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磁控溅射工艺是全球汽车膜生产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更被美国列入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而纵观全球,目前也只有美国3家汽车膜生产商能够掌握该技术,而贝卡尔特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贝卡尔特汽车膜的旗舰产品,此次进入中国市场的量子膜钻石70(LX-70),就是该技术在汽车膜领域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2.
李新  张煜 《汽车运用》2005,(3):36-36
目前市面上的汽车玻璃用膜品牌甚多,价格也相差很远,很多车主往往左顾右盼无所是从,其实好的车膜也是高技术含量产品,选择车膜也颇有学问。贴膜对技术及软硬条件都要求很高,比如无尘的环境、专用设备、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熟练的技术等等。但由于加入该列门槛费用极低,  相似文献   

3.
随着天气的逐渐转热,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热衷于对自己的爱车进行贴膜。从目前市场现有的一些膜的性能来看,车膜主要功能是防晒、隔热、隔紫外线、美观私密、防爆等。但是.面对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次.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那么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膜的结构和性能入手,来了解一下现在受到广大车主欢迎的“高科技汽车窗帘”——汽车隔热膜。  相似文献   

4.
Peometheus 《汽车杂志》2013,(12):292-292
在炎炎夏日里,能有效阻挡烈日照射产生的高温,防止紫外线伤害皮肤及车辆内饰的汽车膜,成了关爱自己和爱车的必备品。但市面上汽车膜有千百种,由于生产材质、技术、工艺的不同,质量也天差地远。例如有的产品涂层不匀,导致隔热效果不理想、镜面效应影响驾驶视线,甚至脱胶起泡。买个汽车膜有这么多要烦恼的事,如何选择品质靠得住的产品呢?  相似文献   

5.
如何避免汽车渠道内乱——谈汽车渠道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汽摩配》2005,(8):70-72
近年来新车型频繁推出,几乎每个细分市场都挤满了众多车型,随着汽车厂家产品的系列化,几乎每个价格区间都具有众多的竞争对手。汽车产品的增多,消费者选择增多的同时购车时的犹豫更多了。特别是汽车大众产品时代的来临,产品同质化的趋势明显,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渐失锋芒,国内众多厂家也加紧了对营销网络的争夺。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到2.1亿人,且90%二次购车的消费者都不再选择首次购车时所选择的品牌。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遭遇严重危机。对汽车厂商来说,新的消费群体固然重要,但如何黏住已有消费者,让其再次选择自己的品牌已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通过不断满足已有客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来提升其对品牌的黏性和忠诚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口碑;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效沟通。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从而对汽车产品进行调整,以更加适应中国市场,达到更好的销售业绩。  相似文献   

7.
特殊使命     
雅坤 《世界汽车》2009,(12):38-41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日系汽车产品市场效益最好,这些车大多采用了油电混合动力技术.在降低车辆燃油消耗的同时降低了排放。欧洲车企对车辆的环保性能要求也非常高.把节能减排的重任放在了柴油车身上,特别是奥迪品牌,几乎为每一款车型都提供柴油发动机供消费者选择。  相似文献   

8.
都市穿越     
毕竟汽车厂商不能学习苹果iPhone的单一产品战术,汽车和数码产品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提供更多的产品给消费者去选择”与“强迫消费者选择单一产品”之间相信消费者更喜欢前者,至少对汽车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吕军涛 《运输车辆》2010,(6):107-108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已经逐渐走向市场,但是,目前消费者对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认知度不高,特别是发动机、变速器、转向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产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是否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讨论如何提高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客户认知度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世界汽车》2006,(11):8-2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的安全性比以往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也成为企业研究开发的重点。虽然各国对新上市的汽车都有强制性的碰撞安全标准和检验,但是这些标准仅是国家对汽车产品碰撞安全性能的最低要求,却不能完全反映汽车的安全技术水平和给消费者提供汽车产品安全性能的准确和详细的信息,也会使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时因顾及成本等市场因素,只针对法规而忽略了对更高安全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佳明 《驾驶园》2009,(4):50-52
汽车作为高科技的产品,各大厂商在科技技术上的研发向来不遗余力,从符合环保主题的Hybrid混合动力到提升行车安全的PRE—SAFE系统,都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用车感受。本文将悉数目前市场上量产车型中顶尖的十大科技,看其如何引领汽车发展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生产汽车养护品的企业众多,但大部分都是生产低档产品的中小型企业,高档产品的生产厂家不多,产品档次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汽车养护品进入门槛不高,消费者也不成熟,中间商贪图暴力,致使不少厂商为了保证价格上的优势拼命降低生产成本,经常甚至会偷工减料,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一些地下工厂也纷纷投入到汽车养护品的生产大军中,让汽车养护品市场鱼龙混杂。为保障汽车养护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笔者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  相似文献   

