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海水、工业水及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报告会予1989年10月10-12日在洛阳市举行。这届学术报告会共收到论文62篇,在会上交流43篇。评选出了12篇优秀论文,推荐给学会出版“庆祝建会十周年论文集”。这届学术报告会的论文大都是结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2.
由所学术委员会和团委联合举办的所第四届青年学术论文比赛于1988年11月28日圆满结束。本届论文比赛共收到论文23篇,经各学科专家和论文评委会的认真评议,已评出优胜奖论文10篇,鼓励奖论文13篇。主办单位已向获奖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获优胜奖的论文,将随获奖证明一起列入作者的业务考绩档案,作为以后培养、晋升的一个依据。防污染理化研究室朱鸣耀撰写的《重力分离数学模型研究》一文,就油水重力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建所40周年的喜庆氛围中召开了七一八所第九届科学技术年会。为召开这届年会,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出征文通知后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响应。年会共收到论文72篇。论文内容涵盖了我所的大部分专业。为了提升我所学术论文对外界的影响力,年会筹备组从中选了一批质量较好的论文分别选送到《舰船科学技术》和《舰船防化》上发表。众所周知,撰写学术论文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应该是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充分,语言流畅。为了撰写论文,作者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进行国内外技术资料的查询和归纳、必…  相似文献   

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用仪器仪表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导航专业委员会、中国航海学会通讯导航专业委员会联合于1982年8月24日~8月29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首次“全国舰船导航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及论文作者共117人,共交流论文69篇,其中大会交流3篇、分组交流49篇、书面交流17篇。从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内容看,有(1)在分析当前国外发展、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些  相似文献   

5.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轮机学术委员会船电学组于86年4月10日至15日在武汉召开“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会议由学组组长耿树彬总工程师主持。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9篇,会上宣读了17篇。这些沦文涉及新理论探讨、新技术运用、新产品试制。论文质量较高、内容丰富,又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四化建设。经与会47位代表的民主评选及评审小组的评审,选出9篇优秀论文。这次论文的作者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多,充分表明我国科研设计队伍欣欣向荣,科研学术交流活动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6.
学会动态     
船用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一九八三年学术年会在西安市召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用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一九八三年学术年会于七月四日至七月九日在西安市召开。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有论文的作者和各专业学组的代表共计八十三人。会上,发表了四十一篇论文,各专业学组还针对某些论文所论述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商讨。  相似文献   

7.
学会动态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计算机应用学术委员会于1987年6月15~20日在广东省斗门县召开第二届学术年会和工作会议。到会的有论文作者、特邀代表、学委会委员和学组成员等共115人。电子计算机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鼎贻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给人以启发。并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这届年会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在学术委员会内多次讨论研究,并曾前后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出两次征文通知,收到论文提要98篇,经筛选录取96篇,到会论文80篇。大会宣读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船舶推进与空泡》学组于1981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江扬船厂召开全国船舶推进器与空泡学术报告讨论会。有造船工业部门、水工建筑、水力机械、有关的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和使用部门的科技人员和个别研究生102人参加。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方文均就如何开好这次会议作了指示并自始至终在小组同大家一起讨论。会议收到了论文62篇。其中宣读讨论37篇,散发交流25篇。宣读讨论分船舶推进器和空  相似文献   

9.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动力装置学组以“船舶轴系工程”为主题的1991年学术年会于1991年11月7日至11日在青岛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部分轮机委员会委员、学组成员、论文作者及特邀代表共16个单位29名代表。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9篇(会上宣读17篇)。  相似文献   

10.
1992年是我所组建30周年。3月28日上午,在本所礼堂召开了庆祝大会,邀请参加会议的有原所党政领导孙良、郁凤昌、张德洪、庄云林、陈嘉震和于文夫等及部分离退休人员。大会由副所长林文春主持,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大会议程包括: 1.李仪时副所长宣读交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技术部致我所的贺信; 2.黄忠秀所长讲话(全文附后); 3.第一任所长兼党委书记孙良讲话; 4.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电控研究室主任徐绍衡作题为“庆祝建所30周年,为发展船研再作贡献”的发言; 5.青年科技人员臧卫东作题为“船研所是青年成才的好地方”的发言;  相似文献   

