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加气室空气悬架是通过在空气弹簧气室上增加一个气室,从而进一步降低空气弹簧刚度和提高阻尼的悬架。建立了附加气室空气悬架1/4二自由度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通过观察仿真结果,分析了附加气室空气悬架对汽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知道,如果要获得较好的操控性就需要较硬的悬架,如果要获得良好的舒适性又必须将悬架调校得偏软,所以要么采用硬悬架追求操控性,要么采用软悬架享受舒适性,或者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因此不同目标群体的车型在悬架的定位上也不一样。如何使同一辆车辆兼具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性能,在体验驾驶乐趣的同时也享受舒适性,奥迪A8的可调空气悬架(Adaptive Air Suspension,简称AAS)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从舒适性到动力性,这种新型悬架技术显著加大了悬架调整的选择范围,保证跑车在具备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的同时,满足动力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热力学与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带可调容积附加气室空气悬架的数学模型;以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轮胎接地性和操纵稳定性为目标,附加气室容积与减振器阻尼系数为设计变量,建立附加气室空气悬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接着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最后整合车辆典型工况下的优化结果,以载荷、车速及路面等级为控制输入量,采用决策控制实现可调容积附加气室空气悬架的半主动控制。结果表明,基于参数优化结果的决策控制能有效提高悬架的综合性能,降低车身加速度和悬架动行程,但轮胎动载荷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5.
根据ECAS基本特征结合商用车具体车型特点,制订性价比高的匹配方案,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6.
车架是汽车的主要承载受力部件,它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承受汽车上各零件的载荷和从车轮传来的冲击载荷,其中悬架的结构形式对车架的布置结构形式有很大影响.本文针对一款新型复合式空气悬架结构,基于有限元基础上对车架布置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道路试验对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谢能刚  方浩  王璐  宋崇智 《汽车技术》2008,(1):38-41,60
综合考虑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对路面的损坏性,以汽车座椅和悬架系统的阻尼与刚度作为设计变量,以座椅加速度均方根值和轮胎相对动载荷均方根值为目标函数,建立了被动悬架参数的两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应用模糊理论,结合海明距离、模糊贴近度和灰色关联度3项指标,构造了一个"相似接近度"的模糊评价函数.对实际算例进行了两目标模糊优化设计,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豆力  雍文亮  居刚  李海波 《北京汽车》2013,(2):29-32,40
车辆悬架系统的阻尼决定车辆悬架的特性,对车辆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设计车辆的最佳减振器,利用悬架系统的最佳阻尼比,分析前后悬架系统减振器最佳阻尼系数,建立减振器最佳速度特性数学模型。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Car模块建立了重型牵引车整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整车平顺性仿真分析和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匹配结果表明,对该悬架系统,减振器所做的匹配设计是正确有效的,改善了悬架系统的运动特性和整车平顺性。  相似文献   

