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全气囊的发展起源于人们对防止车辆碰撞事故、减少碰撞事故损失的需要。美国的有关统计表明,涉及车辆碰撞的事故占公路交通事故总量的90%左右,按卷入事故的车辆数量计算,14%属单车与非机动车辆、行人、牲蓄、路边障碍物等的碰撞事故,76%属于两车之间的碰撞事故,另10%属于多车相互碰撞事故;根据碰撞的部分分布来看,前方碰撞(包括正前方、前侧方、前偏向等碰撞)事故占碰撞总事故的48%以上,各测方的碰撞(包括正侧方、横侧方、正横向等方位的碰撞)占总碰撞事故的43%以上,后方碰撞(包括正后方、侧后方)的碰撞占6%左右,其余为翻车事故。  相似文献   

2.
李涛 《上海汽车》1999,(12):30-33
在轿车的被动安全设计中,大多采用单碰撞设计速度。一般观点认为,按照高的碰撞车速设计出的轿车在轿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能给乘员提供更多的保护。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模型,对按照高碰撞速度设计和按照低的碰撞速度设计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碰撞设计速度必须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曲线而定,最好采用双碰撞设计速度。在单碰撞设计车速情况下,一味地提高碰撞设计车速可能会导致乘员的综合受损伤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陈林 《时代汽车》2006,(8):60-61
前不久在天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实验室,吉利自由舰成功进行了40%车身正面偏置碰撞,每小时56公里的实车试验(此次碰撞比国家规定的安全碰撞严格的多,国家标准是与碰撞物进行100%正面接触,速度为48公里/小时),率先提前通过了国家7月1日生效的“双碰”标准(即今年初发布的《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又一次见证了其不凡的安全实力。此前,自由观还顺利通过了美国顶部碰撞试验,这是国内汽车首次在国际上完成顶部碰撞试验。  相似文献   

4.
汽车碰撞标准是检验或评价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重要依据,文章介绍了中、美、欧、日四方在汽车碰撞标准法规的差异,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重点讨论了我国在汽车正面碰撞标准、侧面碰撞标准和后面碰撞标准的制定情况。  相似文献   

5.
二维碰撞事故的力学分类及其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碰撞时的力学特点,由简单到复杂,半二维碰撞分为4类。同时引入冲力分布系数,将在碰撞转化为点碰撞,并应用事实实例进行了成功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汽车碰撞事故计算机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牛顿定律,利用恢复系数、力矩恢复系数和车辆间摩擦系数等参数建立了两维碰撞过程的碰撞方程组及碰撞后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对碰撞初速及碰撞参数进行优化,以达到事故再现的目的。本文还编制了计算机模拟软件,通过对实车碰撞实验的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以为裁定和研究交通事故提供科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事故再现典型碰撞模型的参数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于交通事故再现的碰撞模型大多采用动量定理,引进碰撞中心等参数。本文对典型的碰撞模型中的碰撞前速度方向参数和碰撞中心位置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给出其数学表达式和适用范围。对常用典型碰撞模型的具体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交通事故中两轮车骑车人头部碰撞工况,通过事故重建对汽车-两轮车碰撞模型进行验证,针对轿车和SUV车型分析了头部碰撞区域、速度和角度的差异,结合现有行人保护测评要求提出了测评建议。结果表明:骑车人头部碰撞速度与行人头部碰撞速度差别不大;对于发动机罩前缘高度不高于850 mm的车辆,头部碰撞区域建议将包络线(WAD)范围从2 100 mm扩大至2 300 mm,碰撞角度为45°;对于发动机罩前缘高度高于850 mm的车辆,无需扩大头部碰撞区域。  相似文献   

9.
在汽车碰撞安全技术中需要缓冲吸能结构,如轿车前部的发动机室,使碰撞能量耗散而实现保护乘员安全。但现有的平头客货车缺乏像轿车那样的发动机室缓冲吸能结构,巨大的碰撞力直接作用到在驾驶室上,导致驾驶室严重破坏、司乘人员的严重伤亡。本文提出了提升汽车,特别是平头客货车碰撞安全性能的新方法,即利用杠杆装置或液压加杠杆装置将碰撞能量传递到车轮轮胎上,通过挤压轮胎并利用轮胎的弹性来缓冲吸收碰撞能量,从而达到提升车辆碰撞安全性能,保护司乘人员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两种正面碰撞标准的试验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鹏 《天津汽车》2005,(2):21-25
介绍了两种正面碰撞标准的制订过程,并进行了技术要求的对比。从数百次的正面碰撞试验中,选出比较有典型意义的车型进行两种碰撞标准的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标准下乘员的伤害指标和车身变形情况,从而分析两种正面碰撞标准评价内容。100%RB碰撞试验考核的主要是乘员约束系统,而40%ODB碰撞试验考核的主要是车身结构。  相似文献   

