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首先分析了废轮胎胶粉及基质沥青的组分及结构,提出了胶粉改性沥青的改性作用机理,即胶粉体积熔胀、凝胶膜连接、脱硫、降解、加劲机理;然后从胶粉颗粒的粒径、掺量、基质沥青等级等方面对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做影响性研究,通过大量对比试验后确定的最佳胶粉粒径为40目,掺量为外掺20%,基质沥青采用70#A级沥青;根据胶粉改性沥青的特性确定了与之适应的加工工艺;最后通过对在上述加工工艺、制备工序及参数下制备的胶粉改性沥青进行常规指标及SHRP指标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此胶粉改性沥青优良的性能,可以用来指导现场生产。  相似文献   

2.
完成了AC-13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基质沥青混合料以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通过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与基质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结果表明: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能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胶粉改性沥青进行沥青性能试验和混合料性能试验,对比分析了三种沥青在软化点、低温延度、针入度等指标上的差异以及混合料性能上的差异。考虑指标性能和成本控制的综合因素,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可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胶粉改性沥青中胶粉掺量,加大废旧胶粉利用率,针对目前胶粉改性沥青中胶粉掺量较低问题,优化胶粉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制备超高掺量(40%)胶粉改性沥青.采用三大指标、TFOT试验和PAV试验研究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基本性能与老化性能;基于DSR试验和BBR试验确定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PG分级性能,采用拉伸试验评价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黏韧性,通过TGA试验、荧光显微镜试验和SEM试验揭示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微观性能.结果表明: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180℃旋转黏度低于4.0Pa·s,其低温抗裂性和抗老化性能均优于常规掺量胶粉改性沥青;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高温抗车辙性略有下降,但疲劳极限温度低于常规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确定其性能等级为PG88-34;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柔韧性占黏韧性比重为88.0%,是常规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2.1倍;180℃环境下,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热稳定性最好;在保留一定弹性核心的基础上超量胶粉被降解为细小颗粒溶于沥青,决定了其宏观性能上良好的存储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硅藻土改性沥青基本性能的影响,通过沥青的常规三大指标对硅藻土改性沥青、3次冻融循环后以及8次冻融循环后的硅藻土改性沥青进行试验,并利用电镜扫描和原子力显微镜进行对其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经冻融循环作用后的硅藻土改性沥青感温性能下降幅度明显,对基质沥青的低温抗裂性影响较大,对硅藻土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影响较小,对硅藻土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有所降低;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由于冻融循环作用硅藻土颗粒吸形成较大的聚集体,从而间接的影响改性沥青的性能;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硅藻土改性沥青由于冻融循环导致结构被破坏,导致了硅藻土改性沥青的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相同级配的基质沥青、橡胶粉改性沥青、聚乙烯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透水试验及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胶粉改性沥青马歇尔模数和浸水马歇尔模数最高,聚乙烯、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次之,而基质沥青最差;抗压强度则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最高,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次之,基质沥青最小;三种混合料的透水系数处于同一数量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耐水性最好,复合改性沥青次之,基质混合料最差;抗压强度则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最强,胶粉改性沥青次之,基质的最差;透水性能三种混合料都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胶粉改性沥青试验,对胶粉改性沥青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试验结果定性的说明了废旧轮胎胶粉的掺入对沥青性能的改善,指出胶粉改性沥青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了废旧胶粉改性沥青制备过程中,外掺胶粉目数、反应温度对橡胶沥青基本性能的影响。从胶粉与沥青的作用机理出发,着重分析了胶粉目数、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胶粉改性沥青软化点、针入度、5℃延度、弹性恢复及180℃黏度等基本性能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当外掺胶粉的目数为40目、反应温度为195℃时,废旧胶粉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软化点、180℃黏度)、低温性能(5℃延度)及弹性恢复等最好。胶粉目数能显著影响初期混溶过程中胶粉在沥青中的分散程度,在后期的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则是胶粉溶胀、脱硫降解作用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橡胶改性沥青具有其它改性沥青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大量室内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掺量下废胎胶粉和反应时间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并从胶粉和沥青的反应机理角度解释指标变化规律,对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现行SBS改性沥青路面相关技术指标偏低和造价成本高等缺点,采用胶粉与SBS改性剂按不同比例复掺制得复合改性沥青,结合沥青的三大指标、175℃运动黏度以及储存稳定性等指标确定了胶粉与SBS的掺量。并进行了SMA-13型沥青混合料高温车辙试验、低温抗裂试验、水稳定性试验等对比分析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与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掺量为20%胶粉+2.5%SBS时,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是SBS改性沥青的1.24倍和1.34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汽车运用工程中有关型号编制规则 ,使用、试验、维修等方面的一些标准和规范。并针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省西部大多是崇山峻岭,地形、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为满足高速公路的各项技术指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隧道穿越其中,这对隧道施工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省在建最长的某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实现了"零伤亡"目标的实际,介绍了其在施工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各项宏观指标看。200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以此为基础。明年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大趋势呢?请看来自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报告。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到课率不高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教师可从"活学活用"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是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政府行为,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表现为普遍性不足、制度缺失、效果欠佳等方面.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参与,就必须增强公众参与规划意识、健全公众参与规划制度、设立公众参与规划的机构.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中的翻译与翻译中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使 我们对有着跨文化和跨学科特征的翻译活动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翻译不仅是把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转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是一种跨文化行为,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翻译和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文化中的翻译”,“翻译中的文化”,“文化翻译”,“翻译文化”等不同概念,对其意义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诠释。认为翻译活动受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双重制约,只有将语篇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下,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引言   日本与南洋的海上贸易在16世纪末及17世纪达全盛期.德川幕府积极利用在日华人去促进南洋贸易.作为翻译员(唐通事)、商人、船长、水手及造船技师,日本华侨对17世纪日本的南洋贸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是建设智慧校园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史和运行工作过程,然后根据物联网技术的特点从教学、智慧图书馆、智慧节能、平安校园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物联网在智能校园中的应用,为物联网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建设智慧校园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检索和分析了2012年出版的法学关键刊物以及其他相关延伸刊物中发表的法理学研究成果后,本文把这些研究成果区分为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两部分加以综述.大致勾勒出本年度法理学前沿的轮廓:1.学术主体意识增强,学者们集体尝试建构中国式法理学,并正在成为世界法理学舞台上的生产者;2.对于中国立法、司法、执法等深层问题的解决方案何去何从,学术争鸣气氛浓郁;3.基础理论研究向纵深拓展;4.精准聚焦现实问题,回应了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期呈现的各种法律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继孚  刘莹  余柳 《城市交通》2011,9(2):8-14,6
随着中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城市交通问题普遍成为困扰各大城市的难题。在总结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际大城市在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小汽车数量及使用控制、公共交通及绿色交通方面的拥堵治理经验,提出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应对策略的建议。最后指出,大城市交通问题并非无药可救,关键要把握好治理交通问题的历史时机,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建立和谐的人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