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ATO驾驶模式的不同实现方式,包括车辆的接口方式、模式建立方式,并对各实现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增强型ATO驾驶模式,可以减少站台司机作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电动列车司机值乘方案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为例,对电动列车司机值乘的包乘制、轮乘制按实际效果和使用成本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司机作息安排、人员配置、运作管理情况综合进行优化,以期达到网络运营后节约人力成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可用性,确保信号系统局部故障情况下线路仍能够安全高效运营,考虑如何配置后备模式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深入研究下一代列控系统——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的架构、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对国内TACS系统配置的列车智能感知系统、列车自主定位系统、降级联锁系统等3种后备模式,分别进行分析:阐述其设备配置、工作原理、降级原因及运营场景;分析3种后备模式的优缺点,将各后备模式的配置情况与传统CBTC系统设备进行对比;阐述3种后备模式适用的运营场景,提出需综合考虑工程情况及运营需求,合理选择适合工程的TACS系统后备模式的建议,可为后续TACS线路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所有权配置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BT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承办方拥有建设期项目控制权,但是却不负责运营,这种项目控制权配置难以保障项目运营功能的实现.通过对深圳地铁5号线BT工程运行模式的梳理,从项目所有权配置视角予以分析,将其界定为一种弱BT模式,并对其所有权配置进行了创新.在此所有权配置模式下,对BT主办方的监管机制、设计管理机制和投资控...  相似文献   

5.
温福线CRH_(1B)型动车组拖车闸片磨耗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闸片磨耗问题是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运营单位的运营成本和检修成本。运用跟踪测量手段,从试验数据分析、运行交路情况、能量守恒、制动模式及司机操纵等方面对闸片磨耗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广州地铁14号线为例,研究CBTC信号系统在城轨快慢车模式的应用,分析快慢车模式对CBTC信号系统的特殊需求,讨论快慢车运营方案以及快慢车运行线的定义,对不同场景下的交汇避让管理进行描述,同时着重分析运营时可能发生的故障场景,最后通过CBTC仿真软件进行了系统运营性能和故障调整方案的模拟验证,说明CBTC信号系统在广州14号线的快慢车配置可满足快、慢车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7.
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由地面运营控制中心统一控制,在运营过程中实现没有司机和乘务人员参与的自动控制功能。为了实现上述功能,从车体、司机室、灭火器和客室电气设备柜、转向架、烟雾和火灾检测设备、蓄电池及其他设备、紧急疏散门这些结构及设备配置方面,以及车门、空气制动系统、空调和通风、牵引系统和辅助系统、列车控制系统、乘客信息系统这些功能设置方面,分析无人驾驶与有人驾驶地铁列车的差异,为其他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筹备过程中乘务组织的研究和乘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从乘务方式的选择、司机配置、乘务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4个方面阐述了运营筹备过程中乘务筹备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化的运营模式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列车司机的故障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是安全、准点运营的根本保证。设计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成像技术,通过高分辨率和大型彩色屏幕,配以音响及动画效果,体现列车的模拟运行的模拟驾驶器,为列车司机综合能力的培训提供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的影响因素,对乘务计划的班组、工作时制和人员配置进行研究。结合实际生产中司机使用效率不均匀的问题进行使用效率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配置高峰期专用列车及司机,能够减小城市高峰客流对乘务计划的影响,提高乘务计划的使用效率,优化乘务计划组织。以开车率作为评价指标,可对单线司机和线网司机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价。基于开车率均衡的原则,可评估各线网的司机配置,并进行司机人员调整。  相似文献   

