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的理论依据,计论了点火条件和最佳点火时刻与实际点火时刻的确定方法;分析了碰撞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感应系统传感器布置的基本原则;论述了点火判断指标的实质意义,分析了常见点火算法的特性,并提出了验证点火算法的几种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安全气囊已在汽车上得到普遍应用,但其点火算法却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详细论述了设计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的理论依据,包括乘员损伤准则、气囊点火条件和点火时刻确定法则。介绍了几种传统的安全气囊点火算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着重阐述了几种智能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指出了安全气囊点火算法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小重叠碰撞事故中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重叠碰撞事故类型并获得识别小重叠碰撞的3个特征参数:速度变化量、加速度曲线长度比值和汽车主要受力方向。基于特征参数变量,结合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开发了新型二级模糊安全气囊控制算法,来识别小重叠碰撞类型,并根据碰撞类型展开安全气囊。通过训练合适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和模糊规则,该算法的性能得以提高。最后,经台车试验对新型安全气囊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发生小重叠碰撞事故时,基于ANFIS的新型安全气囊控制算法能准确识别小重叠碰撞类型,及时展开前安全气囊和侧气帘,改善了其对乘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车辆紧急呼救(Automatic Crash Notifi cation,ACN)系统中传统的车辆碰撞类型识别算法仅能判断四个碰撞方向且不能准确计算斜角碰撞的碰撞力主方向(Principal Direction of Force,PDOF)。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改进的PDOF计算算法和碰撞类型识别新算法。研究表明,改进后的PDOF计算算法能够准确计算碰撞力的主方向并以此正确判断碰撞的方向,并且碰撞类型识别新算法能够通过y轴速度变化量以及|ΔVy|/|ΔVx|峰值出现时间上的显著差异而准确区分三种正面碰撞类型。与传统算法相比,新算法具有更好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对乘员约束系统进行碰撞工况识别的控制策略研究.根据汽车正面碰撞和路面干扰的模型,以及对安全气囊上常用的碰撞点火算法的分析,提出了适合该控制系统的基于改进移动窗算法的控制策略.对比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不仅保留了原来移动窗算法在汽车识别正面碰撞方面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与灵敏度,还具有很好的抗路面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汽车安全气囊系统对点火算法的要求 ,简单介绍了比功率点火算法的原理 ,并根据汽车碰撞的试验数据及图像测量结果 ,确定点火阀值 ,进而证明了这种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田思域汽车的安全气囊系统(SRS)主要由驾驶员侧安全气囊、乘客侧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内有碰撞传感器和保险传感器)和盘旋电缆组成。安全气囊系统的电路如图1所示。安全气囊系统(SRS)具有自诊断功能。当接通点火开关后,若安全气囊指示灯点亮6s以上,或者车辆在行驶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MADYMO软件对第5百分位女性驾驶员在50km/h正面碰撞中的表现进行了仿真,对转向管柱角度、安全带限力等级、安全气囊点火时刻以及安全气囊排气孔大小等因素对女性驾驶员伤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女性驾驶员的正面碰撞安全性能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9.
汽车安全气囊点火控制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建群  张金换 《汽车工程》1997,19(1):11-14,28
本文提出一种安全气囊点火控制算法。这种算法是对移动窗内的减速度信号进行积分,得到一个指标,然后根据台车碰撞试验的图像测量结果和电测量结果,确定点火阈值。经过多次台车碰撞试验,证明了这种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车辆正面碰撞中对驾驶员头部的伤害,建立LS-DYNA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正面碰撞中头部得分提高的方法,分别对安全气囊点火时刻、泄气孔尺寸、拉带长度和织物材料特性等因素进行优化,使头部的伤害值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性能开发的要求,为安全气囊优化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安全气囊系统(简称SRS)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乘用车上,与辅助安全带共同保护发生车祸时车内乘员的安全,使驾驶者与乘客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为保证安全气囊在危险时刻能正常发挥作用,当安全气囊系统有故障时,应立即进行修理。当点火开关打开时,安全气囊系统就开始工作,SRSECU会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正面偏置碰撞中驾驶员侧安全气囊(DAB)的吸能作用,在10款车型的正面碰撞试验中,测量假人颈部约束力、头部加速度,计算出气囊作用下头部加速度、头部降速和气囊吸收能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气囊作用下,在假人头部伤害允许指标(HIC)低于高性能限值情况下,假人头部平均降速为22 m/s,假人头部x向是主要吸能方向,气囊平均吸收动能为1.1 kJ,占总吸收能量的80%以上;x向吸收能量越高,对颈部保护效果越好。安全气囊的开发应以此为目标。因而,提高气囊在假人头部x向吸能作用,可直接提高气囊刚度,也可通过调整安全带约束强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安全气囊系统(SRS)设计中,需要SRS能够精确感应汽车发生的碰撞,并按照程序判断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文章采用滚球式碰撞传感器来检测和判断汽车发生碰撞后的撞击信号。汽车发生碰撞时,滚球式碰撞传感器能根据汽车的速度和加速度大小,自动选择安全带预紧器动作或与安全气囊同时工作,从而避免了气囊的浪费。滚球式碰撞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好、制造成本低以及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已经成功用于多款车型。  相似文献   

