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17年2月,长湖申线八字桥至弁南大桥段右岸约140m范围发生护岸坍塌。本文以该段坍塌护岸为例,以理论为依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依托,分析损毁原因,并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2.
护岸工程在航道整治工程中被广泛用于抵御水流冲刷和维持岸线的稳定。由于护岸工程通常布置在原有岸坡易发生崩岸和垮塌的部位,易受水流冲刷而发生损毁,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采用实测资料对长江中游新洲—九江河段蔡家渡护岸损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蔡家渡护岸水下护排头部损毁严重、上游侧出现崩窝,损毁原因主要是大水作用下水流贴岸及大江侧主槽摆动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维修的必要性,并提出采用“补坡+镇脚”的维修方式,旨在为长江中下游类似护岸建筑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具有实测气象资料同化功能的WRF模型和MCT实时耦合SWAN-FVCOM模式,对"梅花"台风过程的风、浪、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表明,数模结果能较好描述台风路径、台风风场以及波浪场。将台风期间大连损毁海岸工程附近海域波浪特征与50年一遇设计波浪进行了对比,建议在我国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的沿岸设计波浪要素的确定中进一步加强对较长周期波浪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汤渭清 《中国水运》2014,(6):150-151
航道护岸工程是路堤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进行能量、物质交换的枢纽地带,硬质护岸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河流水质环境的改善和景观生态功能的提高。针对硬质护岸给河流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影响,探讨了硬质护岸的生态修复方法及其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广州大冲口涌及东塱涌硬质护岸进行了生态和景观修复设计。生态修复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硬质护岸给航道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同时为构建绿色生态文明航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对台风期青岛燕儿岛护岸越浪破坏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以消耗波能为目的的设计原则和设置消浪平台结构为主的修复设计方案,并通过试验对初始计方案进行了验证和优化,确定了关键设计参数。最终方案付诸实施,经历多年台风期检验,证明效果理想。本文对护岸平面布置和现行行业规范未涉及的直立堤消浪平台宽度和高程等关键参数确定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解决类型工程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茂名港博贺新港防波堤由护岸段和越浪段防波堤组成,由于建设时序的变化,护岸段后方回填未能及时实施,内坡在施工期将暴露在外海,这种设计条件的变化,使得护岸段的内坡结构不同与常规结构。同时结合工程经历的三次强台风过程,分析了台风期由于增水和浪大造成施工期防波堤堤顶损坏的原因,针对台风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堤顶和内坡防护措施,为今后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我国各海域经常遭受台风侵袭的特点,和船舶工程上广泛使用的有效波高的 Weibull 分布,提出了一种计算台风波浪长期分布的新方法,并用各海域资料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针对采用扭王字块护面的斜坡式护岸结构在台风期间发生海损问题,对海损段护岸进行了全面检测评估。结合检测断面海损情况及原因,充分利用海损后地形进行了修复加固方案设计,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行验证。主要结论为:斜坡式护岸垫层块石质量是维持护面块体稳定的关键因素,2018版防波堤与护岸设计规范对垫层块石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缓坡条件下护面块体的稳定性和越浪量均满足规范要求,但应注意缓坡条件下块体安装的相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开敞海域防波堤结构遭遇风浪袭击而破坏的问题,分析破坏原因并选择适用的修复加固方案。引用较为详实的的风、浪、水流等资料,特别考虑了近些年出现的几个强、超强台风对工程海区风浪的影响,通过规范计算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防波堤堤顶高程、护面块体质量等主要设计参数及断面结构形式。同时,从防波堤使用功能及港内泊稳条件的角度考虑,优化防波堤平面布置。结合模型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修复加固及优化布置方案,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速 《港工技术》2022,(6):29-33
在海边、河边等建设项目,其护岸工程是防护项目场地上的设备、建筑物等安全的重要结构工程。结合某油品码头后方护岸加固修复工程设计,针对淤泥层较厚、波浪条件差及原结构多样等难点,本文通过分析提出统筹设计的思路,并运用价值工程中的强制确定法比选方案。实践表明,统筹设计思路结合强制确定法所采用的斜坡式抛石加固修复方案不仅经济而且较成功地解决了工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慧芳  蒋华忠 《水运工程》2018,(10):122-126
在水深较小,原泥面为斜坡岩基的场区建造护岸时,应重视护底块石的设计。波浪在护底块石的上方发生破碎,卷破波对护底块体产生沿海侧方向的拖拽作用,从而导致护底块石失稳并引起护面块体的滑动。结合某护岸加固工程的方案设计和物理模型试验成果,提出在护底设计中,应结合增加护底块石质量与增大原泥面糙率两种措施制定护底块石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增加护底长度或埋深的方式设置护底。  相似文献   

12.
