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探讨进气系统对整车NVH性能的贡献度,文章通过管道声学理论在内燃机进气系统上的应用研究,实现了进气系统开发及噪声优化设计工作。以某2.4 L自然吸气车型的进气系统开发项目为研究案例,结合四负载法,对进气系统声源特性进行提取;整合整车消声室测试方法,通过加装空气滤清器、赫姆霍兹消声器及1/4波长管等抗性消声元件解决了进气系统噪声问题;通过试验,验证了四负载法结合声阻抗性消声元件设计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某型卡车进气噪声较高,深化对消声器设计的基础科学认识.以声学理论为支撑,分析了典型消声器——扩张消声器、1/4波长管、赫姆霍兹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以提出适合该型卡车的消声器设计方法.最终选择赫姆霍兹消声器作为该型卡车的消声器,并探讨了不同结构的共振腔腔体对其消声性能的影响规律,旨在确定消声器的最佳结构参数.基于以上...  相似文献   

3.
1/4波长管是进气系统中的主要消音元件,在汽车NVH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发现在某频率下进气噪声较大。通过对整车的进气噪声测试,发现噪声主要是由于波长管参数不匹配引起。本文基于管道声学建立了波长管的数学模型,推导了传递损失函数,并采用MATLAB软件计算了不同参数下波长管的传递损失,确定了1/4波长管的结构参数。根据计算结果制作波长管并应用于某车型,利用Lms.Test.1ab软件测试了发动机的进气噪声,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安装新波长管后,汽车振动噪声有了显著改善,整车的NVH特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Sysnoise软件模拟了某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声场特性,发现原进气系统在降噪方面存在缺陷.通过设计赫姆霍兹共振器和添加1/4波长管对该发动机进气系统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转速为1 900r/min时,2阶噪声峰值从100 dB(A)下降到94 dB(A);在转速为4 000r/min时,4阶噪声峰值从102 dB(A)下降到87 dB(A);在转速为2 636r/min时,6阶噪声峰值从93 dB(A)下降到73 dB(A);在转速为2 000r/min时,8阶噪声峰值从90 dB(A)下降到73 dB(A).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国家法令法规对车辆噪声控制的要求愈来愈严格。以传统发动机为动力的汽车噪声,首要噪声源之一是发动机进气系统,发动机进气系统也是当前汽车降噪的首要对象之一。进气系统噪声作为发动机运转中的首要噪声源,已引发了NVH工程师的关注。为了削减进气系统在发动机运行时的噪声,必须在进气系统中安装几个消音器元件,如赫姆霍兹消音器、1/4波长管等。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进气系统声学元件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某发动机模型,进行了进气系统插入损失的分析,并找到了插入损失的3个最大值.结合插入损失的计算结果,利用所开发的进气系统声学元件中心频率设计专家系统.充分考虑各声学元件传递损失影响参数,依次进行了谐振腔、空滤器和四分之一波长管的设计.对发动机进气口噪声的计算机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进气系统声学元件设计方法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GT-Power软件对8种方案下的排气系统声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原结构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消声器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仿真和试验测试结果都表明,通过优化消声器内部结构能有效降低排气背压,降低整车油耗,并能改善排气尾管口噪声和整车通过噪声,提升整车NVH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声学有限元法为基础,建立了汽车进气系统声学仿真平台,通过改变赫姆霍兹消声器导管长度和管径截面积等参数,对进气系统进行结构改进。结合进气噪声理论,以某款经过试验分析得出某特定频率对车内车外噪声贡献明显的进气系统为例,通过理论公式的指导改变相应的参数,对进气系统进行结构改进,再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传声损失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公式能有效指导进气系统的设计与结构改进,结合传声损失仿真的验证,能为进气系统噪声优化提供一种可靠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某款车在后期噪声评估过程中,车内噪声水平没有达到目标样车的水平。文中根据该车进气系统噪声实验结果,设计赫姆霍兹共振消声器以降低噪声,并利用声传递矩阵理论和实验方法验证了其降噪效果。结果表明,在2 000r/min附近,车内声压级从原来的72.95dB(A)降低为68.96dB(A),说明通过优化车辆进气系统结构可以提高整车的振动噪声(NVH)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利用优化进气系统声学性能方法来改善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的泄压噪声问题。首先,测量进气口处的泄压噪声并进行频谱分析,确定进气系统需要优化的频率段,然后对进气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测量声压级差的方法来评估其声学性能。