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某地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工程实例,对地源热泵系统全年热量平衡进行探讨,并对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工程设计及系统运行模式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发现,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克服了单一使用太阳能系统或地源热泵系统引起的系统用途少、系统运行性能低的问题。并通过比较大量采暖空调方案和生活热水方案,得出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不仅技术可行,而且经济效益良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胀特征及供热需求分析,设计1款采用太阳能主动供热的路基专用供热装置.通过模型试验分析装置供热温度、供热量、供热效率随太阳辐照量的变化规律,建立考虑纬度和日序数的供热温度预测公式.通过对路基长期供热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装置防冻胀效果.结果 表明:路基专用供热装置供热温度随太阳辐照量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东莞地铁东城车辆段为实例,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相关参数和选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太阳能加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节能效果,并对该系统与不同辅助热源相结合的特点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验证了该系统在东城车辆段热水供应中的合理性.进而得出较节能、较经济的热水系统方案为太阳能加空气源热泵组合系统.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部分地区地铁车站仅在夏季设置空调系统供冷,冬季不供暖。在运用土壤源热泵系统时,会造成土壤热积累,运行效率逐年下降。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能够在冬季将土壤夏季积累的热量排出,保持土壤冷热负荷相等,从而提高地铁车站空调系统夏季运行能效。通过计算地铁车站夏季空调负荷,对采用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结合具体工程,根据某车站空调采暖系统设计工况及该工程地埋管换热特性测试报告,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冷热源。考虑地源热泵系统的冷热平衡需要,分析采用地源热泵+锅炉辅助系统及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两种不同热平衡方案用于铁路站房,计算各自需要的热泵机组容量及室外埋管换热器具体设计规模。详细介绍两种系统的冷热平衡方式,并对各自特点及工程运用进行论述,提出在具体工程中因地制宜,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系统热平衡方式。  相似文献   

6.
高原高海拔地区太阳能资源充足,许多房屋建筑都已安装了太阳能集热设备,若对已建有太阳能热水或采暖系统的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水通过加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发生器内的工质,使制冷循环进行,建立空调系统,即可提高高原高海拔地区夏季房间的舒适度,同时又能达到节能,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空气源热泵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在低温寒冷地区,其制热量和效率会随环境温度的降低下降很快,甚至无法启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研发出超低环温空气源热泵,在-30℃环境下,热水进出水温度40℃/45℃,机组制热能效比大于2,为严寒地区铁路沿线建筑冬季供暖问题提供了新的可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常压小型锅炉在职工澡堂供水中存在能耗高、成本大和污染环境等问题,提出清洁能源替代方案,通过智能太阳能加空气热源泵技术提供洗浴热水。非采暖期4~10月采用该系统提供洗浴热水,可节煤94%。  相似文献   

9.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郑州北建筑段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2011年将安阳林场浴池锅炉房内原提供洗浴用热水的1台0.2 t/h燃煤蒸汽锅炉拆除,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2012年对新乡给水车间浴池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并对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选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维护注意事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铁路沿线建筑具有数量众多、位置偏僻和分散的特点,通常与市政的集中供热管网无法连接,只能在沿线建设许多自用锅炉房保证冬季供暖,安装空调保证夏季制冷,运行费用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铁路沿线建筑布置分散,一般有足够的地方打孔埋管,非常适合应用地源热泵系统,同时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比和自动化程度高,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源热泵空调技术节能环保的优异特性及铁路上海南站公寓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工程实践,分析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展现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取代传统制冷、取暖方式,有效解决传统制冷、供暖方式带来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展望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大地的能量作为热源和冷源,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易于维护、安全、节能环保的特点.通过介绍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和优越性,并以石家座地区某办公楼为例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认为非常适宜在铁路站房使用.  相似文献   

13.
0 引言 随着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项目无论是在地源热泵设计上,还是地源热泵系统的操作运行上,都没有真正实现科学、合理地设计和使用,使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通过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运行数据的分析,能够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经过调查,目前许多地源热泵系统在投入运行后并未对其运行参数进行过测试,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地源热泵工程项目在安装过程中没有预留各参数的监测接口,这使得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参数监测变得困难,而实现监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不仅要达到国家标准,又需要很大资金投入,这就造成很多项目投入运行后能效逐渐降低,而操作人员却不知道,导致系统能耗量逐渐增加,同时在系统发生故障后又需要对地埋管系统、机房系统、末端系统逐一排查,耗费时间和人力.目前,地源热泵系统多采用人工检测,检测室需要同时安装上所有仪表并在同一时刻开始测量,耗费人力物力,由于所使用的是检测仪表不能实现长期实时监测,只能了解在特定工况下系统的运行特性,检测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铁路空调客车变频调速制冷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前我国铁路空调客车的制冷量调节采用压缩机间歇运行的办法,此办法存在有较多问题。主要是这种阶梯式调节使车厢内温度场梯度波动大,车厢内温差达4℃之多。其次耗能高。根据现场调查,在夏季空调工况下,沿用目前调节方式,车内温度每下调1℃,每列车每年需多耗5.5万度电。此外,还使空调列车的维修量增大。此种调节方式会使从电回路电压波动,缩短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增加维修量和更换元器件的数量。用压缩机变频调速方式来进行制冷量无级调节,可降低耗能,提高年内舒适度,进而达到提高运量的目标。压缩机变频调速系统在现车安装和静态试验的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车厢内温差控制在1℃范围内并连续可调;变频调速制冷系统用电量约为压缩机间歇运行调节的1/2。  相似文献   

15.
正朔黄铁路公司以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高效数字化铁路为目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进程,全面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从2004年黄万线建设开始尝试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供暖、制冷,并逐步推广,2008年增加黄骅港、太师庄两处,2012年西柏坡、黄骅南综合整治项目全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1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地源热泵是利用水源热泵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结合地源热泵技术在黄骅港站综合办公楼工程中的应用,从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冬季热交换的概念、系统的工作原理、施工工艺流程、现场地质勘探及换热测试、地埋管换热器井施工、水平及外管网水管路连接、机房热泵系统设备安装、机房系统水压试验及保温、室内空调末端系统安装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地源热泵技术运行费用低,高效、节能,可充分利用地热能源,达到最佳节能效果,综合运行费节省40%以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热处理温度对高摩合成闸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闸瓦1:3制动试验台研究了两种基体高摩合成闸瓦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摩擦特性,结果表明橡胶基闸瓦摩擦系数高、制动力大,性能稳定,磨耗量仅为树脂基闸瓦的20%左右;热处理温度在180℃时高摩闸瓦综合性能最佳,摩擦系数比传统工艺高5%以上.  相似文献   

18.
影响地源热泵系统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室外地埋管换热器的设置情况,影响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以及钻孔的总热阻等热物性参数。各工程所在地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如何得到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参数是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线热源模型得出换热器内流体平均温度与时间的对数关系曲线,通过测试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进而推算出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及热阻,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此外,通过对地埋管测试井长期连续监测发现,在寒冷或严寒地区对于冬夏季冷热负荷不平衡的系统,室外地埋管换热区岩土温度呈下降趋势,设计时应考虑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地下环路系统投资最小为优化目标,基于能量平衡基础建立优化目标函数,对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地下环路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在平衡全年地层冷热负荷的基础上,分析冷却塔等辅助源运行控制策略的优缺点以及控制特点和适用的场合.研究结果表明:冷却水流量、热泵机组进水温度和地温初始条件对地下水流量和系统初投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虞玉英  裘达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4):150--153
介绍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车辆空调系统的构造、控制原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夏季司机室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