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博宣 《航海》2020,(1):7-8
长三角地处祖国东部,拥有数量众多、品类广泛、内涵丰富的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航海博物馆牵头,长三角地区25家博物馆参展的"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于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展期将持续至2020年3月31日。展览荟萃精品200余件,涵盖50余项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阐释长三角航海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助力"上海文化"品牌打造。  相似文献   

2.
《水上消防》2014,(3):F0002-F0002
<正>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室内展示面积达到了21000m~2。馆内展区分为三层,第一层设置了航海历史馆、船舶馆、海员馆,以及渔船与捕鱼专题展区;第二层设置了航海与港口馆、海事与海上安全馆、军事航海馆,以及航海体育与休闲专题展区。博物馆还建有天象馆、4D影院和儿童活动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建成对于推动航海事业发展、弘扬我国航海文明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是一个航海  相似文献   

3.
《航海》2015,(4)
<正>正值"中国航海日"来临之际,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英国国家航海博物馆、荷兰鹿特丹航海博物馆共同精心策划举办的"航向世界"特别展于7月9日正式拉开序幕。本次展览集聚了来自英国、荷兰等航海大国的历史珍藏和精美船模,同时也展现了中华千年的航海文化及海上文明。"航向世界"特别展通过"大航海时代"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篇章,150件承载世界航海文明、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藏品,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宏伟的海上文明史。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中国救捞陈列馆合作建立的"中国航海博物馆救捞分馆"在上海打捞局揭牌成立。救捞分馆的首个临时展览《浦江故事》也与观众正式见面。展览从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中精选出船模,如沙船、东风轮、浦江轮渡等。这是博物馆合作的创新模式,中国航海博物馆以其专业优势,中国救捞陈列馆以其行业特色优势,相互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船检》2014,(5):2-1
<正>日前,中国船级社与中国航海博物馆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CCS总裁孙立成与中国航海博物馆书记兼副馆长年继业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备忘录上签字。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科研、展品征集、船舶文化的展示与宣传、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航海博物馆馆长徐祖远介绍了博物馆的建设情况。他说,中国航海博物馆将努  相似文献   

6.
<正>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位于伦敦格林尼治区的格林尼治公园内,与皇家天文台、皇后屋、19世纪运茶船"卡蒂萨克"号(Cutty Sark)共同构成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规模之大、藏品之丰、积淀之深堪称世界海事类博物馆标杆。追溯该馆发展历程,其浓郁的航海氛围、丰厚的航海文化遗产,令人印象深刻。一、格林尼治区的航海背景格林尼治区历史悠久,航海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伦敦  相似文献   

7.
徐华 《中国船检》2012,(8):26-28
巴塞罗那的航海博物馆是由造船厂改造而成,热那亚的航海博物馆则脱胎于一个修船车间,与这些本身就承负着"海魂"的同类博物馆不同,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却是从无到有,拔地而起。这座2010年才投入运营的新博物馆,几乎具备了一切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在这里,即有古老斑驳的航海记忆,也有现代的航海足迹,更为重要的,是参观者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馆中巧妙的互动元素让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轻松穿越时空的阻隔,揭开尘封的历史,切身体验海洋的博大精深,以及航海的惊心动魄。7.11航海日活动期间,本刊特别约请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丛建国畅谈古今中外航海,探寻中国航海文明。  相似文献   

8.
康丹华 《航海》2020,(2):10-12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同时把博物馆放置在"社区参与者"的角色中进行解构。将"博物馆"放在"社区"语境下进行解析,对博物馆业内来说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课题。本文在讨论博物馆视野中的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对涉海类博物馆服务社区的形式、思路进行一定的探讨,提出博物馆需要打破"社区"空间地域的物理限制,服务外延至同一文化或行业背景下的"心理"社区。  相似文献   

9.
杨权斌 《航海》2011,(6):20-23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中国航海文化的窗口和形象,在后续建设和科学运行过程中,必须正视博物馆建筑文化、区域文化和专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创新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切实加强基于现代网络的语言传播、利用行业专家的行为传播、利用航运习俗的仪式传播以及利用当代艺术的艺术传播。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7月5日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八周年纪念日。作为建馆纪念和宣传"中国航海日"的重要活动,为期6天的第二届"航海生活节"于当日开幕。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多维度、多视角地向市民宣传中国航运和航海文化,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弘扬航海文化。此次"航海生活节"包含航海科技主题展、航海互动  相似文献   

11.
7月5日正式开馆的首个国家级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历经四年的筹建,终于揭开了面纱,开始对外展示一个泱泱大国的航海文化与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国航海文明、推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实现中国成为航海强国的伟大目标具  相似文献   

13.
《航海》2010,(1):52-52,F0003
<正>二、特点澳大利亚航海博物馆的最大特色就是丰富的馆外及水上展区。停泊于码头的各类历史悠久的船舶,备受注目的"欢迎墙",1874年建造的灯塔和1912年的"花园岛"信号桅杆等  相似文献   

14.
《水运管理》2014,(1):29-29
<正>2013年12月16日,中国航海博物馆与长江航务管理局在武汉举行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建设和长江航运的发展。中国航海博物馆馆长徐祖远、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丛建国、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书记黄强以及长航局直属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签字仪式。丛建国副馆长与唐冠军局长代表双方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据介绍,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唯  相似文献   

15.
《航海教育研究》2010,(4):39-39
2010年11月5日,大连海事大学和中国航海博物馆签署了为期6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将建设成为我国航海文化的重要学科阵地、文化交流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次合作对于积极探索高校与文博部门的合作模式,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拓宽合作范围,加深合作层次,共同推动中国航海、航运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更好地向公众宣传航海文化,中国首张航海文化地图在中国航海日活动举办期间面世。该地图将众多中国航海文化参观体验点汇聚于一体,以手绘地图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航海历史、文化。地图描绘了中国沿海各地建筑造型风格迥异的航海文化博物馆,向读者立体展现了中国航海文化的整体布局,为广大航海爱好者探寻航海文化提供参考。据了解,中国航海文化手绘地图于2015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4月30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简称"中海博")正式对外发布将增加免费开放天数,扩大免费特定人群。3月17日"国际航海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7月11日"中国航海日"、12月"感恩季"期间,每周日为全民免费开放日;9月10日教师节、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为特定人群免费参观日;1.4 m及以下儿童、70周岁及以上老人、现役军人、离休干部、残障人士、烈士家属、消防救援人员、博物馆协会会员、海员为免费特定人群。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文化的窗口,它的价值基础在于公益性。加大免费开放优惠力度,是中海博更好发挥公益属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博物馆增强社会亲和力和认同感,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海》2005,(1):86-86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日前透露,今年7月11日是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郑和精神,促进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大连海事大学将筹建“航海博物馆”。据悉,航海博物馆拟分为航海史展厅、高等航海教育展厅、船模展厅等部分,重点展示近现代中国航海历史和高等航海教育成果,反映航海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17万多人次参观。近日该馆新设"天象馆",并于4月28日隆重举行"天象馆"开幕仪式,4月29日起正式开放。中海博"天象馆"是国内第一家采用银幕无  相似文献   

20.
桑史良 《航海》2012,(5):6-9
在中荷建交40周年之际,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与鹿特丹航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航路1600——四百年中荷航海交往史"展览,9月10日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一层临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分为"遇见中国"、"知识与技能"、"港口与贸易"、"全球定位"、"文化交融"五个部分,以实物展出为主要形式,展出展品逾120件,其中来自荷兰展品58件,充分展示了上海与鹿特丹这两个港口城市紧密的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