最终的实车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进气系统的声学优化设计可以有效的改善泄压噪声,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乘用车消声器在发动机转速1 500~3 000 r/min范围内尾管噪声偏大的问题,应用GT-Power软件建立发动机及排气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应用DoE方法找到了对消声器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建立了消声器性能综合评价体系。依据运行工况及指标的重要程度为各转速下的评价指标设计了相应的权重,通过多目标优化计算得到了最优化的消声器结构参数。优化后消声器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1 500~3 000 r/min范围内,尾管总噪声和2阶噪声有较大程度上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汽油车进排气系统降低噪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汽油车进、排气系统降低噪声方法,并基于Helmholtz共振原理,利用三维CAD软件Pro/E设计了进气谐振消声器。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进气谐振器、排气消声器的联合模型。根据发动机工作过程,对排气消声器进行了改进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进气谐振器和改进后的排气消声器,能够降低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以满足要求,且基本保持汽车输出功率不变。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越野车在怠速和急加速工况下存在车内噪声过大问题,进行了整车噪声测试试验,确定了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是主要噪声源。采用GT-Power软件完成了该车辆排气系统的声学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前置消声器和后置消声器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消声器可使排气尾管噪声得到明显降低,车内声品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进气口噪声对整车NVH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驾乘人的直观驾乘感受,进而影响客户心中的整体评价。文章基于某车型进气系统声学性能优化,通过分析进气口噪声基态测试结果,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消声器设计方案;而后,通过声学仿真对消声器的传递损失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又通过整车搭载对消声器的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搭载消声器后的进气口噪声测试结果可以满足声学性能目标,设计过程中涉及的仿真与试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进气噪声的产生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赫姆霍兹谐振消声器的设计原理,设计了适合某车型的谐振腔,降低了进气噪声的声压级。消声降噪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消声器结构对排气噪声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汽油机与其排气系统的耦合模型,模拟分析主消声器和副消声器的结构对排气噪声、发动机性能以及排气系统参数的影响.最后,根据模拟结果,选择合适的主消声器和副消声器的结构形式,设计出性能优越的排气系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中型客车空气滤清系统的声场仿真计算和整车进气噪声试验分析,提取其进气噪声声源特性并进行了声学优化。首先采用四负载法提取进气噪声声源特性,建立进气系统声学边界元模型,预测进气系统进气口噪声并与试验测试数据对比,验证提取声源的准确性;然后进行整车进气系统噪声试验,分析进气噪声频谱特性,确定消声频率;最后通过仿真设计了消声元件,并提出优化方案用于实车验证。整车进气噪声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进气系统声学特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7种消声器做了静态声学性能试验、发动机台架试验及整车车外噪声试验的基础上,对降低重型汽车车外噪声的措施以及重型汽车排气消声器的类型、特点、设计、试验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 (1) 改进消声器,提高消声性能,是一种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2) 重型汽车排气消声器以阻抗复合式为好; (3) 选择和设计消声器时要考虑发动机排气噪声的特点; (4) 车辆在停车状态下的车外最大噪声值是一个很有用的参数。最后,对CQ261型汽车排气消声器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汽车进气系统的降噪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控制汽车加速噪声为背景,依据对某车型进气系统的试验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运用亥姆霍兹共振消声原理优化该车型进气系统结构.整车加速通过噪声试验证明,改进后的进气系统可以使整车加速噪声降低5dB(A),降噪效果显著,同时提高了整车加速NVH性能.  相似文献   

20.
某在开发车型主观评价存在低频轰鸣噪声抱怨,通过进行系统的声学故障测试分析,确定主要原因是进气噪声引起的。通过在进气系统管路上增加一个赫姆霍兹谐振腔降低进气系统噪声,有效降低了该低频轰鸣声抱怨,车辆乘坐舒适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