14.
雪佛兰Spark配置了安全气囊(乘客侧气囊选装)和三点预紧式安全带相结合的安全防护系统,该系统由电子控制模块(SDM)集中控制,它时刻监视着车辆的运行情况,当车辆发生在行驶方向左右30度夹角范围内的迎面碰撞时,SDM模块将通过碰撞传感器计算车辆的碰撞程度并在适当时刻引爆气囊和  相似文献   

15.
在安全气囊计算机仿真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汽车碰撞安全模拟软件MADYMO建立起安全气囊静态起爆以及动态冲击模型,模型中包括方向盘、安全气囊、饰盖、冲击器等。进行仿真试验,主要是根据安全气囊在展开时或者展开后与冲击器等物体相互接触碰撞时气袋内部压力,以及冲击器碰撞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变化曲线,进而根据模型的仿真结果检验安全气囊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正面碰撞条件下驾驶员安全气囊的匹配优化,建立了某小型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气囊有限元模型及其简化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利用静态展开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安全气囊的气体质量流量缩放率、点火时刻等 7 个参数对乘员加权伤害指标(WIC)的灵敏度进行分析,确定了气囊主要优化参数。设计三因素七水平的正交试验,考察优化参数对 WIC、头部伤害指数(HIC)、胸部 3 ms 合成加速度及胸部压缩量的影响等级,利用极差分析确定气囊初步及局部匹配时参数调整优先顺序。构建气囊变量与 WIC 的高阶多项式代理模型,确定了气囊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优化后 WIC 下降14.92%,乘员保护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故障现象:该车在一次正面碰撞事故中,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触发。打开点火开关后,仪表板的安全气囊故障灯处于常亮状态。  相似文献   

18.
姜剑 《汽车技术》2024,(1):44-49
为提高侧面柱碰撞工况下乘员的安全性,针对乘员在车速32 km/h侧面柱碰撞工况下的损伤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了侧面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为改善侧面柱碰撞工况下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效果,依据2021年版《C-NCAP管理规则》中侧面柱碰撞试验方法,搭建了车辆侧面柱碰撞规定结构运动(PSM)子结构模型,最后将试验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合理的气囊形状、点火时刻及排气孔直径可有效提高乘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汽车安全气囊起爆车速与乘员伤害关系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碰撞受害者模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客车乘员约束系统前碰撞计算机仿真模型,通过对不同碰撞车速下乘员伤害值的仿真计算,研究了保证乘员伤害指标达到一定要求的汽车安全气囊起爆车速。使用生物力学灰度区的概念描述和确定气体发生器的点火阈值,也就是从乘员保护的观点出发,确定不同结构汽车的气囊点火车速,从而为整车匹配安全气囊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依据,并能够大大降低匹配时间和周期。  相似文献   

20.
正车型 2014款斯柯达昊锐车(搭载CEA发动机)故障现象组合仪表上的安全气囊故障灯异常点亮。故障排除用故障检测仪检测,发现安全气囊控制单元(J234)中存储有故障代码"01221副驾驶人侧侧面安全气囊碰撞传感器驾驶人侧-断路/对正极短路"(图1)。如图2所示,该车装配了2个侧面安全气囊碰撞传感器,分别为驾驶人侧侧面安全气囊碰撞传感器(G179)和副驾驶人侧侧面安全气囊碰撞传感器(G180),且分别安装在两侧的前车门内(图3),侧面安全气囊安装在前排座椅靠背侧面。分析故障代码01221,推断G180的线路虚接或断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