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B类规则连续梁桥在E2地震作用抗震设计的主要流程进行了梳理,并以某高速公路跨线桥为背景,通过SAP2000有限元程序构建两跨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分析,通过分析E1地震和E2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结果,对桥梁重要的抗震构件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比较了中美桥梁抗震规范中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针对一座常见的连续梁桥进行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3.
以某大跨超长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研究Lock-up装置、粘滞阻尼器对该桥纵向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全部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首先改变结构基本周期,分析并比较安装Lock-up装置前后不同基本周期结构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安装Lock-up装置前后结构基本周期对应的反应谱值差值越小,Lock-up装置对该结构的减震效果就越明显。然后对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桥梁体系进行阻尼系数和阻尼指数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表明:适当的选择阻尼系数和阻尼指数可以有效的降低结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4.
某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抗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某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地震力计算情况,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B02—01—2008),运用mjdas有限元程序,采用反应谱分析方法计算地震力,以便为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墩身、基础部分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平 《北方交通》2021,(4):9-12,16
以在建某(48+76+48)m连续梁为例,分别对采用摩擦摆球形支座的减隔震设计和采用盆式支座的非减隔震设计两种工况进行计算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减隔震设计的桥梁抗震性能显著提升,各结构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且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烈度地区某高速公路上的连续梁桥(20m+30m+30m+20m),利用Midas软件建立了桥梁三维空间模型,模拟铅芯隔震橡胶支座和盆式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采用非线性时程计算方法分析了桥梁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隔震设计之后,结构反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确保了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模板与支架设计方案及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8.
依托某跨径布置为(47.5+85+47.5)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计算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桩基桩-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动力和抗震性能的影响。采用桥梁分析软件MIDAS/Civil 2010建立了该桥的两种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自振特性分析,并应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了该桥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桩基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结构变柔,频率减小;顺桥向抗震设计由制动墩控制;考虑和不考虑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桥梁结构影响复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粘滞阻尼器在大跨连续梁桥中的抗震性能,结合工程实例建立Midas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比较多种粘滞阻尼器的布置方案,并对粘滞阻尼器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增设粘滞阻尼器能显著改善固定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使各墩间的受力更趋均衡,粘滞阻尼器参数C,ξ的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际工程光华中桥,利用时程分析和建立全桥纤维弹塑性梁单元求解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结合截面M-φ分析和pushover分析,详细介绍了延性抗震设计的运用、塑性铰纤维模型的模拟、相关设计参数的选取和延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耦合优化设计问题,本文基于近似方格型路网并考虑乘客的多种路径选择,构建双层混合整数优化模型,以同时求解地铁与常规公交发车时距、常规公交的线间距及站间距。上层模型是以系统总成本(乘客成本与运营商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的连续近似模型,以寻求乘客与运营商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并对各项成本进行详细推导。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并用凸算法对该非凸问题进行包络。下层为考虑依概率分配的路径分配问题,使用MSA算法对各路径流量加权分配,考虑到问题的解析形式具有非凸性,故采用启发式方法进行求解。最后,以南京市建邺区实际公交线网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以此验证该优化模型的有效性。经过优化,以非拥堵时段为例,该研究区域内乘客平均出行时间由 41.6 min减少至33.0 min,降低约20.6%。本文所提出的优化模型可以为方格路网城市的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是典型的多方式组合出行,其出行过程不连续、选择需求复杂、出行体验难以捕捉等特征,制约了轨道交通整体出行效率和满意度提升。以南京市为例,分析轨道交通通勤人群的"接入—轨道交通—接出"全过程出行模式特征。考虑接入与接出过程的关联性,构建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模型,研究各类接驳设施服务对接入和接出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轨道交通的竞争方式——全程小汽车通勤出行角度,调查该人群对不同轨道交通接驳方式设施服务不便性指标的感知评价,提出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约为1 400km,"十二五"期间将提高到3 500 km.对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研究能够支撑整个行业发展,实现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突破,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从政策建议、指南及应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理论和技术,国家及行业标准,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及应用,中低速磁...  相似文献   

14.
站台形式方案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北京轨道交通亦庄线宋家庄站的特点,阐述了一岛两侧双线、一岛一侧双线、一岛一侧三线等3种站台形式方案的基本设计概况,并从候车条件、折返能力、列车出入段条件、车站规模等方面对这3种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最后,从岛式站台站前折返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站台客流组织方案对站台宽度和列车停站时间的影响等角度,提出了一岛两侧双线是适合于采用岛式站台、站前折返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起点站的站台形式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换乘是一个关键环节。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运能匹配度、人均换乘设施面积、枢纽停车设施率、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舒适性、安全性等7个指标对指标体系进行定义和量化,建立评语集并构造判断矩阵,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杨梅 《轨道交通》2009,(9):62-64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经济、社会、技术和内部发展四方面提出了13条对策,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确定广义函数总值。最后对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量化分级,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陶涛 《城市交通》2017,(6):57-62
通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车站站位关系、乘客换乘路径和站台型式组合三大要素,基于综合叠加后形成的换乘形式,对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的便捷性进行分析。依据换乘距离计算结果,在不考虑客流分布特征等其他外部因素时,同站台换乘便捷性最高,垂直平行比水平平行便捷性更好;十字型、T型、L型换乘便捷性依次降低,在线路相交时应优先选择十字型;虚T型、虚L型和分离式换乘便捷性较低,主要取决于换乘通道长度。无论采用何种换乘形式,为便于统筹协调资源和提高运作效率,建议换乘车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在管理界面、设备设施两个维度做好切分。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交路方案的列车运行区段和折返车站,结合运输组织实践经验,以列车交路决定的输送能力与客流需求量空间分布的最佳匹配为原则,以快速车底周转和换乘客流最少为目标,综合考虑站线运输能力的条件限制、运输组织需求以及乘客便利性,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的多目标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分别对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了简化处理,可以通过优化软件编程求解.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远期运营方案为例,对不同交路上限数目,在2 s内计算出4种可选交路方案,为运营部门选择最终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是一项风险高、投资多、周期长、影响大的建设工程.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施工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却仅仅停留在一个微观的数据管理层面,安全风险全局管理、安全数据的深层次利用与综合性展示已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信息化管理的瓶颈. 因此,本文提出了建设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从系统的功能、架构与业务实现流程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阐述. 目前,系统已在天津地铁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