11.
车辆实车碰撞试验的模拟再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述了根据碰撞现场检测数据即可对车对车碰撞事故计算碰撞车速及再现碰撞车辆举动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用此系统对11例实车碰撞试验进行计算与模拟再现,计算模拟结果与试验记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对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方法作了简要的分析,给出了轿车碰撞轿车、轿车碰撞货车、碰撞过程中能量、碰撞力的变化规律。应用交通事故分析专家系统计算分析一个实际交通事故案例,并与美国给出的计算公式所得结果相比较,两者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3.
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能,尤其是碰撞时和碰撞后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为确保燃料电池汽车在碰撞时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各国均制定了相应的碰撞安全要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UN GTR 13,以下简称《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法规》)在充分考虑各国碰撞标准的差异后,制定了全球统一的碰撞后安全要求。本文将从碰撞试验的必要性、UN GTR13中碰撞试验法规的发展及展望、法规制定原理以及法规试验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大约3000多人死于交通事故。而在我国。随着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多。交通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也在大幅上升。因此,汽车碰撞安全性已成为汽车设计和修理时的主要课题。汽车碰撞通常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还有滚翻和撞行人等情况。在交通事故中,发生不同形式碰撞的比例和人员死亡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正面、偏侧面碰撞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根据汽车与行人碰撞埋人体腿及膝关节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应用有限元方法和碰模拟技术,对用于研究人体腿及膝关节与汽车保险杠碰撞的腿部仿形器的碰撞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碰撞研究,与对应的腿部仿形器和保险杠的碰撞试验对比,有较好的吻合,从面显进一步研究行人与汽车碰撞时汽车保险杠和前部结构参数对人体腿及膝关节和其他部位损伤程度的影响,提供更有效更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赵航  蒋涛 《世界汽车》1995,(6):33-37
汽车实车碰撞试验,是综合评价汽车碰撞安全性的最基本、最有效的。京城 这方面,美国、欧洲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起步较早。60年初,就着手碰撞试验研究,经过30年的工作,建立了碰撞试验法规体系、日本是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之一,实车碰撞展开滞后美国,欧洲10上左右,在研究美国、欧洲标准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实车碰撞法规和试验方法,我国的汽车工业经过40年的,已具有一定规模。预计到2000年,国内的  相似文献   

17.
张韵 《轿车情报》2010,(11):94-97
衡量车辆的安全性能好不好,不能由厂家自己说了算,要经过试验验证。其中“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试验”就是主要项目之一,也是人们最关注的试验项目,因为车祸大部分都是碰撞,这个测试结果基本反映了汽车对乘员和行人的安全程度。在不久前公布的C—NCAP碰撞测试车型中,汉兰达经历了正面100%碰撞试验,40%偏置碰撞试验,以及车身侧面碰撞试验。汉兰达最终凭借出色安全性能轻松获得五星成绩。  相似文献   

18.
在汽车的正面碰撞过程中,保险杆、前纵梁等部件对汽车的碰撞特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保险杆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保险杆系统进行碰撞仿真,并从保险杆动力响应特性及吸能特性两方面分析保险杆的碰撞特性。结果表明,增加厚度的保险杆系统的碰撞特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车辆碰撞过程的试验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介了以模拟车对车碰撞事故为目的的实车碰撞试验,采用21起车对车实车碰撞试验数据对碰撞条件、碰撞形态、碰撞能量消耗分配等碰撞特征参量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NCAP)侧面碰撞条件下远端老年乘员的运动学响应和损伤机理,首先利用老年人体模型CHARM-70建立台车模型,然后建立整车AE-MDB侧面碰撞和侧面斜柱碰撞有限元模型,进行整车碰撞仿真并提取非碰撞侧B柱底部加速度脉冲,最后,基于THUMS_AM50_V4.0人体模型和老年人体模型CHARM-70建立单乘员和双乘员台车仿真模型,进行AE-MDB侧面碰撞和侧面斜柱碰撞仿真。结果表明:在侧面碰撞中,安全带无法有效限制远端乘员因惯性而导致的侧向偏移;在单乘员台车仿真中,远端老年乘员头部和颈部损伤值远小于阈值,但胸部出现大面积严重肋骨骨折;在双乘员台车仿真中,远端老年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出现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