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事故现场的存在改变了交通流状态,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如果事故现场处置不合理,易诱发二次交通事故.根据车辆行驶特征以及驾驶员行为特性,将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进行区域划分;参考驾驶员的动视力和视野范围,建立基于信息感知的高速公路事故路段限速逻辑模型.在仿真环境下,选取通行能力、最大排队长度、平均速度和速度样本标准偏差等评价参数,比对限速方案和不限速方案,结果表明:在各特征交通流量下,通行能力变化不大,限速方案下平均速度降低,最大排队长度和速度标准差也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交通事故现场的安全性,预防二次交通事故,综合考虑事故现场路段的交通和管理要素特征,建立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人为因素、车辆因素、道路与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决策层共15个指标.将熵值法和属性识别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熵权的事故现场安全属性识别模型,应用熵权理论,计算评估指标的权重和属性测度.为了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把采集到的四组典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基本特征数据输入模型,对事故现场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进行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的安全性评价,也可以进行各方案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发生交通事故后,如何快速、准确地记录事故现场,目前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将摄影测量理论应用于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运用VB和Matlab编程软件开发了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测量管理系统,并模拟了事故现场,将实际的测量值与使用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测量管理系统所计算的理论值相比较,误差较小,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数的增加,因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也越来越多.结合死亡率与伤员救护时间的关系,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过程划分为发现事故、救援部门赶往事故现场、现场施救、运送伤员到达医院四个阶段,从而找出影响每个阶段救护时间的关键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提出降低事故发生后(在紧急救援过程中)死亡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确保隧道交通安全前提下的最佳通行效率作为限速的依据,分析了驾驶人通过隧道的驾驶行为过程,标定了关键的驾驶行为参数。基于Vissim仿真软件,建立了某高速公路隧道及出入口的交通仿真模型,观察不同车流量和车速下,车辆的运行状态。在满足高峰流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优车流量下的车速,并根据高速公路圆曲线半径与超高的设计对应要求,通过交通仿真验证了高速公路隧道限速值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段合理的限速值是确保复杂环境下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以驾驶员能接触到的各种不同信息出现的几率和出现量的大小为依据,将施工区道路几何信息、动态交通流信息、现场交通管制措施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信息进行有机结合量化分析,为高速公路改扩建段的合理限速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使车辆平稳快速地通过借用对向车道通行的高速公路施工控制区,对施工控制区梯级限速方案进行了研究。【方法】首先,采集并分析不同施工控制区断面交通流速和车头时距变化;其次,根据车辆轨迹特征计算末级限速值,基于车辆减速运动特征和驾驶人注视特点制定施工控制区梯级限速方案;最后,构建驾驶模拟实验场景,通过安全与效率协调优化的评价指标对所建立的限速方案进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中分带开口区平均车速和车头时距最小。当中分带开口长度为70 m的两车道时,形成以40 km/h为最终限速值、以20 km/h为降速幅值、以过渡区起点上游50 m为最终限速标志位置的变间距高速公路施工控制区限速系统。【结论】驾驶模拟实验表明,同《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中的两级限速方案相比,所建立的梯级限速方案可使施工控制区综合效率指数提高9.15%,综合安全指数提高27.62%。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高速公路出口区域限速方案的效果,研究提出了逐级限速方案(一级限速、二级限速、三级限速),并开展不同交通流情况下的驾驶模拟实验。引入情境意识理论(Situation Awareness, SA)和ACT-R认知理论从驾驶人角度对逐级限速方案进行研究,建立了道路交通驾驶人SA的定量计算模型,通过与情境意识全面评估技术(SAGAT)结果的对比,评估出SA定量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在自由流状态下,车辆在分流鼻端的速度分别超过限速13.4 km/h(一级限速)、7.4 km/h(二级限速)、4.0 km/h(三级限速),在不稳定流状态下则超过9.7 km/h(一级限速)、6.2 km/h(二级限速)、1.7 km/h(三级限速);(2)交通量一定时,随着限速次数增加,驾驶人的SA水平提高,事故的可能性下降,其中三级限速方案是考虑驾驶人SA的最佳方案;(3)瞳孔面积和平均扫视频率可作为衡量SA的眼动行为指标,分流鼻端速度可作为衡量SA的操纵绩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在交通事故现场勘察和处理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设备,给交通事故现场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国外对于事故现场采用摄影方法处理的研究主要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的摄影测量技术已经在事故现场得到了应用,并逐步得到推广。采用地面摄影测量技术有助于缩短事故现场勘察的时间,提高事故现场勘察的质量,并可迅速恢复交通。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过街行人的夜间出行安全,开展了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 志前置距离研究.通过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试验,分析了驾驶人夜间对过街行人视认距离 随照度及行驶车速的变化规律,构建了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与行驶车速、平均光照强度 的关系模型.基于安全行驶判别条件,给出了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 的确定方法及对应不同路面类型、车速限制值和路灯平均照度的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宜根据车速限制值与路灯平均照度确定,车 速限制值越低、路灯平均照度值越高,前置距离应越大;应用所提出的方法设置夜间限速 标志,可以保证过街行人的夜间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外场设备主要包括车辆检测器、可变信息标志、可变限速标志、能见度检测仪和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外场设备的布设需要根据现场的具体需求进行选址,如车辆检测器一般布设在收费站互通区附近2公里以内的范围;可变信息标志根据信息发布的主要目的进行选址,如在收费站互通区、特大桥和隧道附近均有布设;能见度检测仪和自动气象站的布设要根据高速公路现场气候和高速公路的线性布局进行选址.  相似文献   

12.
