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车站区间一体化是铁路,地铁、轻轨的发展方向.本文对铁路车站区间一体化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功能的仿真.同时还对其拓展功能一现场安全作业防护预报进行仿真,连一步验证车站区间一体化的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在行车效率和维护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铁“八纵八横”网络化建设,铁路交汇处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铁路综合枢纽。而由于早期车站建设的局限性,既有车站、配套客运枢纽已无法满足现在及将来的客运需求,如何借助新建铁路建设契机,对既有车站及周边客运枢纽进行升级改造成为铁路建设的又一课题。以京沪高铁既有滁州站为例,对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最大程度减弱铁路对城市的南北向切割,以及新旧车站容量分布与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枢纽建筑单体布置分散等问题,采用一体化枢纽设计思路,提出从交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形象一体化3个不同维度开展一体化设计实践,成功解决了枢纽总体布局、交通接驳、城市空间联系、交通枢纽形象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设计基于分布式云架构的铁路应急指挥系统,解决当前铁路车站应急指挥业务智能化、一体化不足的问题。通过将应急数据及各类应急服务部署在各车站应急云平台的方式,实现对车站设备、设施、系统软件,人员、环境等资源的横向一体化监控,对突发事件预案、组织、响应、处置、恢复和评估等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管理。试运行结果表明,基于分布式云架构的铁路客运站智能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方案满足铁路应急指挥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4.
铁路客运车站作为实现综合交通线路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既是铁路旅客运输的基石,也是客运生产的信息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客运车站业务优化需求的激增,发展铁路智能客运车站将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对铁路智能旅客车站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智能车站“一个核心,三大领域”的系统构成,并从出行服务、生产组织、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客运车站智能化的主要业务功能,展望未来智能车站系统的发展趋势,以期对铁路智能车站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铁路客运车站是一个集多种交通方式的分配平台,衔接着城市间的运输系统和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换乘节点。确定合理换乘量,优化客流交通组织,对车站的客流交通组织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提供各交通方式之间的高效快速换乘是铁路客运车站在城市交通一体化中的核心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6.
《铁道通信信号》2020,(3):101-102
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铁路联锁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引领着联锁系统的发展。与我国联锁系统相比,其主要特点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车站区间一体化联锁控制。西门子Simis W、泰雷兹LockTrac、阿尔斯通SMARTLOCK、日立Saint、LC等是车站区间一体化联锁系统。日本在这方面更具代表性,日立公司的全部4个型号的联锁系统都为车站区间一体化联锁系统。二是全电子化。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铁路通信传输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转变。铁路通信传输技术的融合,车站、区间以及列车控制的一体化发展以及铁路行车指挥的自动化等,都突破了传统的应用局限,推动了我国铁路通信传输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发展。伴随着铁路通信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对铁路运输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下面主要针对铁路通信传输的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铁路区间、电码化的控制逻辑及站间联系还停留在继电水平的问题,提出了研制一套车站区间统一控制、区间控制设备计算机化的站区一体化系统,介绍了该系统设计的结构原理和车站区间一体化技术方案,以提高信号安全控制技术,为高速铁路的发展提供先进的信号安全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分析计算方法不适用于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的问题,研究计算机模拟法应用于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的关键技术。首先,分析高速铁路车站与传统既有铁路车站作业组织上的不同,对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提出计算机模拟法计算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的整体思路流程,并提出高速铁路车站咽喉、到发线作业一体化模型的详细构建思路。最后,给出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算机仿真模拟算法流程。  相似文献   

10.
