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跨径为(62+100+62)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两种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反应谱法分析了该桥在设置粘弹性阻尼器前后两种情况下的地震响应,讨论了大跨桥梁在安装粘弹性阻尼器前后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在大跨连续梁桥中设置粘弹性阻尼器能有效控制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减小桥梁墩底内力、墩顶与梁体相对位移,其减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大跨空间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国家经济财产安全.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对大跨空间桁架结构进行减震控制,计算阻尼器相应的力学参数,并对加与未加粘弹性阻尼器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表明:无论在Taft地震波还是在E1 Centro地震波下,在大跨空间桁架结构中加入粘弹...  相似文献   

3.
用粘弹性阻尼器抑制铁路钢桥车—桥共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用是性阻尼器抑制铁路钢桥在列车通过时轿-桥共振的方法,编制了用应变能法计算加入粘弹性阻尼器附莫大记阻尼比及列车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程序。利用仿真计算可模拟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前后列车通过时钢梁的振动情况,仿真计算初步表明用粘弹性阻尼器抑制于列车提速使中小跨度钢梁振动过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纤维沥青混凝土的粘弹性能,制作5种20个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圆柱试件,在MTS810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单轴静压蠕变试验,试验温度为45℃。根据粘弹性力学理论,采用"四单元五参数"模型(修正的Bugers模型)模拟纤维沥青混凝土的粘弹性能,其参数值由试验数据的数值拟合获得,提出了计入纤维掺量的"四单元五参数"粘弹性本构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了试验的加载过程,分析了纤维掺量对沥青混凝土粘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纤维掺量下沥青混凝土的蠕变变形增量不同,但变化规律与普通沥青混凝土是一致的;粘弹性模型计算的纤维最佳平均用量为0.18%,试验结果为0.20%,两者基本接近,因此,本研究提出的粘弹性模型可作为理论研究和材料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型减震节点型阻尼器,提高了节点及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采用多尺度建模方法结合已有试验结果验证了其准确性,进而研究新型减震节点型阻尼器的抗震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设置新型减震节点型阻尼器后节点承载能力显著提高,耗能曲板环向开孔厚度为10和20 mm时梁柱节点的承载力较未设阻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铅挤压阻尼器减振系统对大跨空间网架结构的减振控制效果,对铅挤压阻尼器的滞回耗能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结果说明铅挤压阻尼器性能稳定,是一种优秀的耗能减振装置.使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大跨空间网架结构的计算模型,分别对铅挤压阻尼器在网架结构中不同布置位置下的各种工况进行了减震效果对比分析,得到了铅挤压阻尼器在大跨空间网架中布置的合理位置.同时在铅挤压阻尼器合理布置位置的条件下,研究了铅挤压阻尼器减振系统对大跨空间网架倒塌极限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铅挤压阻尼器减振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大跨空间网架结构的地震响应;而且在合理布置阻尼器的情况下,减振系统更能够提升大跨空间网架结构的倒塌临界荷载.  相似文献   

7.
考虑了两种常用类型边界约束条件对三约束层对称剪切型粘弹阻尼器动力参数-复合刚度和耗能因子的影响,推导出了对应于不同边界条件下粘弹阻尼器复合刚度和耗能因子的计算公式,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粘弹性阻尼器隔震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设置粘弹性阻尼且基础隔震结构的混合振动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开尔文模型模拟粘弹性阻尼器所产生的非线性力,推导出混合控制的运动微分方程,结合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LQR),用MATLAB编制相应的动态仿真程序进行动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设置粘弹性阻尼器隔震结构采用混合控制是有效的,结构的隔震层相对位移和顶层位移反应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文中基于粘弹性力学理论,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法,分析了温度和车辆加载时间对标准轴载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表弯沉和加载中心点竖向蠕变应变的影响。得出了随着沥青混凝土材料温度的降低,相同加载时间对应的路表弯沉逐渐减小;随着温度的降低,沥青混凝土路面松驰性能变弱。  相似文献   