对大连港东部搬迁改造项目护岸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所设计的工程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对不同方案护面块体的稳定性、护岸工程轴线走向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优化护岸工程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可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波浪作用下护岸三维稳定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大连某护岸工程平面布置方案,通过波浪三维稳定物理模型试验,分别对工程前设计波浪要素和斜坡护岸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特定地形条件下近岸处波高会大于深水处波高,值得设计特别注意;采用同样重量的护面块体,在击岸破碎波的作用下,浅水段的护岸稳定性不及深水段,底部块体的失稳会导致上部块体的下滑、坍塌,从而使断面失去防浪功能;在某些情况下,斜向浪对扭王字块护面块体的作用比正向浪偏于危险。因此,工程设计需要特别注意斜向浪和击岸破碎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对某工程区域的斜坡式护岸护面块体的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护面块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优化方案实施后,使用安全,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受离岸高桩码头掩护的后方护岸工程设计波浪难以确定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通过波浪断面物理模型和局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码头工程对护岸设计波浪、越浪量和断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桩码头上部结构对后方护岸有良好的掩护效果,尤其在高水位时,消浪效果较好;受掩护良好的后方护岸工程,堤顶高程受高水位控制,可以适当降低堤顶高程;护岸结构稳定性,尤其护底、护脚块石,主要受较低水位控制,而低水位时码头对护岸的掩护效果有限,波高降低幅度很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波浪水槽内对海堤护面块体稳定性物理模型试验,发现在堤前存在特殊地形的条件下,波浪传播该区域后发生变形、破碎,形成的波能集中冲击范围内护脚人工块体,导致其失稳,进而使断面上整个护面块体向海侧滑移失稳。文章分析了块体失稳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从设计角度提出多种针对特殊地形下人工块体失稳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JONSWAP谱,以不同波浪入射方向对大连海上机场人工岛护岸结构进行了整体波浪物理模型试验。试验表明,对于设计给出的斜坡护岸形式,在极端高水位、波浪重现期为100 a和200 a的情况下,布置于东侧、北侧和西侧护岸护底块石、胸墙、扭王字块分别为3、5、7 t时均能够保持稳定。这一试验结果为人工岛护岸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海外港口工程大部分位于以长周期涌浪影响为主的海域,长周期涌浪对防波堤的作用尚未得到全面认识和研究,尤其是斜向入射的情况。以某一具体港口防波堤工程为例,通过波浪局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对斜向长周期涌浪作用下斜坡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原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了稳定的斜坡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斜向波浪作用时,相同水深、波向以及波高情况下,入射波浪周期越长则护面块石失稳率越大;相同水深、波高以及波浪周期情况下,波浪15°角斜向入射时沿堤形成的沿堤流对护面的冲蚀破坏作用比波浪基本顺向入射时的情况更为强烈,护面块石失稳率相比较大。  相似文献   

19.
斜坡堤护面块体的稳定重力通常按赫德森公式计算,但其安全水平并不明确。提出护面块体安全度的概念,推导出其数值为KN=2.2,两组断面模型试验的结果验证了这个数值是合适的。利用护面块体的安全度,可以客观确定护面块体的稳定重力、新型护面块体的稳定系数,还可用来校验现有各种护面块体稳定系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In 1994, Townend proposed 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changes in various wav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related parameters due to sea level rise for regular waves. The method was extended to irregular waves by Cheon and Suh in 2016. In this study, this method is further extended to include the effect of future change in offshore wave height and the sea level rise. The relative changes in wavelength, refraction coefficient, shoaling coefficient, and wave height in nearshore area are presented as functions of the relative changes in water depth and offshore wave height. The calculated relative changes in wav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n used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sea level rise and offshore wave height change on coastal structures by calculating the relative changes in wave run-up height, overtopping discharge, crest freeboard, and armor weight of the structures. The relative changes in wav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related parameters are all expressed as a function of the relative water depth for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relative changes in water depth and offshore wave h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