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大部分铁路线上都采用ZD6型电动转辙机,而且四线制和六线制控制电路并存.实践中发现原有的试验盘尚有不足之处,有必要加以改进.原来的试验盘中有1台继电器、1台变压器,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方便,而且变压器容量小,连续试验易发热,带动道岔尤其是重轨双机道岔就更不适用了.为此我们改制了一种性能良好,使用方便的试验盘. 相似文献
2.
现场使用的ZD(J)9型电动转辙机出现过操纵道岔完成锁闭时锁闭增力动程过大,造成道岔密贴表示不准确的状况。通过分析锁闭机构增力动程,设计出新的转辙机锁闭结构,可有效解决锁闭增力动程过大导致的道岔密贴表示不准确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6(4)
从转辙机动作杆、表示杆、手摇把孔、注油孔等外露活动部件处分析转辙机进水部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更换手摇把孔密封胶垫、在部件结合处涂抹密封胶、更换机盖密封盘根、改造方孔套注油孔、更换蛇管密封胶垫、更换杆件密封胶圈等改造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雨水进入转辙机内部造成机件生锈,影响设备正常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气集中车站的电动转辙机是锁闭道岔尖轨、反映尖轨位置状态的装置,其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安全,所以,电动转辙机是电气集中设备调试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进行,这就需要施工人员熟练掌握电动转辙机的调试工作,为此,笔者对电动转辙机的测试工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ZD(J)9转辙机控制电路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缺相运行状态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解决了断开转辙机内安全开关后由于控制台工作人员误操作使转辙机转动给设备和人身安全带来危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ZD6-E(J)型电动轩辙机六线制道岔电路,在使用中曾发生熔断器RD1已烧坏,而电机仍能往相应的位置转动的故障。 相似文献
9.
对ZD(J)9新型电动转辙机摩擦联结器的作用及设计思路、计算过程作了简要的阐述,特别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的<信号维修规则>第3.1.12条"凡用于正线道岔第1牵引点的转辙机,动作杆和表示杆必须具备锁闭功能"的要求,我段从2000年开始,将管内所有车站正线道岔ZD6-E和ZD6-D型电动转辙机表示杆全部进行了更换.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铁路改革发展和现代建设步伐的加快,ZD9型电动转辙机在铁路逐渐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ZD9型电动转辙机在现场上道使用具有安全性能高、可靠性强、维修方便等很多优点。2004年元月西合线开通,所有的正线道岔全部使用ZD9-C、D型直流电动转辙机,几年来,使用一直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介绍ZD7-C型电动转辙机的结构及传动原理,针对其现场使用中的问题,对主要结构部件电动机、减速器进行选型改进优化,设计新的ZDKJ型电动转辙机。阐述ZDKJ型转辙机的启动电路和动作电路原理,通过对2种转辙机性能的比较,分析ZDKJ型转辙机在维护工作量、转换效率及寿命、转换单线控制距离方面的优势。通过试验,验证ZDKJ型转辙机适用于现有自动化驼峰编组站。 相似文献
14.
分析驼峰自动集中分路道岔的四开原因,通过现场采集和试验道岔动作的各过程电流,总结ZD7-C型电动转辙机的控制电路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依据《铁路信号维护规则》技术标准和《铁路信号设计规范》中针对驼峰分路道岔的有关技术要求,提出相应的电路修改建议,以期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驼峰编组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15.
16.
造成摩擦电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齿轮中心与夹板中心不一致,采用夹板轴孔扩孔镶套方案可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7.
陈晓云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09,6(6):64-65
为解决可挤型ZD(J)9转辙机在使用过程中挤脱力衰减造成不挤自脱的现象,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推出滚柱挤脱结构,并对2种挤脱的原理、优缺点进行详细论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沪昆线沾益站至凤凰山站段设计使用四机牵引提速道岔(电动转辙机采用S700K)控制电路,在运用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故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经现场组织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种ZD6-E(J)转辙机6线制道岔电路简易模拟试验方法,利用交流市电220V电源,用普通灯泡给出道岔表示,简化了试验电路、提高了试验效率并满足了试验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0.
孔照云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07,4(1):56-61
论文针对目前我国使用中的驼峰道岔转辙机及其控制的现状,首先列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在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对分路道岔转换设备建议从优选材质、提高生产工艺和了解、熟悉使用环境、方法及要求两个方面进行;而对控制电路则提出了采用微电子控制模块替代传统继电式控制电路,直接完成分路道岔转辙机转换达到提高驼峰信号控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