大型铁路旅客车站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是我国铁路行业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当前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要求,结合铁路旅客车站发展实际,提出超大型铁路旅客车站定义。在对近年来超大型铁路旅客车站应对突发大客流实际案例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鱼骨图分析法对铁路旅客车站突发大客流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铁路旅客车站突发大客流等级进行划分。结合当前超大型铁路旅客车站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实际,引入危机管理周期理论,将铁路旅客车站突发大客流事件作为危机事件,分别从强化事前预警、优化事中流程和重视事后分析3个阶段,对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工作提出优化对策。研究可为超大型铁路旅客车站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淮安盐化工新区专用线接轨于既有新长线袁北站,其后方通路的选择对项目的最小曲线半径、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等主要技术标准的选取产生影响,从而论证专用线项目后方通路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以沈阳北站改造工程为例,分析沈阳北站既有无站台柱雨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在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设计过程中,采用增加既有雨篷屋面板覆盖范围来改善既有雨篷的防飘雨雪效果,采用增设与既有雨篷同弧度、同材质的新增雨篷来实现既有与新建部分一体化设计的目的,再通过这两种设计手法的可行性,来总结一些富有一定前瞻性的无站台柱雨篷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铁路数字专用通信系统在铁路运输指挥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介绍飞鸿98系统中车站分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联系实际阐述车站分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铁路双向编组站处理折角车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产生原因,以及对编组站能力和运输组织的影响,总结双向编组站处理折角车的6种设计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对于双向编组站,在折角车流大、衔接方向多且处理复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组合设计,以灵活解决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问题,提高双向编组站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一个车站信号计算机联锁改造过渡为例,介绍了信号机、轨道电路、道岔以及道岔电路的过渡方法,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减少了信号施工过程量,缩短了工期,有效地保证了行车安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铁7号线广安门内站道路沉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暗挖法车站具有断面大、导洞多、工序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施工对道路沉降的影响也远大于其他工法。目前大部分设计只提供总沉降控制值,没有明确各施工工序的分解沉降控制值,有些设计虽然给出各工序沉降分解控制值,但分解的控制值不合理,对现场施工起不到指导作用。为有效控制车站施工对道路及管线沉降的影响,通过分析北京地铁7号线工程广安门内站的第三方监测数据,总结暗挖车站上方道路的沉降规律,分析产生沉降原因,提出各阶段的沉降控制值和控制措施,以期为以后暗挖车站的沉降控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国内除钢轮钢轨轨道交通外,并存有跨座式单轨轨道交通及有轨电车轨道交通,跨座式单轨和有轨电车从投资角度来讲优势更明显于轮轨;对于单轨系统噪声明显小于轮轨,适合地面段建设,还具备更强的爬坡能力和小曲线半径适应能力。而有轨电车信号系统在造价上更具有优势,同时具备系统组成简单,施工工期短的优点。作为突破钢轮钢轨的传统的新型轨道交通形式,主要针对跨座式单轨和有轨电车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铁路主辅分离,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结合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基层铁路给水企业、职工面临的困难和任务,总结一年来改革尝试的经验,探索了铁路给水企业生存发展的方向,力求为类似辅业的分离改制提供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19.
董杰 《铁道工程学报》2012,(6):100-103,125
研究目的:一批日渐投入运营的新型铁路客站的设计日均小时发送量和高峰小时发送量均较高,使得铁路客站的流线设计得以重视。专为来自于地铁的换乘客流设计的"地下进站"流线无疑是缩短换乘流线的最佳模式。因此,研究和设计"地下进站"流线是必要的。研究结论:(1)铁路客站的流线模式向着"通过式"转变;(2)铁路客站地下进站设计应尽可能缩短旅客的换乘距离;(3)"地下进站"流线应考虑设计预留,并合理利用铁路客站有限的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传统车流组织优化模式的分析,发现无改编节省参数的局域性。本文在取消直达列车途经支点站均进行无改编技术作业的假设条件,把编组去向和无改编技术作业消耗相关联,通过设置改编作业时间参数和无调作业成本参数取代了无改编节省参数,建立了机车长交路条件下的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无调作业参数模型(NTFP),从而实现了支点站〈编组去向〉无改编技术作业站三者之间不规则关联的数学体现。NTFP模型更真实地反映了车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