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更好的研究路基的沉降、侧向变形以及稳定性,本文采用PLAXIS程序软件模拟路基的变化.在试验中把路基断面近似认为无限延伸体.故可将路基模型处理为二维平面应变问题,特选取的4个典型断面,顶面宽为17.25m,高度分别为6m,5m,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的研究路基的沉降、侧向变形以及稳定性,本文采用PLAXIS程序软件模拟路基的变化,在试验中把路基断面近似认为无限延伸体,故可将路基模型处理为二维平面应变问题,特选取的4个典型断面,顶面宽为17.25m,高度分别为6m,5m,4m,3m,边坡坡率为1:1.5,中间填  相似文献   

3.
工程概况某高速公路路基宽24.5m的一级公路断面:中央分隔带宽2.0m,路面宽2×10.5m,土路肩宽2×0.75m,车道宽4×3.75m,左侧路缘带宽0.5m,非机动车道宽2.5m,行车道横坡单向1.5%,土路肩横坡2.5%。现针对该高速公路的路基及其路堤施工技术进行深入探讨。路基填料选取及其压实技术本项目各种技术指标要求均按照公路技术标准执行。路基填料应因地制  相似文献   

4.
工程背景某高速公路原旧路基由于技术等级低,旧路路基填土高度不足,老路面结构厚度薄,路面材料老化加之排水设施不完善或毁坏或堵塞,路基路面破损严重,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考虑到旧路改建节约用地原则,充分利用原有老路基,采用对原路基两侧进行加宽,加宽路段为高填方路基,路基断面由原有的26m的路基基础上两侧各加宽8m,加宽后路基宽度为42m。其中:中央分隔带宽3m,左侧路缘带宽2×0.75m,行车道宽2×4×3.75m,硬路肩宽2×3.00m,土路肩宽2×0.75m。路基标准横断面为整体式横断面。原路面横坡为1.5%,路肩横坡为3.0%,考虑到原路面经过加铺、改造,整体路况较好,为便于与老路面相接,加宽部分的路面横坡为1.5%,路肩横坡为3.0%。设计行车速度120km/h,符合现行高速公路双向八车道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工程概况 某公路设计为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24.5m,硬路肩宽2×3.2m(含右侧路缘带宽2×0.5m),中间带宽1.6m(中央分隔带采用新泽西护栏0.6m,左侧路缘带宽2×0.5m),土路肩宽2×0.75m。该公路存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经研究决定对该公路采取冲击碾压施工处理。  相似文献   

6.
某高速公路项目为我国高速公路网主干道,设计时速为120km/h。沿线路基宽约25m,填挖高度变化相对较大,路堤最大高度约15m,在隧道进出口处局部高度达20m,常规路堑最大挖深约32m,在特殊地段最大挖深达40m,其在边坡防护处理、排水工程中需特殊处理。本文结合该高速公路路基处理工程实践,对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的路基设计及其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保沧公路长4km,宽23m,该段一方面交通量大,另一方面由于重载、超载的重型车辆来往频繁,通过运行3年后,该段的水泥混凝土板部分破坏,如开裂、断板、破碎、沉陷、错台等。这里仅对刚性路面板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谈点个人看法。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坏的原因路基施工方面的原因路基填筑使用了不适宜的材料施工单位在路基填筑材料方面控制不严,使用了不适宜材料,从而造成路基下沉或塌方,以致影响路面直到路面混凝土板破坏。软基处理不当软土地段路基施工时,往往是由于采用的软基处理方案或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时未认真按要求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等给路基的稳定造成了隐患,使成形的路基沉陷或滑移等,最终影响路面混凝土板。路基土石方填筑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拓宽路基的工后不均匀沉降是导致乡村公路升级扩建工程相关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合理的路基处理方案可有效的减小拓宽路基工后差异沉降的产生。以蓟县一线穿路拓宽工程、下窝头洼区路拓宽工程为例,选取不同的典型断面,对不同的软基处理方式进行了阐述,并对各典型断面的处理措施成效进行了分析,发现拓宽后的路基固结效果良好、使用状况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工程概况 本枢纽互通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G线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度为24.5m。行车道和硬路肩同坡,土路肩横坡为4%;设计线为路中心线;S线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度为24.5m。中央分隔带宽1.5m,硬路肩宽度2.75m。行车道和硬路肩同坡,土路肩横坡为4%;A、B、C、D匝道均为单向双车道匝道,设计车速为60km/h,路基宽度为10.5m。  相似文献   

10.
工程概况 本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标段全长为14.24km,该高速公路地形和地貌均为冲积平原,发现部分路段分布的较软弱土呈现薄且范围小以及承载力低特征。合同段的公路路基湿陷量均小于300mm,最大值为179.175mm,经判别本工程为I级非自重湿陷性场地,经研究采取冲击压实对本合同段公路路基进行处理,需冲击压实处理路基长度为10476m,平均处理宽度围为48.45m,全线处理共计约606385m^2。  相似文献   

