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车联网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车载以太网是当前实现车联网最理想的技术,汽车零配件公司正在积极开发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以应对未来的市场需求,推动车联网的早日实现。车载以太网具有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可支持多种系统和设备,具有很强的融合能力和开放的架构,如果未来将多种车内网络整合为一体形成骨干网,能够实现车与车之间的彻底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2.
<正>IT公司在整个车联网产业链中正扮演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软件、云技术、应用程序资源将对中国车联网市场的未来成功产生重要影响。欧美市场最新动态近期欧盟将就2015年eCall项目的执行进行进一步投票。目前欧洲在V2V车对车通讯技术(短距离通讯)上的投入比较显著,预计2015年底将有汽车生产商率先将该技术运用于量产车上。美国市场对于V2V技术的研发并没有太大的进展,密歇根大学的测试还在进行之中.目前还没有看到其它有可能执行的项目。全球第一个基于LTE技术的车联网  相似文献   

3.
无线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文 《交通科技》2012,(4):124-126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车联网发展的基础,其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关系到车联网的实现和发展。文中在阐述车联网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无线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车联网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联网技术已经在各大车厂的量产车型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车联网技术相关问题已经日益凸显。文章主要从车联网的行业动态、车联系统的功能、车联网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架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流程、信息安全机制、策略设计、实车渗透测试以及响应机制体系建立进行了讲解,从车联网端、管、云三个层面进行车联网信息安全设计的解析,其中包括手机APP、数据中心、通信运营商、车载通信终端的安全设计,以及车厂在未来信息安全持续加固、信息安全测试验证、相关标准制定,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车联网作为物联网时代的重要应用,正在随着计算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而飞速发展,车联网带来了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商业前景,是实现汽车完全自动驾驶的重要途径。文章简要介绍了车联网的演进发展历程,讨论了创建车联网所需的技术,介绍了一些车联网环境下的主要应用,结合5G描述了车联网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方向,最后阐述了车联网未来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宣布拨款100万加元,用以大力扶持该省的运输业发展成为全球车联网技术的领导者。安大略省政府将通过安大略卓越中心拨出这笔款项,资助中心车联网及自动驾驶汽车研究项目中具有创新性和商业化可行性的车联网项目。互联汽车将运用无线技术,实现与其它车辆、运输基础设施及移动设备的连接,使驾驶者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保障驾驶安全。  相似文献   

7.
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建立在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之上,针对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车辆运行等交通环节的设备赋予全局唯一的标识。本文介绍了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与技术发展情况,提出了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实施框架与技术架构。通过建立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可以实现车联网信息通信的身份验证、高效传输与安全保障,助力车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介绍了某公司车联网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导向,以该公司云技术为基础搭建了自己的商用车平台,同时重点介绍了车联网功能在跃进某车型上的实际应用,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拥抱 车联网     
《汽车实用技术》2014,(4):3-I0003
<正>继互联网、物联网之后,"车联网"成为未来智能城市的另一个标志。所谓"车联网",通俗来讲,可以简单理解为"汽车移动互联网",利用车载电子传感装置,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驾驶指令操控的网络系统。车联网的概念已经逐渐被广大的市民所认同,它正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引入车联网概念开始,分析产业经济环境下车联网典型应用,以及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了车联网构建的各技术领域以及车联网产业链的构架,重新定位汽车电子产业;从而分析研究高职高专汽车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重新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据外媒报道,电装与Dellfer公司签订了合作研发协议,共同将车联网安全方案——ZeroDayGuard 1.0推向汽车市场。该合作旨在为车企引入一款新的车联网安全方案,为用户及驾驶员提供保护,因为车联网与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漏洞在持续增多。  相似文献   

12.
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本文通过研究车联网体系架构,从技术发展、市场应用等角度对比了DSRC及C-V2X两种车联网关键通信技术。最后指出车联网体系构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车联网发展路径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车联网作为目前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了各大科技公司、传统车厂甚至是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最佳平台。交通事故中驾驶员的过失占相当大的责任,如果将智能安全行车技术应用于道路交通上,校车事故,甚至普通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发展车联网成为降低交通事故的手段之一,因为车联网带给驾驶员的最大改变是让其行车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已经高度重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车联网作为智能汽车连接车、人、路、云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州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要布局在黄埔、南沙、白云等6个行政区,广州市政府正积极推进车联网国家先导区建设工作.针对广州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对广州市车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政企事业单位、搭建"一城一网一平台"、扩大车联网产业生态圈、探索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展望,为下一步实现自动驾驶做准备.  相似文献   

15.
<正>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化等,已成汽车行业最新、最时髦的技术发展趋势,一些依靠技术打天下的汽车品牌,已开始轮番向我们展示各种整合了互联网技术的所谓智能化功能,大有将汽车打造成装有四个轮子的手机的气势。然而,在汽车越来越智能化的进程中,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现,比如怎样解决程序软件中的漏洞问题,怎样阻止黑客进入到车联网中,甚至修改和操纵车辆的运行状态。比如,近日特斯拉被Lookout公司公布数个漏洞就是给智能汽车提出的一个预警。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车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公认的一大发展趋势。早些年,各大国际汽车厂商纷纷推出运用智能导航和远程助手等车联网技术的车型产品并将其推向国内市场。在意识到车联网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后,国内自主车企也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车联网技术的研发竞赛中来,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汽车OBD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经过了新市场和新产品初期的艰难和阵痛之后,各类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的发展状况也千姿百态,下面就其中较为出色的golo6盒子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攀升,道路交通安全与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在车辆道路安全、交通导航、车载娱乐等方面的潜在需求逐步提高。因此,整车厂商与互联网公司均将车联网作为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然而当前整车厂商与互联网公司的车联网产品尚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在车联网领域的深度合作处于探索期。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汽车厂商与互联网公司的车联网模式,再进一步深入剖析双方的合作基础、价值诉求、价值冲突及发展困境与合作前景,提出了发展车联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商用汽车》2021,(11):9-10
近日,一汽解放海外车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这标志着一汽解放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建立车联网平台的商用车品牌。2021年4月,一汽解放已经在越南首次完成海外市场车联网实车验证,为车联网终端在海外市场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本次海外车联网平台上线,一汽解放可针对海外业务实现车辆"销售-使用-服务-运营"等全流程在线、可视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整车+车联网一体"的解决方案,加速构建数字化转型生态。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不远的将来车联网将成为现实,中国的消费者是如何看待车联网的?他们对车联网又有何期待呢?为深入揭示汽车及新兴科技带给消费者的感受以及他们的需求,2014年,GfK在全球6个重点市场(中国、巴西、德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开展了消费者调研。伴随着各大移动设备商的技术进步与商业拓展,汽车将成为无线互联技术应用的下一个热点,继谷歌和苹果相继发布了各自的车载智能操作系统之后,我国以BAT(Baidu,Alibaba,Tencen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正切入车联网领域,相关车载信息平台不断推出。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车联网将成为现实,中国的消费者是如何看待车联网的?他们对车联网又有  相似文献   

20.
<正>"曼恩研发人员花费3年时间,和许多的用户交流,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这套系统。我很自信,曼恩车联网系统会非常实用。"MAN Tele Matics#174;,是德国曼恩公司的车联网技术,在欧洲运行了十余年后,2015年9月曼恩车联网在中国正式发布。作为一款欧洲成熟产品,无疑是适合欧洲用户需求的,但在我国的物流环境下,适应客户需求就意味着变异,而且是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是以植物的可塑性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