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报告了武昌车站部分工种岗位体力劳动强度的调查测定情况,重点调查了工作日平均劳动时间率和平均能量代谢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判定了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相似文献   

2.
1.对具有代表性行业的262个工种劳动工时和能量代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工业生产中一个劳动日净劳动时间长短各异,最少为1小时多,最多几乎没有休息,平均劳动时间率为68.2%,即净劳动时间为326.4分钟(相当于5.44小时),一般来说,重工业劳动工时较短,如炼钢,轧钢工种等;轻工业劳动工时较长,如印刷,  相似文献   

3.
随着列车朝着高速化和运行交路长距离化方向发展,从运输技术安全和劳动卫生观点,对机车乘务人员以外的乘务人员健康影响,认为有充分调查研究必要。自1971年10月开始,国营铁路采取了一项主要措施,即将货物列车的运转车长与列车检修员两个工种,合并成为守车乘务员的新工种。为了解这一新工种的健康情况,对冈山列车段197名大阪列车段142名守车乘务员,应用填发答问卡片方法进行了劳动条件调查。通过调查认为守车乘务人员的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生活实际情况,对健康有严重影响,具有极为重要卫生学意义。现将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应用国家标准对铁路高温作业工种进行分级国内已有报道。因行车工种具有它特殊的作业方式,分级时为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1990年7月我们对内燃、蒸汽机车、机械保温车(简称机保车)乘务劳动进行分级,为铁路高温作业分级管理及铁路特殊工种夏季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1 概况本次调查夏季3种乘务劳动类型,所接触热源形式各不相同。东风4型内燃机车主要热源为六轴大马力电传动柴油发电机组,持续功率为2683.6kW,转速1100r/min,全车分Ⅰ、Ⅱ司机室和机器间。乘务作业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在无生产性热源的司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列车乘务人员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在高原低气压低氧环境中列车乘务人员体力劳动强度状况,为制订合理用工制度、劳动定额及福利待遇,保障铁路行车人员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北京-拉萨T27/28次(三组)特快列车乘务工务岗位的餐车厨师、餐车服务员、列车员和检车员4个工种在西宁-拉萨运行期间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测量。结果青藏铁路列车乘务岗位体力劳动强度均在Ⅳ级以上,其劳动特点为能量代谢率高、持续作业时间长,属能量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动。建议高原旅客列车乘务工务岗位劳动强度级别必须控制在Ⅳ级以内,女职工不应超过Ⅲ级;进行高海拔大跨度运营作业前,必须进行适应性训练;必须建立青藏铁路职工健康监护体系,监察高原病及其他职业病发生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障工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铁道行业流动性高温作业工种、作业人员较多 ,为加强其科学管理 ,笔者对此类岗位工种的高温作业进行了分级测试。1 测试对象选择南昌铁路局南昌客运段、机务段、车辆段在浙赣线京九线上正常运行的旅客列车餐车后厨 (厨师、炊事员 )、内燃机车驾驶室和机房 (司机、副司机 )、空调发电车机房 (司机 )等在铁道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流动性高温作业工种作为测试对象。2 测试内容①接触高温作业劳动时间 (min) ;②WBGT指数 (℃ ) ;③定向辐射热强度 (kW m2 ) ;④高温作业分级 (级 )。3 测试步骤与方法3 1 记录接触高温作业劳动时间 :①…  相似文献   

