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调查动车组噪声特性。方法噪声声级及个体剂量检测,噪声评价数计算分析。结果 (1)噪声频谱以31.5~1 000 Hz为主,频谱变化与线路有关。(2)噪声评价数<80 dB(A);列车长个体接触剂量LAeq,8 h为(71.983±3.2936)dB(A)、列车员LAeq,8 h(73.461±4.1342)dB(A)。结论动车组噪声强度可能不会导致列车员噪声聋,噪声频谱以中低频噪声为主,其变化与运行线路和车厢位置有关,应关注低频噪声的检测、评价和治理,并进一步研究其与气压瞬变现象对中耳气压伤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了解提速及电化改造后机车乘务人员的劳动卫生现状,噪声频谱分析是其中重点项目之一。方法测量与评价方法按GB/T3450-2006《铁道机车和动车组司机室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随机抽样进行。结果以各型机车司机室噪声LAeq对标合格率评价,存在HXD3、DF8B达标情况较好,而SS7E、DF4达标情况较差的倾向。总体来讲,各型机车组LAeq均值差异有显著意义(F=5.43,P≤0.05);但各型机车司机室噪声LAeq均值除DF4、SS7E型机车超标外,其余四型均符合GB/T3450-2006标准所要求的78 dB(A)的限值;机车噪声是一种频率分布比较宽的混合噪声,其峰值多出现在1 000 Hz周围,在1 000~4 000 Hz人耳声音最为敏感。结论机车司机室噪声均值,除DF4型及SS7E型机车外,其余车型合格率尚可。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新建的8个特大型高铁车站的高架候车厅为研究对象,采用旅客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候车厅声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并对其中2个典型候车厅采取现场测量的方法进行声场参数的客观评价,并深入分析主观评价结果和客观声场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客对声环境满意度、声环境舒适度与旅客所处环境的安静程度、公共广播系统的播音清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人群噪声是造成候车厅环境噪声的主要噪声源,而且随着公共广播系统播音声级的提高,人群噪声有提高的倾向;单纯增加公共广播系统播音声级与环境噪声级之差(S/N)对提高播音清晰度的效果不明显;提高候车厅内公共广播系统的播音清晰度,需要综合考虑公共广播的选型和布置方式、候车厅的建筑声学特性、S/N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针对铁路钢轨异常波磨问题,在某高铁线路两侧对未发生异常波磨和发生波磨路段进行了噪声测试.发生波磨与未发生波磨区段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1)对于300 km/h动车组,动车组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远轨侧前者比后者增加2~4 dB(A),近轨侧前者比后者增加5~7 dB(A);315 Hz及以下的低频噪声基本不发生变化,在630 Hz、1 250 Hz处出现增量峰值,峰值增量接近10 dB(A).(2)对于250 km/h动车组,动车组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变化不明显[1.0 dB(A)以内];315 Hz及以下的低频噪声基本不发生变化,在500 Hz、1 000 Hz处出现增量峰值,峰值增量2~3 dB(A).(3)根据理论计算,对于250 km/h动车组,一阶振动频率约在490 Hz左右;对于350 km/h动车组,一阶振动频率约在600 Hz左右,与现场噪声峰值出现频率的实测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5.
