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莱辛和李渔是属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对他们进行比较文论的主题学比较,其目的是通过大致相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审美心态.借以探求他们在艺术审美和戏剧观念上的差异,并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两位不同戏剧理论家的美学观念进行比较,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其相同点和差异,而是要从中见出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对民族的审美观念所关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的非对应现象,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汇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理论和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地理位置的差异、风俗习惯与心理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历史文化自身的差异。并给出了在英译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的补偿手段:音译、加注、音译、等值代换。在各民族间文化的同和融合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的今天,研究词汇空缺现象对学习和借鉴他民族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不同民族具体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从而引起文化差异,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征.本文列举实例分别从词意转换、习语等方面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理解力的影响及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从而有利于人们更深层地理解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及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维的载体,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中西方语言应用中形态的差异性。本文对汉语和英语思维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目的是为了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能依照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组织合适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由于习俗、宗教、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他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提出在英汉习语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在英语教学中,这些文化的差异对语言的制约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形式、内部系统和语用条件影响着语言的使用,有时虽然用词恰当,语法正确,但表达却不得体,从而引起误会,影响信息的获得和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将文化融入语言教学,使文化渗透到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学习、语言能力培养各个环节当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英语习语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表现出英语民族社会习俗的继承与演变。通过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作用与地位,归纳英语习语的来源,可以展现英语民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总是与一个国家,民族优久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存在着多方面的思维差异及翻译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汉语成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而汉英民族又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准确传递出汉语成语所蕴涵的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宗教、文化典故、神话故事,文化心理积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引发了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的相对不可译性,从而妨碍了思想的交流.但这种不可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这种不可译性会不断地淡化.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有限的,个性是丰富的、广泛存在的。多样的个性造就了各民族间灿烂多姿的文化特性,同时也导致了语言交流当中的空缺现象。这种空缺现象对中英文翻译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文中就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探讨,并就文化空缺现象的表现和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口头传统的口头文学具有最为广泛的传承性、传播性和扩布性。从民俗学角度看,口头文学是语言民俗,属于信息交流系统。因而,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形式或媒介,口头文学不仅在本民族内部承担着信息交流、文化传承、情感沟通等功能,还在不同民族、地区实现着各种讯息的横向扩布。口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体现民族个性、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展示着人类文化共通性的一面,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某种意义上说,口头文学既是人类文明的基因,人类生命的记忆,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源泉;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西北回族口头文学研究》一书,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从华人社团组织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可见毛里求斯华人的跨洋流动、文化适应与地方化进程,而华人社团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毛里求斯华人跨洋寻求发展的历程。毛里求斯华人社团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交织重叠,乃华人社会与文化延续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为当地华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公共空间。随着中国的崛起,加之毛里求斯作为中非之间人、物流动"中转站"的特殊地理区位,更使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全球时代日趋频繁,并对毛里求斯的华人社团乃至地方社会产生了更进一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代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根基的文学表意实践。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族群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已有文学经验的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样态,表达了汉族作家对少数族群文化精神的"发现"与认同,显示了当代文学对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观照。这种特殊的文学写作为推动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流的动因、趋向和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化交流是两种异质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它是一种动态社会现象,具有特定的动因、趋向和形态。跨化交流的动因是异质化之间存在的化差。这种化差产生了化压,导致了跨化交流的产生和发展。在跨化交流的两种异质化中,高化占有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跨化交流的基本趋向就是由低而高.即低化对于高化的趋同。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中国成为了一个崛起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国合作。而商务活动离不开谈判过程,因此我们也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民族国家的人进行贸易谈判。因此,全球商务谈判礼仪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中引用的例子向人们一一展示了一些基本的谈判技巧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礼仪差异。读后,你会了解更多关于商务谈判中的礼仪知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两岸高等教育的挑战,分析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现状,并提出扩大学术教育交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学术对话机制、拓展学术文教交流等相应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海洋国家,日本向来较为关注海上航线、海洋贸易等领域的研究。对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日本学界已由早期的人物研究、航线测定等进而深入至对文化交流、文明碰撞、网络形成等问题的探讨。关注人群也由学术界扩大至整个社会,海上丝绸之路热潮至今未消。  相似文献   

19.
日语起源于汉语。作为与古代日本交流最活跃,最方便的地区,吴地方言对古代日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本结合是吴方言和古日语,对双方的形容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详细考察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形容词,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吴方言对日语的巨大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