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EPRESS公司简介一浦莱斯精密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自动化精密装配技术、在线装配质量管理系统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专业应用的创新科技型公司。主要技术产品锁铆连接技术与设备专业提供铆接装配与在线质量管理解决方案锁铆连接——汽车轻量化连接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2.
汽车车身轻量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轻质材料,包括铝、镁合金等有色金属,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塑料等非金属材料,高强度钢板等。而将如此多种的材料以较低的综合成本很好地连接在一起是现在所面临的迫切课题,而EPRESS锁铆连接工艺和设备,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汽车轻量化过程中的连接工艺问题,而且能够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并提高铆接质量。与特种焊接、传统铆接和胶接相比,锁铆连接具有明显技术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3.
1 锁铆连接技术原理和工艺过程 锁铆铆钉在外力的作用下.通过穿透第一层材料和中间层材料,并在底层材料中进行流动和延展,形成一个相互镶嵌的塑性变形的铆钉连接过程,称作锁铆连接。该铆接点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称作锁铆铆接点。见图1。  相似文献   

4.
钢铝异种金属连接技术是钢铝混合车身轻量化开发难点之一,特别是超高强钢板与铝合金薄板自冲铆连接技术。通过对接头剖面底厚量和自锁量的分析,研究自冲铆工艺参数对接头质量的影响。通过剪切和剥离拉伸实验研究自冲铆接头失效载荷和能量吸收,分析结构失效形式和应用条件。实验研究和生产现场调试,获得超高强钢板与铝合金薄板自冲铆可靠连接,实现料厚均为1.2 mm的BR1500HS与铝合金薄板自冲铆技术首次应用于量产车型。  相似文献   

5.
面对全球能源日渐稀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汽车轻量化已是大势所趋,铝合金材料是未来汽车轻量化的主要理想材料。目前钢铝连接技术还不成熟,只有加快研发相应的钢铝连接技术,才能拓宽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文章对钢铝连接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装配铝合金尾梁使用普通螺栓连接电泳后力矩衰减的问题,采用铆螺栓进行工艺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铆螺栓连接性能明显优于法兰面带齿螺栓。由于铆螺栓使用简单,强度可靠,故推荐在整车关键部位使用铆螺栓连接技术。  相似文献   