9.
提取了汽车在加速、制动、稳态回转和最高车速行驶4种工况下前悬架控制臂的载荷,建立了控制臂的拓扑优化分析模型。以控制臂质量最轻、最大变形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控制臂的1阶弹性模态频率不低于轻量化前的频率及控制臂最大米塞斯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为约束条件,以控制臂参数化模型的11个参数为设计变量,建立了控制臂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用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控制臂进行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保持控制臂低阶固有振动特性、强度和刚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轻量化后控制臂质量从2.62kg减少到2.21kg,减重15.6%,轻量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纯电动车动力系统的参数匹配方法。该方法以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100km电耗等多个整车性能指标作为优化目标,以传动比为优化变量建立参数匹配优化模型;再以该车型的最基本性能指标作为约束条件得到传动比的可行域,在可行域中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求出固定传动比变速器和两挡变速器两种情况下的Pareto最优解集,作为备选方案集;综合对比不同电机的备选方案集,确定最终的参数匹配方案,并进行样车的开发。转鼓试验结果表明,所开发车辆达到设计的性能指标,验证了所提出的参数匹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协调互联状态控制与车身高度控制之间的耦合关系,结合多智能体理论和博弈论思想搭建电控空气悬架多智能体博弈控制系统。首先建立与试验样车相匹配的整车模型,验证模型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搭建由信息采集智能体、车身高度控制智能体、互联状态控制智能体和博弈智能体构成的多智能体博弈控制系统。在单一工况下验证系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在混合工况下验证系统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该系统的控制下,直线行驶时,驾驶员位置处的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了7.77%,侧倾因子降低了17.87%;转弯工况下,通过牺牲部分行驶平顺性,改善了车辆操纵稳定性;在混合工况下,车辆整体性能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于NSGA-II算法的多连杆悬架多目标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空间运动学中刚体姿态坐标变换建立多连杆悬架的数学模型,基于瞬时旋转轴的近似数值方法确定其虚拟主销轴线.该数学模型通过用ADAMS/CAR软件建立的相应模型的仿真得到验证.结合NSGA-II算法对多连杆悬架跳动过程中车轮前束角、车轮外倾角和车轮侧向滑移的变化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三目标Pareto最优解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多连杆悬架的优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兴的驱动控制技术,压电式喷射技术由于快速的动态响应特性,为柴油机精确的小油量、多次喷射提供了可靠保证。针对自行研制的压电式喷油器,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压电喷油器一维电-机-液耦合数学模型,以喷油器针阀响应特性指标为优化对象,获得对喷油器响应特性影响权重较大的结构参数,分别采用正交试验优化(DOE)和遗传算法优化方法对关键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针阀开启延迟缩短了16%,开启时间减少了23.6%,关闭延迟缩短了13.6%,关闭时间减少了13.3%,针阀响应特性获得了很大提高,有利于实现小油量喷射和多次喷射。  相似文献   

14.
汽车悬架控制臂的多目标拓扑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工况下的柔度(静态)和振动固有频率(动态)为目标函数,对汽车悬架控制臂进行多目标拓扑优化。基于SIMP变密度的拓扑优化方法,将多级容差序列规划与折衷规划法相结合,首先进行自由振动工况下的频率优化,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静态工况下的柔度优化,最终得到了同时满足静态柔度最小和振动低阶频率最高要求的控制臂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多体动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机械动力分析软件ADAMS来建立某车麦弗逊前悬架模型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针对分析结果中出现的几个参数变化过大情况的悬架模型做了参数优化,比较优化前后的模型参数可以看出优化后的悬架模型对汽车的性能影响较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方法对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以某空气悬架大客车1/4车辆模型为仿真对象,设计了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并以随机路面为输入、悬架动行程为约束条件、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为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同时依据仿真模型设计了空气悬架试验台。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当汽车行驶工况变化时,引入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  相似文献   

17.
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以乘客利益最大化、公交企业成本最小化、人均碳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以客流量、道路交通条件等为约束条件建立多目标模型,对公交客车运力匹配进行多目标决策研究,在保证公交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提高车辆利用合理性,降低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同时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保证乘客利益,增强公交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悬架导向机构硬点灵敏度分析及多目标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转动张量,结合矢量代数法,建立了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学数学模型,并对硬点作灵敏度分析.从提高操纵稳定性和降低轮胎磨损的角度出发,采用微型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悬架跳动中轮心处侧向滑移量、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仪通过一次优化就能得到满足不同偏好的悬架硬点坐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仿真,应用正交设计法对增压直喷式柴油机多个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通过极差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有效功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的影响及权重大小,通过交互作用分析了耦合参数对优化目标的影响,两种分析方法均得出不同优化目标对应的最佳参数组合,且优化结果差别不大,其中进气压力和喷油提前角对不同优化目标影响的权重最大,3对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柴油机气缸盖易发生疲劳失效部位的应力水平,提高疲劳寿命,基于有限元分析,采用正交设计方法,选取缸盖3个危险部位的等效应力作为优化目标,研究缸盖结构参数对优化目标的影响,并进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和筛选。构建了目标值与结构参数的二次响应面回归方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最优的结构参数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