11.
灵活编组运营可以有效提高客流需求和地铁运力配置的匹配度,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发展趋势。通过客流量预测,郑州地铁6号线一期拟采用6车编组运营,但站台门系统同时保留4车编组模式,以应对未来4/6车编组混跑的需求。从列车门间距、列车停靠位置、站台门设计安装、站台门电气设备配置、站台门与相关外部专业接口定义等方面对4车编组、6车编组或4/6车编组混跑等方式进行分析、研判,提出不同编组模式下站台门系统的设计安装建设方案和门控系统关键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2.
谈城轨交通CBTC系统故障归类及其设计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地铁2号线CBTC系统故障进行分类,其中包括ATS设备、轨旁设备、车-地通信设备、车载设备不同故障类别,并从设计角度,针对不同类别故障,提出了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的设备冗余配置、备用降级模式等应对策略。最后,介绍了运营中的信号故障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列车头车司机室吸能装置的行程、界面力及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的界面力对列车碰撞响应的影响,建立了列车碰撞纵向多体动力学模型,以2列完全相同的8节编组列车碰撞工况为例,对配置不同能量吸收方案的列车碰撞动态响应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头车司机室吸能装置的行程存在最优值,在不超过最优值的前提下增加其行程可以减小碰撞后期各车辆的加速度;增加司机室吸能装置的界面力会使中间车辆加速度显著增大;同步减小各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会使中间车辆加速度增大;以递减式与向内递减式减小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可以增加中间车端吸能量;递增式增大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会增加司机室端部吸能量。  相似文献   

14.
长大铁路隧道防灾救援信号防护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大铁路隧道内列车发生火灾时的运营组织和救援疏散原则,针对不同隧道的救援设施配置、救援疏散模式及救援预案,结合不同线路信号系统的技术标准,分析信号系统对相关列车可采取的安全防护方案,达到有效防止灾害范围扩大及对疏散旅客造成二次伤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广州地铁14号线一期和21号线开通初期的线路情况,提出采用快慢车及Y型交路组合运行模式的必要性。分析广州地铁14号线一期的客流特征,并结合配线特征,探讨快慢车及Y型交路组合的运营方式,确定合理的快车停靠站及避让模式。此外,从司机交路编制、道岔故障、晚点影响、客流组织、降级行车等方面分析运营组织中的难点,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列控车载设备运用过程中,通过人机界面(DMI)单元以便于理解的方式引导司机完成控制操作,进行列车速度监控。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列控车载设备故障、司机操作等原因可能对运营造成影响,为了对运营过程进行分析,需要一种可以复现列控车载设备运用过程的系统。首先介绍基于DMI的列控车载设备运用过程复现系统框架和基本原理;其次介绍将DMI发送给列控车载设备主机的消息还原成正确的司机操作的关键技术,最后对司机操作进行分类,并给出模拟各类司机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力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力配置计划,应在深入分析网络中各线客流的随机变化规律、各线运力之间的关联性、乘客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输设备能力的利用率、运力配置计划的鲁棒性以及运力计划编制过程的高效性。结合以上问题,分析列车运行模式、客流分布特点、乘客服务水平、企业运营成本、列车定员和线路通过能力等制约轨道交通运力优化配置的影响因素,研究网络运力配置优化的方法。在计划优化过程中,同时考虑运营企业的列车运行成本、乘客换乘等待时间费用等具体需求,结合客流变化的不确定性,建立运力配置优化机会约束模型。本文最后以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及其客流为背景,利用模型计算得出基于"独立运行"、"同网同间隔"和"周期化运行"等3种运营模式下的网络工作日运力优化配置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运算效率高,能反映实际情况,可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提供实用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减少正线列车晚点、救援事件的发生,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列车进行了备用模式改造,改造后列车在司机台关闭或备用模式激活旋钮开关复位时出现自动降双弓现象,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营安全。文章对列车备用模式改造电路原理进行分析,指出造成列车降双弓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当列车与轨旁通信丢失,或者信号系统转换进入后备控制模式时,列车无法进行自动驾驶,因而影响了运营性能。介绍一种降级信号系统下的点式ATO(列车自动运行)防护方法,可在后备控制模式下使列车实现自动驾驶,因而降低了司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列车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20.
对国产FZL型信号系统在长春轻轨3号线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介绍该系统的特点及在3号线的配置情况,分析3号线一、二期混跑的运营模式以及贯通后的运营模式。实际应用的效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造价低、可靠性高、适应性广等优点,能满足特殊运营模式的要求,可作为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线路信号系统制式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