6.
轻型车身自冲铆连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岁波  都东  常保华  黄华 《汽车工程》2006,28(1):85-89
轻量化是目前汽车发展的趋势,自冲铆连接将成为轻型汽车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从工艺过程和强度评估两方面简述了近年来自冲铆连接技术的发展情况。讨论了现有自冲铆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指出了未来自冲铆研究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新一代轻型车身铆接装配技术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客车车架早期损伤的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设计方面介绍对客车车架纵梁弯曲、扭转损伤和应力集中,失稳的控制方法以及横梁两端开裂和悬置点处连接损伤的控制方法,并指出车架在铆装线上铆装时应重视前悬架、后悬架,动力系、传动系等的装配质量对车架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机械连接技术在汽车白车身制造中的应用趋势,半空心自冲铆技术作为钢铝连接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技术,其过程工艺参数对白车身连接强度的影响至关重要。阐述了半空心自冲铆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汽车量产过程中白车身半空心自冲铆常见的2种质量缺陷,分析了铆钉高度不足及封闭端破裂问题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铆接设备进行调试和铆接工艺参数优化,解决了铆钉高度超差和封闭端破裂质量缺陷,为白车身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一、双离合器的结构双离合器由主动部分、从动部分、压紧机构和操纵执行机构组成。1.主动部分双离合器主动部分与发动机曲轴连在一起,由双质量飞轮、驱动盘、离合器K1压盘、离合器K2压盘和离合器盖组成,如图1所示。在双质量飞轮内装配有内齿,内齿与铆在连接环上外齿啮合,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环与驱动盘、离合盖三者铆在一起,驱动盘通过轴承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分析汽车白车身冲铆连接脱铆失效实例,发现压铆头凹模基座侧壁长期受到高周应力而发生疲劳断裂,进而导致压铆过程不稳定,致使白车身部件连接强度下降引起连接件失效。结合拉脱力试验和剖面检测,分析了凹模基座侧壁断裂失效过程及压铆过程变化,确认压铆强度下降是由两板之间的镶嵌量Ts变小导致,而底厚X与强度的相关度差,不能作为日常质量检测的项目;凸点高度与设备稳定性相关,间接影响强度,需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因此强度控制必须以拉脱力强度值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白车身钣金件螺母冲铆技术的特点及原理,并针对某载货汽车厂年产10万件前围板螺母冲铆自动化工作站进行了规划设计,详细介绍了冲铆工作站节拍计算、平面布局、设备情况及主要的工艺过程,并将螺母冲铆工艺与传统的螺母凸焊工艺进行了对比,螺母冲铆工艺具有工件装配精度高、工件变形小、节能环保、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势,能很好的取代传统螺母凸焊工艺,在载货汽车白车身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钢板与三维编织碳纤板盲端拉铆连接进行静力学性能研究。先对相同试件宽度及连接端距下的2种不同料厚组合的钢板与三维编织碳纤板盲端拉铆连接试件进行静力学试验,而后对同一料厚组合不同试件宽度W及连接端距E下的盲端拉铆连接组合进行静力学试验,以研究钢板与碳纤复合材料盲端拉铆连接的静力学性能、失效模式以及试件宽度、连接端距对其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盲端拉铆钉连接钢板与碳纤板可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碳纤板与钢板盲端拉铆连接组合的失效模式及连接最大破坏载荷与三维编织碳纤板切割方向相关;试件宽度及连接端距对连接的失效模式及最大破坏载荷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丽华  林刚  李新 《汽车工程》2003,(Z1):44-48
本文对POLO车身制造中所采用的激光焊技术、Arplas凸焊技术、TOX压铆连接技术及总成打孔整形技术等最新工艺方法、设备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汽车刮水器的装饰生产用着色不锈钢铆钉装配,可使工艺过程简化、装饰质量稳定。通过着色铆钉碾铆装配的工艺试验,对其工艺水平加以分析,得出除了着色时采用正确的着色工艺及必要的硬化处理外,碾铆的工艺条件也直接影响其抗损伤能力及刮水器生产的装饰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汽车用钢板和铝板的连接技术,该技术通过钢钉冲铆铝板以及钢钉与钢板点焊两步工艺实现了钢铝连接,称之为Intelligence Welding(IW)。通过对比IW、自冲铆连接(SPR)、自攻螺纹连接(FDS)3种连接方式在试片级静力学剪切和拉伸试验中的结果,证明IW的静力学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通过对比IW、SPR、FDS 3种连接方式在循环腐蚀试验中的表现,证明IW的防腐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零部件精密装配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即拓宽以精密零部件组装和定位作为基本核心内容的自动化装配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日显重要。考虑到精密零部件的组装程序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综合考虑零部件成品和半成品的差别,提升装配自动化水平。但我国目前汽车零部件装配技术发展相对滞缓,甚至阻碍了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为此,针对汽车零部件精密装配自动化技术进行讨论,论述汽车零部件装配过程中的可靠装配方法与优化检测系统,明确不同部件的准确定位,以便优化生产过程,实现汽车零部件的精密装配。  相似文献   

17.
<正>AMTS2014作为汽车材料与设计、工艺与装备、质量与装配、工程与服务技术领域盛会,重点围绕车身工艺、质量控制、发动机机加工生产线、系统集成、装配生产线五大板块,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呈现汽车装备制造的综合解决方案,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汽车制造装备技术交流及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桥墩预制装配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是该技术的关键之一。常用的的连接方式有现浇湿接头、灌浆套筒、金属波纹管、承插式、插槽式、UHPC等。现浇接头性能最接近整体现浇结构,然而施工效率不高;灌浆套筒安装方便,可是预制精度和连接质量控制的要求高;金属波纹管经济实用,适用于墩柱与盖梁的连接;承插式整体性好,施工精度要求相对不高;UHPC连接则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工程建设条件、桥墩结构型式、不同的连接部位,因地制宜地选择,并且不断改进既有的连接技术、研发新的连接技术,满足不断发展的桥梁预制装配技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预制装配化技术将桥梁工程由传统的现浇工法走向建造工业化及绿色化,缩短施工工期,降低交通冲击,减少环境干扰,降低工程造价,提升安全质量,成为桥梁建设的发展趋势。预制装配化桥梁技术要求达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迈向桥梁建设工业化。目前预制装配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已由上部结构部分预制装配,向全桥构件全预制装配化发展,预制节段连接方式为关键技术,并导入BIM技术信息化管理。介绍了预制装配化桥梁技术在上下部结构、附属结构、路基之发展及BIM信息化应用,并以实际案例作为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冲铆接(SPR)是钢铝车身制造的主要连接工艺。文章介绍了自冲铆铆接质量的评判标准及影响铆接质量几个主要因素——铆钉、铆模、板材特性和冲铆速度,并重点对这几个因素是如何影响钢铝车身铆接点质量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