13.
对汽车召回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都已实行了汽车召回制度,汽车召回制度实质上是对已经造成社会危害的汽车产品的生产企业的惩戒和对尚未造成危害但已经发现问题的汽车产品的挽救,它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规范了汽车市场,在我国实行汽车召回制度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社会基础,需要制定一套权威而稳定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不能否认,目前汽车后市场的规范性远远不如汽车市场,尤其是一张薄薄的“隔热膜”,不少非法厂家仗着消费者看不懂门道,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编造虚假宣传资料,误导或欺骗消费者。3M汽车隔热膜,作为世界知名品牌,率先推出3M汽车隔热膜在线电子质保系统,以保证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买到3M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相似文献   

15.
信息     
售后服务国标有望明年出台欲解汽车“三包”执行难题
  在《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实施1周年之时,规范汽车售后服务的另一项相关政策--《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在9月底发布,这一政策有望在2015年正式出台。新政策进一步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为了贯彻包括“汽车三包”在内的相关规定,汽车生产及其授权销售、维修企业(包括进口汽车经营企业)应告知消费者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汽车产品,不得限制、干预消费者自主选择维修企业和维修服务,不得以汽车在“三包”期限内选择非授权维修服务为理由拒绝提供维修服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安全性日益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重要标准。而为了迎合和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性能方面的要求,厂商们也是不遗余力地强化着产品的安全性能,SABS、ABS等各种各样的安全装置概念层出不穷。一些SUV厂商在宣传产品的安全性能时,往往将SABS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设备推荐给消费者,并用各种美妙的语言予以修饰,让消费者建立起SABS技术先进、安全效果好的认识,以便于产品更好地销售。久而久之,当配备了ABS的产品推出之时,一些消费者便想当然地认为ABS比SABS要差,  相似文献   

17.
《汽车杂志》2005,(3):178-178
时下,汽车膜市场风头最盛的是什么膜产品呢?染色黑膜!?当然不是。它只有遮光基本无隔热作用,即使价格不到百元,但还是难以入选;胶染色金属化膜!?也不是它,这类膜以次充好,膜质柔软无韧性,视觉又不清晰,反光较高亦属劣质膜,当然也不会受欢迎;那一定是美国原色金属化膜了!?仍然不是它,这类膜用的是美国前几年的技术,目前已因褪色与视觉清晰有限,将要被磁控溅射工艺所取代,这就是汽车膜市场现在最流行的美国磁控溅射全金属膜!质保年限长达10年,隔热稳定,视觉清晰,内反光低,已被市场广为接受。  相似文献   

18.
<正>近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2022年底大语言模型实现技术突破,并开始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拓展应用,同时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政策公开征求意见,这些事件给原本降温的智能网联汽车以及自动驾驶产业带来了新的热度,产业领域纷纷传来利好分析,甚至很多分析认为自动驾驶的“奇点”已经临近,就等下一个突破性技术的到来。这种预测和目前经济大环境、汽车产业产销压力以及监管问题不无关系,我们应该客观分析目前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消费者反馈等问题,建立合理的产业推进及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轻型载货汽车产品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轻型载货汽车行业民族化自主化程度最高,其它车型是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从几十年前南汽、北汽、江铃等引进日本五十铃轻型载货汽车技术到今天上汽跃进依维柯、北汽福田欧马柯等吸纳、改进、整合欧系轻型载货汽车的精华部门,国外先进的轻型载货汽车技术得到了最合理的消化吸收,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断做出技术的自主化演进。  相似文献   

20.
陈志强  May 《汽车杂志》2007,(11):I0050-I0051
随着汽车隔热膜价格的平民化,越来越多车主都为自己的爱车增添了汽车膜,让汽车在炎炎夏日中免受酷热和暴晒的折磨。然而在选购的过程中,品牌太多,往往令人难以取舍,加上部分销售人员的误导更是令消费者迷惑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