11.
水运管理专业委员会,于1987年4月20日在成都召开了“水运管理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及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专业委员会委员、论文作者及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共39人。会议收到有关港、航、救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15篇。会议由第一届水运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义源同志主持,主任委员、上海海运学院院长陈希群同志致开幕词,四川省航运局局长、省航海学会副理事长陈用宾同志到会祝  相似文献   

12.
消息报导     
船研中心“’92春季学术报告会”在无锡召开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CSSRC)科技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92春季学术报告会”于4月24日在无锡召开。有近200多名从事舰船研究、生产、管理的专家、科研人员参加了这一活动。董世汤、吴有生、徐秉汉等中心领导应邀出席报告会。有43篇科技论文在会上交流。会上,还专门邀请董世汤所长作“CSSRC访问俄罗斯克雷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8月5日到8月10日在大连借大连海运学院30周年校庆会之机召开成立大会。同时和大连海运学院校庆报告会联合进行了船舶自动化和柴油机节能技术报告。到会的委员和代表共50人。收到论文37篇,并进行了大会交流。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交流会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近年在船舶节能技术和自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波浪载荷及其动力响应”学组于198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无锡召开了第四届学术报告会,并在会后举办专题讨论班,参加的代表共54人。这次学术报告会共有16篇论文,引起与会同志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报告会突出了现代船舶强度理论与生产设计实践更加密切结合的新动向,这是与1985年9月第九届国际船舶结构会议(ISSC)提出的工作目标相一致的。专题讨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舰船波浪载荷的非线性理论与试验研究”(由702所七室副主任沈进威同志主讲),一是“结构可靠性原理及其应用”(由交大桑国光副教授和张圣坤副教授主讲)。众所周知,线性切片理论有其局限性,对于大振幅的波浪,波浪载荷的非线性现象远比运动的非线性突出,在估算船舶强度时,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讲座中着重介绍了有关波浪  相似文献   

15.
船舶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议暨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8月26~30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到会代表28人。会议开始前宣读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为会议发来的贺电。首先由第三届委员会忻元镇主任委员作了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王泰康副主任委员作了关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成立50周年庆  相似文献   

16.
船舶轮机学术委员会自动化学组于1982年5月7日至11日在辽宁大连市召开了“模拟技术和主机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收到论文40篇,在会上宣读34篇,其中大会宣读9篇,分《主机及电站原动机控制》和《模拟器、仿真技术》二个小组各宣读讨论了论文11篇及14篇。会议由学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自动化学组于1980年10月6日至11日在武汉市召开了船舶机舱监测和自动调节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49个单位82位科技工作者。会议期间共收到37篇论文,在会上宣读了35篇。这些论文广泛地总结了我国船舶机舱监测  相似文献   

18.
海后技装所首届学术研讨年会于5月9~10日在京召开,全所同志参加研讨,直属领导机关到会祝贺。年会收到学术论文43篇,16篇在大会上发言,15篇在专业会上研讨。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很有特色。一是论文涉及面广,各专业门类齐全,既有后勤保障又有舰船维修;既有海湾战争给我们启示,又有我们对后勤及维修技术保障的研究;既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有理论学术方面的探讨;既有一定深度,又有一定广度。二是理论研究软科学方面有了新进展,如对“舰船维修理论体系和理论研究方向、重点的探讨”、“舰船维修科研软科学的研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海学会第二届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成立及“未来船舶的轮机技术”学术交流会在大连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和论文作者30人。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高原,中国航海学会常务理事、大连海运学院副院长杨守仁同志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由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方竹主持。会议听取了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总结,与会同志对一届委员会的工作一致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20.
《船艇》1986,(7)
1985年7月4日至6日在瑞士的巴塞尔举行了第17届沿多脑河国家在聚合物的自然老化与人工老化方面的专题学术报告会。保加利亚、匈牙利、荷兰、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西德、瑞士等国的学者出席。参加这次报告会的是西方各公司研究中心和社会主义国家化学工业和石化工业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学术报告会上共宣读了30篇论文,分为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