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推动了整个后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有数据显示,到2016年中国汽车保有量预计将达1.3亿辆,未来汽配后市场还将继续保持16%的年复合增长率。当然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汽车后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汽车后市场已经非常成熟,2007年美国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在  相似文献   

2.
<正>以今年1~5月汽车市场为例,分析中美两国汽车市场的商品结构可以发现,在汽车销售总量中,中国的乘用车占了市场销量的74.67%,商用车为25.33%。而美国的商用车仅占市场份额2%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的汽车售后体系主要以专业化连锁企业为主,走的是专业店连锁经营模式,而4S店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逐渐退出市场,目前只占整个售后市场约20%的份额。众所周知,汽车售后市场的利润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能够占到七成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大蛋糕"。目前,发达国家的汽车后市场已经走向了成熟化、专业化的经营道路,并不断地向全球扩张,例如美国马立可、德国博世等大型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已在我国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汽车不仅正以2009年排行第4的地位,和同比105%的增长率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黑马,而且也成为了美国汽车市场上的一匹黑马。2009年其在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总体下滑的局面中,分别逆势增长9%和19.2%(欧美数据均含起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起,美国一些公司开始提供样品在中国加工生产汽车制动盘。经过大约6年的时间,据1995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汽车制动盘出口金额已占到出口美国汽车零部件的25%。近年来由于美国对该产品实施反倾销政策,很多中国制动盘厂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我公司自1994年开始开发欧洲制动盘市场,是较早进入该市场的公司之一。由于这两个市场存在不同特点,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现将汽车制动盘来样加工出口贸易中容易出现的几方面问题简单罗列出来,供新的市场开拓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园园 《汽车与配件》2014,(11):46-47
<正>在过去的岁月中,美国人都是从本土汽车制造商那里购买产品以满足他们的驾驶需求,而目一直都是从三大汽车制造商那里选购汽车: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汽车制造业的崛起,美国的三大制造商才开始真正面对市场的外来竞争者。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配件》2008,(10):44-46
对于中国汽车经销商而言,汽车销售品牌化建设也成为大势所趋。目前的中国汽车终端市场,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汽车经销商通过兼并重组的集团化发展道路。因此。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汽车经销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声音     
王笃洋:201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由中国汽车后市场总会、寰球汽车传媒联合主办,车人网承办的2013(第三届)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大会暨中国汽车售后服务优秀品牌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大会以"把握价值趋势发现价值服务"为主题,对2013年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新现象、新动态以及2014年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讨论。中国汽车后市场总会会长王笃洋在第三届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大会上表示,2013年我国私车保有量将超过一亿辆,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汽车后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9.
老车 《汽车知识》2009,(10):44-47
以现代为代表的韩国汽车进步神速,发展进程也是顺风顺水,已在曾经是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美国站稳了脚跟,并在目前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取得了巨大胜利,北京现代已成为中国销量第四大汽车公司。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当人们思考中美汽车文化的演变时,我所做的可称为知情的观察,而不是大胆地进行预测。观察道路上汽车的数量之多,都会过了保修期;二手车市场的出现和成长;汽车保险业的发展;法规变化以及中国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产品,我相信中国不可避免会出现高质量的独立(非4S店)汽车修理厂。美国私人轿车汽车维修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碰撞汽车修复产业不同于中国。一个区别是时间长度的演变,美国已经发展了100多年。虽然在过去30年的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在快速发展,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却起步缓慢。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自动变速器车型的销售超过了手动变速器车型的销售。中国将成为一个类似于北美和日本,以自动变速器为主导的市场。全球主流的整车企业和变速器制造企业都在积极扩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更加重视对于先进自动变速器研发与制造能力的培养。自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开始"井喷"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在短短的10年中完成了发达国家经历了1 00年才完成的数量积累,但是数量的变化并不必然带来质量的提升。与美国、日本、德国等汽车工业强国比较,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的差距是明显的,其中在先进自动变速器领域的差距更是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加州为代表的零排放汽车交易制度等作为推动零排放汽车发展的重要政策,在推动零排放车普及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实施情况和成功经验值得我国节能管理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借鉴。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法案,美国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政策和中国碳交易市场情况,为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在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美汽车大国,早已确立了后市场主导经销商盈利的经营格局,这样的格局不仅保证了4S店良性的经营和发展,也为汽车后市场产品和服务乃至整个行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在已经过去的2013年,中国汽车行业在宏观经济下行、通胀持续、汽车消费刺激因素退出以及部分城市限购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微增长的趋势愈加明显。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新车销量增速放缓,汽车销售利润日益微薄的大环境下,汽车经销商将目光由"前厅"转移至"后场"似乎已成为必然。事实上,在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美汽车大国,早已确立了后市场主导经销商盈利的经营格局,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Q:从去年的Friend-ME开始,日产就宣布在为中国的“80后”设计汽车。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那么这一群80后年轻消费者是否有可能像美国60年代出现的婴儿潮一样,对未来汽车工业和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安迪·帕尔默:虽然我并不属于“80后”,但这也会让我可以更加客观地来看待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15.
现代的技术积累过程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学习阶段到独立研发阶段的演进;从造型设计,车身设计等周边能力向动力系统、底盘设计等核心能力渐进的过程。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中国的汽车市场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增长,为本地的汽车制造厂商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现代汽车的核心技术发展之路韩国现代汽车作为全球汽车企业中的后期之秀,近十余年来成长迅速并成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市场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一个比井喷更幸福的后井喷年代。汽车销售总量突破1800万辆,超过全球销量排名二至四位的美国、巴西和日本的销量总和,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5%。如果将全球汽车市场换算成全球陆地面积,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则相当于非洲和欧洲的  相似文献   

17.
汽车工业要想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不断应用当代国际化社会中的信息资源和高新技术。8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美国的汽车工业曾不敌日本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以致其市场竞争力不断被削弱。在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在北美市场上推出了Neon(霓虹)小轿车,对日本汽车在北美市场上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从绝对量来看,美国汽车售后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同类市场。它在美国经济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经历了幼年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育时期(20世纪20~60年代)和巨变阶段(20世纪70~90年代)的发展和进化之后,美国汽车售后市场依然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剧烈的产业内部购并使得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在数目减少的同时实力越来越强,而汽车零部件及系统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又使得整个汽车售后市场的扩大受到直接限制。这种经营环境的变化,抵消了美国近年来因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车市持续兴旺拉动的售后市场的消费增长。 1999年,美国汽车售后市场包括轻型汽车(指轿车和轻卡,轻卡主要指皮卡、微型厢式车、MPV和SUV)售后市场、重型汽车售后市场、汽车油漆和车身装备市场、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正>王侠:中国汽车市场全球第一地位将长期保持日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在2014年第二届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必须抓住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中国汽车市场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种地位将会长期保持。这种市场总规模的研究,不仅是销量,还应该包括保有量。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汽车保有量可能在5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第二,增速放  相似文献   

20.
正一、汽车音响发展概况在20世纪中期,由于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上出现了电子音响,后随着欧美汽车市场的兴起,汽车生产厂家纷纷在汽车产品中配置汽车收音机,70、80年代配置卡式收音机与卡式磁带机,90年代发展为配置卡式收音机与CD/VCD的连体机。由于音响设备较为昂贵,所以国内外汽车生产厂家多配置中低档的放音设备。随着消费及汽车市场发展,很多车主亦开始醉心于汽车音响。美国是最先研究汽车音响装置的国家,因美国人较喜欢强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