我们以北京地铁与天津地铁车站站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噪声与混响时间的测量及其限值的研究。每个站台先取五个测点进行测量比较,噪声分别测量车流高峰与低峰的1hL_(Aeq)值。结果表明五个测点之间无论噪声或是混响时间差别都不大,因此正式监测可用任一测点代表整个站台结果。其躁声限值为8hL_(Aeq)80dB。250Hz、500Hz、1000Hz 混响时间平均值为2.0秒。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为掌握线下式车站车致振动和噪声的形成机理、传递路径及分布特性差异,建立“列车-轨道-结构-土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列车过站时引发的站房车致振动,利用声学有限元方法计算二次结构噪声,利用统计能量分析计算站厅内环境噪声,并根据研究结果开展线下式桥建合一车站低振动噪声设计。研究结论:(1)相比桥建分离车站,桥建合一车站候车厅在30 Hz以上的振级增幅达30 dB,而在人体更敏感的30 Hz以下低频范围内振级差异仅3.5 dB;(2)桥建合一车站因其承轨层与周边结构硬连接,承轨层振动更小,二次结构噪声较桥建分离车站低5.5 dBA,环境噪声低1.4 dBA,总体上对乘客来说具有更好的声振舒适性;(3)采用重型减振轨道能够有效抑制站房振动,楼板的垂向振动加速度减小10倍以上,二次结构噪声降幅可达25 dBA以上;在站台层和站厅层内采取吸声、隔声措施可使候车厅内环境噪声降幅达15 dBA以上;(4)相关振动噪声控制方案可为综合交通枢纽的减振降噪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开展400 km/h高速铁路噪声影响研究是践行“交通强国”战略的有力举措。为研究400 km/h高速铁路噪声特性及辐射源强,获取现有直立式声屏障在速度400 km/h条件下降噪效果及适应性,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模拟计算400 km/h高速铁路噪声源强并进行组成分析,对高速铁路通用的直立式声屏障降噪效果、耐久性、安全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对目前直立式声屏障适应性提出实施建议。研究表明:高速列车以速度400 km/h运行时,距离铁路外轨中心线25 m、轨上3.5 m处,桥梁段总声级为97.8 dB (A),路基段总声级为96.7 dB (A),气动噪声大于轮轨噪声;提出现有直立式声屏障在速度400 km/h条件下插入损失为2.7~8.9 dB (A);在安全方面,提出立柱底部螺栓养护年限;针对目前铁路直立式声屏障通用图适用性进行分析,提出结构安全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指导400 km/h高速铁路噪声影响分析及直立式声屏障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广深港(广州—深圳—香港)高速铁路光明城高架段以及武广(武汉—广州)高速铁路金沙洲隧道段为工程背景,开展高速铁路振源及环境振动现场测试,研究其振源特点和环境振动衰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高速列车诱发高架曲线段振源振动强度明显高于直线段,桥面Z振级远高于隧道壁Z振级;高架段断面环境振动Z振级高于隧道段断面最大达33 dB;环境振动Z振级随距轨道中心线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但距离15 m以后,高架段和隧道段衰减规律略有不同;环境振动主频集中在20~80 Hz,随着距轨道中心线距离增加,环境振动高频成分衰减速度大于低频成分;对于隧道而言,其埋深越大,环境振动主频越低。研究成果对高速铁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噪声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我国高速铁路噪声实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噪声的特性。动车组高速运行时,在桥梁区段峰值均出现在低频段(f=31.5~63Hz);路基区段的噪声频谱呈宽频特性,在低频段(f=31.5—63Hz)和中高频段(f=500—8000Hz)声能量均较为集中。高速铁路列车辐射噪声随速度的关系式与国外辐射噪声随速度的关系基本一致,当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大于300km/h后,轮轨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和集电系统噪声成为主要声源。高速列车辐射噪声几何衰减基本遵守距离加倍,声级衰减3—4dB(A)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高架桥线路直线和曲线段的环境振动衰减规律及其频谱特性,以广深港高铁某高架区段为研究对象,测试300 km/h速度下直线段和曲线段的振动响应,通过引入铅锤向Z振级进行综合评价,分别对直线和曲线段的桥墩和桥梁跨中断面的振动特性及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曲线段的振动源强大于直线段的振动源强,桥墩处大6 dB,跨中处大3 dB;(2)当距中心距离较近时,对环境振动影响较大的主要频率为25~80 Hz的高频部分,当距离较远时,环境振动的优势频率在10 Hz左右;(3)在45 m处,直线桥墩断面、曲线跨中和桥墩断面的主频振级相比30 m处都有所增大,且主频都为低频。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环境振动控制限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标准GB10070—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对铁路干线两侧的限值规定是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当时既有普速铁路制订的,没有考虑高速铁路的特点,不适合评价高速铁路。根据国外的有关标准和我国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速铁路环境振动评价宜采用86 dB作为控制限值。  相似文献   

12.