以事故率最小为目标,以费用与速度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可变限速控制优化模型,确定可变信息板数目与相应的可变限速值。采用交通波理论模型计算可变信息板设置间距,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利用不同交通流量下的单向双车道6个收费窗口的高速公路,进一步模拟可变限速控制与静态限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排队广场前应设4块可变信息板,设置间距分别为1293、2695、4056m,仿真结果与交通波理论模型计算值的相对误差最小为3.9%,最大为9.5%;可变限速控制中,通过车辆数较静态限速控制增长51.82%,行程时间与排队长度分别平均缩短15.81%、18.98%,验证了本文设计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分析路段通行能力差异性,从小客车驾驶员角度分析、计算能看到前车和前车尾灯时的最小纵坡视距,提出了以控制车流扰动过大和保证减速舒适性为目的的纵坡限速方法,并以此建立了基于驾驶行为和纵坡路段服务水平的纵坡限速分析模型.实例计算表明,通过该模型获得了邵怀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80 km/h路段的最佳限速值为100 km/h,从而对山区高速公路的路段最佳限速值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合理限速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速与其离散性和事故数、事故严重度以及交通拥挤性密切相关。合理的速度限制可以降低交通事故数和事故严重度,提高道路的运输效率。基于对高速公路运营阶段交通流量的构成及增长分析,提出新建高速公路和非新建高速公路应采取的不同限速策略,并分别给出合理的车速限制建议值,有利于制定合理的高速公路限速对策。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道路安全法关于高速公路限速管理的规定,结合一级公路改建升级为高速公路后的道路特点、段落构成、线形指标、运行速度以及交通事故特征等,综合确定限速标准和速度管理方案,为今后一级升高速确定更加安全、合理的运营车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超速行驶是造成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为了强化限速标志的誉示作用需要对限速标志以一定的间隔重复设里.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标志标线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以交通工效学的分析手段,AkA速驾驶行为特征和道路线形特征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统计驾驶员速度选择意愿、加速冲动时间和M走标志遗忘时间,得出在通过限速标志1-5 min后驾驶员有超速冲动,高低FO:逮情况下驾驶员的加速冲动时间则不同.同时,对FOU逮标志视读过租进行分析,推导出限速标志前里距离计算公式.据此提出了高速奋路不同FIL速值下限速标志重复设里间隔建议值和建议设置位置,并对目前高速公路限速标志设里形式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比中德两国关于道路限速及车道管理的交通法规、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实践的异同,分析了我国道路限速及车道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德国经验,以我国双向4车道和8车道高速公路限速及车道管理的交通标志设置为例,给出了标志设置方案建议,即:货车(或大型车)靠右侧车道行驶,针对客车、货车(或小客车、大型客车、货车)采用不同限速值标志分开设置,根据情况或需要限制货车超车。最后提出了我国交通法规关于道路限速及车道管理方面的修订建议,以及技术研究与规范制定、交通管理实践、驾驶人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外场设备主要包括车辆检测器、可变信息标志、可变限速标志、能见度检测仪和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外场设备的布设需要根据现场的具体需求进行选址,如车辆检测器一般布设在收费站互通区附近2公里以内的范围;可变信息标志根据信息发布的主要目的进行选址,如在收费站互通区、特大桥和隧道附近均有布设;能见度检测仪和自动气象站的布设要根据高速公路现场气候和高速公路的线性布局进行选址。  相似文献   

19.
限速仅仅是农村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交通事故率高的地方的首要工作应当是针对主要事故类型寻找成本一收益型改进措施,以降低这些地方的交通事故率。如果采取措施后,事故率仍居高不下,则应该也考虑设置较低的限速。然而,如果没有实质性措施、驾驶人告知和宣传或其它措施的支持,较低的限速本身并不一定能够改变驾驶行为,将导致大量驾驶人持续以不合理的速度行驶,从而可能产生大量的交通执法成本。因此,应当尽量合理平衡车速、限速、道路设计和其它措施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可以通过引进一个或多个车速管理措施同时设置新的限速来实现,或者将它们作为整条路线安全策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疲劳驾驶与交通事故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疲劳驾驶事故中驾驶人特征、事故时段分布及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主要成因,研究了疲劳驾驶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和驾驶人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疲劳驾驶预防对策。分析结果表明:30岁以下男驾驶人、3年以下驾龄和10年左右驾龄的驾驶人是疲劳驾驶事故的高发群体;2:00~6:00与15:00~16:00是疲劳驾驶事故的高发时段;高速公路上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比例远高于普通公路;疲劳驾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长时间驾驶、睡眠不足或质量差、生理节律、驾驶人因素等。通过保证驾驶人有充足的睡眠与短暂休息,合理安排行车时间及使用疲劳预警装置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疲劳的产生,减少疲劳驾驶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