1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概况公路全长6.807km,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合同段路基挖土为23225.6m3,填土方(掺灰3%)为144691m3。路基填方路段采用路基挖余方及取土场借土方填筑,路堤掺灰处理。填方路堤掺灰处理拟采用路拌机现场直接拌合,机械压实施工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2.
项目简介 本公路路面拼接工程起点里程桩号K433+640,终点里程桩号K469+890,全长36km。整体式路基宽度为42m,分离式路基宽度为22m;本项目采用拼宽为主,局部分离的扩建方案将全线扩建为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本着“边通车,边施工”的原则,工程采用外侧拼宽的方式进行扩建。拼接方案采用将硬路肩全部铣刨,各结构层按一定的台阶进行铣刨处理。  相似文献   

13.
工程实例 某一级公路主线路基宽26m,行车道为2×(2×3.75)m,中央分隔带2.0m,路拱横坡为1.5%,2×0.75m土路肩,全线挖方段采用30cm砂砾垫层及20cm石灰土槽底处理;借土填方量为3.464万m3。路基填筑采用分段分层填筑法施工,填筑采用推土机清表,挖掘机挖装土料,自卸车运输,推土机粗平,平地机整平,振动压路机碾压。填筑路基段应加强现场排水,填筑与排水沟开挖平行施工,保证地基和已填筑的路基不被水浸泡。填筑强度10.34万m3/月,3618 m3/天。为了能有效确保本工程路基填筑施工质量,路基施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路基试验段施工。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高寒冻土区路基变形破坏演化过程,以漠北公路K6+200断面处的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和K8+200断面处的低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为研究对象,在路基不同部位和路基下不同深度处土体埋设温度传感器和变形传感器,研究了高纬度、高寒冻土区不同冻土条件下路基实测温度和变形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在公路建成2年后,路基下出现了明显的融化盘偏移现象,新建宽幅路基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变形特性,路基下形成了2个融化盘,其中一个明显向路基坡脚处偏移,左坡脚和路中冻土上限明显下降了3~4m,路基下原天然地表处沉降达4~9cm,而路肩处冻土上限基本保持稳定;在低温高含冰量冻土区,在保证一定路基高度的条件下,除了建成初期路基土体存在一定的变形(工后沉陷)外,由路基下多年冻土不均匀融化导致的变形很小,因此,在低温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相对较好。可见,研究结论进一步阐释了高温冻土区路基、路面变形严重的成因,为高纬度、高寒冻土区路面结构抗融沉破坏设计和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揭示了高温多年冻土区路基纵裂、沉陷等不均匀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成因,相比高温多年冻土区,在保证一定路基高度下低温多年冻土区路基具有相对良好的稳定性,这一结论对于高纬度、高寒冻土区不同冻土条件下冻土路基的设计及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某公路填方路基边坡工程为背景,选取3个危险路基断面,结合数值模拟、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及现场监测分析,轻质泡沫混凝土路基设计方案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路基水平位移变形数值分析及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危险断面路基外侧位移从顶部至底部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整体规律,最大值位于距路面6 m左右位置,两者结果相差约0.1~0.2 mm;路基竖向位移监测数据(60 d)变化呈先缓后增再趋稳3个阶段,随着地基土固结完成,路基沉降基本趋于稳定;考虑两种破坏形式下,3个危险断面路基安全系数均大于等于规范要求,证明该轻质气泡混凝土路基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为双向4车道设计标准.利用原有高速公路,在两侧各加宽8m后.变为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大部分工程量为两侧路基拼接加宽施工.并且保证原有高速公路交通的正常运行。本标段路基施工主要包括路堤填筑和路堑石方爆破开挖拓宽施工。泉厦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近10年.原有路基已沉降稳定.而拼宽填方路基由于填筑施工时间有限,如果按正常路基填筑方法施工不能保证其稳定沉降,极易产生裂缝和新老路基衔接错台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以某高速路工程为例,介绍了路基土石方的总体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从填筑试验段路基、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等方面对其工艺进行了论述,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工程概况某高速路工程,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120km/h,主线全长32.826km,连接线施工里程共13.585km。其中新建一级公路1.541km,二级公路6.992km,改建二级公路5.052km。路基采用整体式断面,路基全宽30.0m,中间分隔带4.0m,硬路肩2×4.0m,土路肩2×0.75m。路线经过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主要有冲洪积平原区和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一般山高海拔50~100m,采石场、陡坎、凹洼分布较多,设计标高范围为28~52m。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洞庭湖区某软土路基高速公路在施工期的沉降数据的收集,总结了通道、涵洞过渡处典型观测断面的沉降规律,桥头典型观测断面的沉降规律,一般路基典型观测断面的沉降规律,比较了湖区软土路基的不同地基处理方式的沉降规律。通过总结,可及时发现危险的先兆,明确路基破坏原因,确保在湖区软土路基上进行路堤施工安全和稳定,控制和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9.
注浆法能够消除杂填土的不均匀性,是市政道路杂填土路基处理的有效方法。基于某市政道路杂填土路基的注浆加固处理项目,对杂填土路基注浆加固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理论和试验检测分析。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段式注浆方案,注浆总深度为2.0m,注浆孔采用梅花形布置,孔间距0.7m,浆液为水泥浆,水灰比0.7,注浆压力不大于0.6MPa。工程实践表明,该注浆加固技术处理杂填土路基的方法可行,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一公路软土路基拓宽实例,对不同软基处理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本项目实际软土厚度约为4.5~12.8m,选择水泥搅拌桩的处治处理方案,根据本项目的沉降监测数据,新老路基工后差异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表明水泥搅拌桩的软基处治措施能较好的控制软土路基拓宽的差异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