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芳  张嘉禾 《运输车辆》2013,(22):26-28
我国汽车行业,尤其是商用车行业存在的生产一致性问题已久。只有通过政府、企业、检测机构的共同努力,从企业准入审查、产品试验、采购生产管理、销售控制和注册登记环节等环节严抓共管,才能真正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汽车产业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汽车行业数据统计与发布一直是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决策依据.汽车行业数据统计是一门科学,有严格的标准,更需要有专业人员和技术工具,数据发布是否完整、明晰、准确、权威,对汽车行业从业企业与人员了解行业现状、分析发展趋势、进行经营决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综合消息,为贯彻落实《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汽车工业结构调整,2009年12月14日,工信部在京组织汽车行业主要企业召开《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座谈会,20多家汽车、低速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企业及有关行业机构负责人与会。  相似文献   

4.
9月3~5日,享有“汽车行业达沃斯”美誉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汽车业界600余住政府官员、行业领导、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从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指导性的角度剖析汽车行业热点话题,探寻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共商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5.
镭射  谷岩 《上海汽车》2006,(12):1-1
我国汽车产业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产品的投放速度明显加快,但其中80%是从国外汽车公司直接引起的;价格策略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在逐步下降;行业洗牌过程刚刚开始,未来5年内是汽车企业的决胜期。在此形势下,技术创新的内生机制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将成为企业的必然策略和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汽车产业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时代汽车》2014,(11):2-2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主任肖亚平前不久在"第十三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年会暨2015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分析预测会"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的技术变革与产业变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倒逼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对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做出调整和改变。零部件的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关系我国汽车行业能否长期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根据益普索咨询日前公布的预测,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预计在未来五年里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汽车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包括汽车产品生产企业人员,以及科研、管理、销售、使用、维修、汽车产品生产用原材料、燃料、能源、汽车保险业、汽车管理部门等相关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就业人员。据有关资料推算,1999年末,汽车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就业职工总数约2672.3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7%(全国城镇就业人数,1999年末按21014万人计算)。在我国城镇就业人数中,平均每8人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汽车行业的发展水平高于GDP的增速,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从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汽车产品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制造技术和装备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因为:汽车制造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装备能力;国家汽车行业和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装备的先进性和制造成本。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的装备业都十分发达,先进的汽车装备,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这些国家汽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国家及业界的高度重视,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同样,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及国产化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国务院通过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从政策上加大了支持和引导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汽车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进入汽车行业的民营企业多集中在包括货车、客车和越野车在内商用车领域 ,进入轿车行业还只有几家。加入 WTO后 ,为了适应现代轿车业的发展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将会作更大的改进 ,必定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看好轿车业的发展前景 ,将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轿车行业。民营资本是一种强势资本 ,如果突破现有的瓶颈 ,它将会给轿车业带来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工业》2003,(1):23-23
汽车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包括汽车产品生产企业人员,以及科研、管理、销售、使用、维修、汽车产品生产用原材料、燃料、能源、汽车保险业、汽车管理部门等相关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人员。据有关资料推算,2002年末,汽车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约3345.4万人,占全国从业人数的4.5%(全国从业人数,2002年末按73740万人计算)。在全国从业人数中,平均每22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工业》2001,(1):24-24
汽车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包括汽车产品生产企业人员,以及科研、管理、销售、使用、维修、汽车产品生产用原材料、燃料、能源、汽车保险业、汽车管理部门等相关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人员。据有关资料推算,2000年末,汽车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职工总数约2873.9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数的13.5%,(全国城镇从业人数,2000年末按2l274万人计算)。  相似文献   

12.
李炜 《汽车情报》2006,(29):11-11,15
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虽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从发展的势头来看,在全球汽车行业中仍占一席之地。我国汽车产业从改革开放、加入WTO和进入新世纪以来成果显著,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同时汽车用品市场的放开,汽车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使国内从事汽车产业的企业及公司面临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局面。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了摆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前的一道沟坎。  相似文献   

13.
<正>引言:我国科技不断取得进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汽车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数量逐年递增,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作为汽车产业后市场中的汽车维修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和挑战。本文立足于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依托国家新政和市场环境,探索了行业未来发展形势,并针对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协会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占强 《世界汽车》2006,(10):62-63
2006年9月15~17日,备受行业关注的第二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一大盛事,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及业内专家,共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大计。“2006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是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主办。本届论坛贯彻“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永恒主题,并以“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及国际化战略”作为本年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大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拉动了对汽车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统计数据,采用生产力进步指数法对我国汽车产业人数和工程技术人员数进行预测,并就汽车行业人才的培养、开发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面临低迷的艰难时刻。产能过剩问题继续困扰国际汽车业。能源、原材料、汇率和利息等因素的变动,开始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全球汽车工业的生产成本,汽车行业在全球并购之后经历企业重组阵痛。出路在哪里?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汽车产业从粗放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汽车行业壁垒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程度日益激烈,这决定了中小型汽车企业难以生存.我国政府为了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也屡次出台政策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希望改变产业集中度偏低的格局.从企业资本性质角度出发,我国汽车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各自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宋瑞 《摩托车技术》2012,(9):17-I0001
7月2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任汽车行业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陔《通知》的发布和实施,旨任贯彻落实《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高汽车企业核心帝争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相似文献   

19.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微车产品已经成为整个汽车产业中最具有实力和国外产品竞争,并能开创出口局面的产品。在中国进入WTO的前夕,探讨微车行业的成功经验及教训,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汽车行业的国际化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标志。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步伐,相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而言,显然是滞后了。但是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组织,开始关注、支持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国际化应该说是初见成效,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