7.
依据GB5817-86对我局某水泥厂粉尘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程度做了分级调查与研究,其结果表明,在23个主体作业场所中0~Ⅰ级13个,占56.5%,Ⅱ~Ⅲ级10个,占43.5%。据此,今后重点应放在危害程度Ⅱ~Ⅲ级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改善,其次是Ⅰ级。对接触粉尘作业工人在缩短健康检查周期的同时应重点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列车乘务工作对心电图影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乘务人员是铁路特有工种,他们长期处在复杂社会人群和有限空间的特定环境中,在接受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复合物理因素刺激和昼夜轮班作业进行乘务工作的,为了解在这种劳动条件下对列车乘务人员的心脏功能影响,我们对太原客运段不同线路、不同劳动强度下的列车乘务人员进行了心电图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尘肺病在成都铁路局某地的分布、发病率和病情进展等情况。方法对成都铁路局某地尘肺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28例尘肺病例中平均开始接触粉尘年龄25.4岁,平均接触粉尘时间14.40a,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54.8岁。平均寿命63.73岁,其中Ⅰ期尘肺病为84例,Ⅱ期尘肺病为88例,Ⅲ期尘肺病为56例。228例尘肺病例中,227例是矽肺。已故170例,占尘肺病例总数的74.56%。结论尘肺病发病率在成都铁路局某地呈下降趋势,随着年代的不同,劳动、生活等条件的改善,平均死亡年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1979年11月开始对宁夏汝箕沟煤矿一部分煤矽肺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抗矽14治疗观察。现对资料较完整的31例总结分析如下。一般资料一、病例选择:年龄35~74岁,平均53.3岁;工种为采煤工或混合工;工龄:10~55年,平均21年;各期病例:Ⅰ期16例,Ⅱ期12例,Ⅲ期3例,其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浅坑式移车平台钢结构的结构特点,并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应力分析,结果证明该钢结构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KZ4A型机车车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Z4A型机车车体是以底架、侧构、司机室等组焊成的全钢焊接结构,顶部是4个可拆卸的铝合金活动顶盖。文章详细介绍了该车体的结构特点及各部件组成。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出行生成预测模型使用集计的方法预测交通小区的平均出行次数,并未考虑出行者的个人属性及家庭属性,容易产生集计误差.通过乌鲁木齐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建立了一个预测居民出行次数的累积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家庭年收入、公交服务水平、拥有交通工具状况和职业等因素对居民的出行次数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家庭年收入较高的群体、家中拥有摩托车或者自行车的群体、学生和公务员等出行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核心区的高强度开发夯实 TOD 发展基础,但高度密集发展的同时面临匹配居民宜居目标的挑战。结 合中国城市特色开展 TOD 模式创新性的研究,提升高密度核心区能级同时改善空间环境品质,是我国 TOD 发展 的必然课题。在研判我国城市和交通特征的基础上,以石家庄为例,对其特色 TOD 发展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分 区差异化开发强度、用地优化以及“148”等站点发展策略,鼓励核心区依托轨道的紧凑型城市建设,外围依托 轨道站点开发,强化轨道与慢行交通耦合,形成公交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建 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生态城市,为中国城市进行特色 TOD 发展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轨道交通对住房价值影响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及研究结论差异原因等方面,对国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得出以下结论:轨道交通对住房价值影响的评估方法众多,应根据数据质量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轨道交通对住房价值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对郊区住房和低收入居民住房的影响程度最大;提高沿线土地利用强度可增强轨道交通的影响;轨道交通的影响受到站点可达性的影响。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对我国轨道交通学术研究和规划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低温对机车总风缸的影响,提出了将风缸材料Q235A改为16MnDR,以使机车适应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气候的建议,并进行了总风缸的强度计算与设计。  相似文献   

17.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500万的组团大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客流效果往往不及预期,多数客流强度在0.5万人次/km·d以下。以刚刚开通一年的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客流时空分布、出行距离和时耗等特征分析为基础,挖掘轨道客流特征与城市空间发展、人口就业聚集程度和居民出行特征的内在关系,并从城市空间发展特征、车站周边用地开发、配套交通一体化衔接设施和常规公交系统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关规划和制度建议。研究结果为同类型大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客流特征认知和提升客流的相关配套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某中型城市市域(郊)轨道交通建设经验,通过数据收集、理论计算、列举实例等方法,对中型城市市域(郊)轨道交通建设中关于客流预测、制式选择、设计速度、敷设方式、车辆编组、防灾救灾设计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中型城市的市域(郊)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各城市自身特点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借鉴大型城市的建设经验,希望能给市域(郊)轨道交通建设者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沙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合理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交通需求推算法和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控制法对长沙市近期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进行匡算,并采用轨道工程实施进度控制,确定了长沙市轨道交通近期合理建设规模;同时根据长沙市过江通道规划及跨江客流预测,对跨江轨道交通通道合理规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中城市近期轨道建设项目的选择标准,统计分析了我国目前已开通地铁与轻轨的22个城市中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至初期的负荷强度变化特征,对比总结了影响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及重要公交走廊选择决定了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的基础;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延长以及初期是否形成换乘影响客流初期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决定了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发展影响的深度。既可为其他城市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首条线路时提供参考和建议,也为合理预测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