10.
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粘弹性材料,其性质随温度变化显著,沥青路面产生的各类病害同样与温度密切相关,研究路面内部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矩估计法分析路面温度与气温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路面温度与气温之间的线性关系,为路面温度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由耗能组件和弹性自复位组件两大部分构成。耗能组件如耗能钢筋、阻尼器等提供足够的耗能能力;弹性自复位组件如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等可以有效减小震后残余变形。结合自复位桥研究的有关文献,综合分析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现状,提出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嵌缝料的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两弹簧一粘壶模型模拟了硅酮、聚氨酯、橡胶沥青、PVC改性沥青和聚氯乙烯胶泥嵌缝料的粘弹性性能,给出了其粘弹性参数的回归公式,提出了嵌缝料结构温度下降产生的拉伸应力和车辆驶过接缝引起的剪切应力计算方法,建立了控制嵌缝料与混凝土槽壁剥落脱离的结构极限状态方程,对所选用嵌缝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嵌缝料与混凝土槽壁的剥落脱离破坏主要由车辆驶过接缝产生的剪切应力引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嵌缝料低温与高速剪切状态下嵌缝料的劲度,而温度下降产生的拉伸应力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3.
粘滞阻尼器和Lock-up装置在连续梁桥抗震中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逐渐在一些桥梁结构中使用了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减隔震装置,如隔震支座、阻尼器(地震响应校正装置)等。对应用较广的粘滞阻尼器和Lock-up装置的工作机理进行了介绍,对其在连续梁桥抗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际桥例探讨了两种装置对连续梁桥抗震性能改进的有效性,并对其实用的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结果可供桥梁工程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楼顶部设桅杆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以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为分析在风荷载激励下桅杆对主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高耗能粘弹性阻尼器对桅杆和主体结构的振动控制效果,根据Davenport风速谱理论,采用AR线性滤波法模拟出空间、时间相关的脉动风速时程,并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进行风荷载激励下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高耗能粘弹性阻尼器的加入使主体结构的桅杆放置层桅杆周围部分杆件的内力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小,桅杆的动力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具有粘性、弹性、塑性的粘弹性材料。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以粘弹性材料的力学特征为基础,对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要求进行分析。随后进行了室内试验,并对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LSAM-25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对比了LSAM-25、Superpave25、ATB-25三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为大粒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沥青路面温度应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室内试验得到的沥青混合料热粘弹性性本构模型,根据三维空间热粘弹性理论推导了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的计算公式,对沥青路面低温状态下温度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对再生混合料(RAP)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若温度过低,容易导致新旧材料无法完全融合,致使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下降;若温度过高,则容易发生沥青的再次老化,同时消耗更多的能源。文章通过室内车辙板试验和RAP分散性试验初步确定RAP加热温度区间(100~140℃),并通过分析AC-20S再生混合料的整体路用性能(低温性能与疲劳性能)与厂拌热再生混合料加热温度的关系,提出RAP的合理加热区间为120~130℃。  相似文献   

18.
以粘弹性理论为基础,采用Burgers模型表征沥青的本构关系,推导沥青材料在BBR小梁弯曲试验的蠕变规律,并利用DPS统计软件进行非线型回归,求解沥青粘弹性参数,并分析BBR试验SHRP评价方法的本质.通过Shell70#沥青BBR小梁试验流变特性的实例分析及将粘弹性参数用于预测相同温度下直接拉伸试验的应力变化特性,认为利用Burgers粘弹性本构模型表征沥青材料特性的物理意义明确,可用于评价材料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粘阻尼弹簧阻尼器特性的试验研究.对阻尼器不同孔径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活塞孔径的增大,阻尼器的损耗因子和阻尼比减小,共振频率增加.阻尼器安装框架的固有频率尽可能高,以减少其对系统的影响.粘阻尼弹簧阻尼器性能的试验结果为提高减振性能提供了依据和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线性粘滞阻尼耗能框架的地震反应,采用SAP2000分析了一座10层框架结构安装线性粘滞阻尼器之后,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考虑了五种不同的阻尼器布置方案,其中三种方案为对称布置,但阻尼器布置位置不同;两种方案为非对称布置,且其中一种方案只在结构一侧布置阻尼器,由此探讨了阻尼器布置方式对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可得对称布置方案结构各楼层减震效果良好,并且三种布置方案地震反应和减震效果基本相同;非对称布置方案相对前三种布置方案减震效果较差,这是由于阻尼器布置不对称,使结构产生了扭转,增大结构地震反应。因而阻尼器应在结构中灵活对称布置,不宜采用非对称形式布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