直立式声屏障是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控制主要措施,仅在声影区有较好的降噪效果,全封闭声屏障、半封闭声屏障等进一步降低噪声的声屏障类型虽已在城市轨道交通广泛应用,但在铁路应用案例极少,为了保护"小鸟天堂"生态环境,我国深茂铁路于国内首次采用全封闭声屏障,为了分析其降噪效果,采用间接法进行现场测量,结果表明:动车组运行速度不高于132 km/h时,全封闭声屏障可大幅降低列车通过噪声,且不存在声亮区,距线路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处,全封闭声屏障降噪效果可达16~18 dB;呈现宽频降噪性能,对于400 Hz以上的噪声,降噪量高达10 dB以上;630 Hz以上降噪效果高达15 dB以上。试验明确了全封闭声屏障降噪特性,为我国高速铁路声屏障选型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使我国铁路设计技术更好地与国际设计方法接轨,针对高速铁路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依据Q/CR9130-2018《铁路轨道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结合有限元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运用极限状态法对道床板和底座进行配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极限状态法中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弯矩结果与容许应力法基本一致,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果较大;道床板和底座极限状态法的配筋数量略低于容许应力法。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环境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我国高速铁路环境振动实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环境振动特性。实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350km/h客运专线,高速动车组运行时铁路环境振动主频出现在40Hz左右;对于250km/h客运专线,高速动车组运行时铁路环境振动主频出现在25Hz左右;货物列车运行所产生的铁路环境振动,其主频大多出现在12.5Hz左右。地面环境振动传播规律为近场范围内距线路距离加倍,环境振动衰减2~3dB。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与日本新干线的桥梁及其周围地面的振动进行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以24~40 m典型跨度简支梁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确定不同跨度桥梁及不同列车荷载的简支梁容许动力系数.基于移动荷载列-桥梁动力仿真模型,探究列车移动荷载列形式、列车时速、简支梁跨度、竖向基频对梁体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合梁体振动加速度、容许动力系数和规范要求,确定时速400 km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  相似文献   

16.
铁路桥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校准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分别以现行容许应力法规范、试行极限状态法规范和欧洲规范为依据,对某铁路工程预制后张法简支T梁的正截面抗裂性和桥梁刚度进行验算,从而对3种规范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可靠度进行比较,得出3种情况下的安全储备大小顺序:欧洲规范现行容许应力法规范试行极限状态法规范,并对试行极限状态法规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综述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的轨道必然比普通线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为保证轨道结构的这些要求,轨道各部件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和组成为结构的整体性能都比普通轨道部件高得多。本文旨在提供长期以来国内外在高速铁路轨道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以期满足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研究结论:对各国在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钢轨、轨下基础、扣件、道床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做出分析和评述,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2×32+64+2×32)m双线槽形V构连续梁是广州南站桥建合一结构体系中的轨道梁,是承载上部站房候车厅层(高程21 m层)的结构柱的受力构件和铁路运行的轨道梁(高程12 m层)及站台板梁横向支承的结构。着重介绍该V构连续梁(高程12 m层)与站房候车厅层(高程21 m层)及站台板梁的相互关联及受力状态、V构连续梁的结构构造、静力分析、局部分析、抗震分析等。最后对结构设计进行总结、提炼,为同类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30m简支梁桥墩车桥耦合动力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理论,运用桥梁结构动力分析程序BDAP,针对城际轨道交通30m简支梁桥墩3种不同墩高方案,采用空间有限元建立全桥动力分析模型,对桥梁空间自振特性进行了计算,并对3种不同墩高方案在CRH2和德国ICE3动车组作用下的车桥空间耦合振动进行了分析,评价3种不同墩高方案的动力性能以及列车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研究结论表明:(1)3种墩高方案(H=8m、12m、15m)的全桥一阶横向自振频率分别是0.909Hz、1.051Hz和1.034Hz;(2)在CRH2和ICE3动车组以速度160km/h通过时,简支梁跨中竖向振动位移和竖向振动加速度较小,在限值以内;(3)在CRH2和德国ICE3动车组以速度160km/h运行时,车辆竖向和横向舒适性均能达到"优"。说明3种墩高方案具有足够的全桥横向刚度,满足列车时速160km行车的安全性和良好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