灾、牵引供电、电力等专业业务;承载CTCS-2级列控系统和基于GSM-R无线通信系统的CTCS-3级列控系统。因此,应高度重视优化铁路通信传输网结构,为铁路通信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结构合理、符合未来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GSM-R网络传输技术的STP系统架构,对系统设计安全性,网络传输时延,以及GSM-R网络的传输速率、无线覆盖、小区容量需求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G网通信常见故障及判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CIR)应用于铁路GSM-R无线列调通信系统,供列车司机使用。WTZJ-I型设备替代原有的无线列调通信机车台,为机车和地面之间提供语音和数据传输通道。该设备作为GSM-R系统终端,同时兼容支持原450MHz无线列调的话音和数据传输功能。设备内部采用模块化单元,集成度高,便于替换维修。  相似文献   

11.
Locotrol可实现重载列车多机头的无线同步控制功能。主要介绍基于GSM-R的Locotrol系统技术,以及车载通信单元、地面应用节点和通信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系统对GSM-R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悦 《铁道知识》2005,(5):18-19
CBTC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铁路的通信、信号和列车运行控制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通信由地面向空中,甚至卫星发展是一个总趋势.通信系统,例如GSM-R和ATCS-200移动数据无线系统正在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相集成,因此得名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英文名全称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简称CBTC).  相似文献   

13.
姚健嘉 《中国铁路》2001,(11):53-54
1概述 GSM-R系统是一种用于列车控制员与列车司机通信的通用列车无线通信系统.所有其它独立和并行的无线通信系统,如平面调车通信、隧道无线通信系统以及供维修使用的无线通信系统都可集成到GSM-R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的独立系统.未来还将通过GSM-R系统,实现自动列车控制管理(ATC).无线通信接口设计速度达500km/h,GSM-R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GSM-R与无线列调共存区域列车无线通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传统的450MHz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无线列调)和900MHz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两种无线列车通信制式并存的区段越来越多。通过简单介绍这两种列车无线通信系统主要业务的实现方式,分析两种无线制式并存和衔接区段列车无线通信可能的方式和方案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并结合多个典型案例阐述各方案的设计要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SPN的CTCS无线通信形式化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CS-4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基于无线通信传输信息的系统,其无线通信系统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分布式系统,正确的形式化验证对于其性质和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考虑高速列车在移动闭塞区间条件下CTCS无线通信的形式化建模和可靠性分析,建立随机Petri网(SPN)表示的CTCS无线通信机制模型和列车与无线闭塞中心通信的GSM-R故障恢复模型,给出对通信故障定位的表示方法,并采用TimeNET仿真工具对GSM-R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分析结果表明,列车在500 km/h的速度下,越区切换成功概率为99.45%,连接丢失概率为10-2/h。最后,本文将分析结果与GSM-R的技术标准进行比较,说明其可靠性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武广高铁CIR设备的故障分析与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CIR)是为了适应铁路GSM-R的建设和发展构建的新型铁路专用无线通信设备,具有调度通信系统功能、通用数据传输功能,可根据承载业务需要提供通用分组无线服务业务(GPRS)数据  相似文献   

17.
特殊CTCS-3级区段GSM-R方案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GSM-R网络是我国铁路综合无线通信平台,为铁路提供无线、有线相统一的调度通信、区间无线通话等语音通信业务及调度命令无线传送、无线车次号校核等通用分组无线服务业务(GPRS),为CTCS-3级列控系统(简称C3)提供电路域数据传输等业务。随着我国铁路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中,分组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主要承载调度、状态监测等非实时性业务,为提高研发效率,需要设计一种符合GSM-R要求的GPRS仿真系统。介绍GSM-R分组域仿真系统的系统架构,分析仿真系统的技术难点,阐述仿真系统在信令流程上与现网的区别,给出仿真通信系统无线与IP侧全协议栈的实现方法,构建出满足研发测试要求的GSM-R分组域仿真系统,同时对传输速率、网络时延等多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表明所设计GSM-R分组域仿真系统能支持真实铁路应用产品在仿真环境中的无差异通信。  相似文献   

19.
GSM-R是一种专门为铁路设计的专业无线数字通信系统。通过对GSM-R的子系统GPRS的系统结构、相关设备和相关接口的介绍,以铁路行车系统有关业务流程为例,阐述该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证明其适用于铁路列车与地面间的通信。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运输和养护技术的提高,窄带GSM-R网络已不能满足新业务的需求,宽带LTE-R系统成为下一代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对GSM-R和LTE-R的系统架构、接口及协议进行对比,并展望铁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