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深海和远洋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船舶在这些海域航行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能源,不仅可以提高船舶的能源结构,提高船舶的续航能力,而且对于改善船舶的电力系统、动力系统性能有重要的意义。船舶风力发电机组要位于船舶的上层甲板上,借助船舶风力发电机可以利用海上的风能为船舶电力系统提供充足的电力。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船舶风力发电机的状态监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船用风力发电机的可靠性,结合Labview平台,建立了船舶风力发电机的状态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正利用风力推动船舶航行是人类利用风能最实用最有效和最有深远影响的技术发明和创造,为船舶的大型化发展、长距离航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风帆是利用自然风力的船舶推进有效工具。中国船帆不同于西洋船帆,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改进、提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帆船依靠这种别具特色的船帆乘风破浪无往不前。林林总总的中国船帆  相似文献   

3.
两用型风能利用装置在江海直达散货船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修船》2017,(3):17-20
文章针对当前船舶发展趋势和江海直达散货船的航线特点,设计出1种能够利用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进行风力助航,以及利用长江航线不适合风力助航的风力资源进行风力发电的两用型风能利用装置。通过仿真测试和经济性分析表明该装置风力发电效率良好,风帆助航效果显著,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航线上的风力资源,为船舶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祁斌 《中国船检》2015,(2):88-91
在目前燃油成本高企、运力供大于求,以及排放控制区越来越多,环保法规更趋严格的背景下,风能,作为船舶的一种"原始"动力,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得益于过去的风帆动力船舶都是跟随信风航行,因此主要的航运港口均建在了信风最强的地方,这对风动力的发展称得上是一种利好。近年来,已有不少公司和研究机构对船舶风动力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诞生了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风能的现代化利用。曼彻斯特大学的Michael Traut博士目前正在逐步完善一系列模型以评估各种风力推进系统在商船航运领域应用的潜力,包括  相似文献   

5.
风力助航船作为一种新型船舶种类,可以利用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补充自身动力系统,提高能源利用率。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风力助航船的风速、风向监测技术,作为风力助航船的关键信号输入,风速和风向信息是船舶进行船帆控制的关键,因此提高海上风速、风向的监测水平十分重要。本文介绍风力助航船的风速监测原理,搭建风力助航船的风速监测平台,对平台原理和工作流程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
风能在船上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今船舶通过改善发动机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几乎已达到极致,而利用清洁、可再生的风能或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推进船舶已成为各国新的研究方向,以在保持船舶航速不变的同时减小燃油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船舶航行过程中,风力的干扰影响会致使船舶偏离计划航线,浪费能源,甚至对船舶造成危害。为改善船舶航向保持和航向跟踪的性能,可以对风力强度进行前馈控制;但是,至今对风力与等效舵角之间较准确的数量关系一直缺少了解。论文以三自由度船舶平面运动数学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在风干扰下的船舶运行状态,得出了风力等效舵角的机理型计算公式。通过对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知,将状态反馈控制与利用风力等效舵角的前馈控制相结合,组成的航向复合控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航运减排行动不断发展,船舶风力推进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在航运业低碳转型过程中,已有数千年历史的风帆动力是否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风力推进技术在去碳化进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国际风帆动力船舶协会(IWSA)秘书长Gavin Allwright先生。  相似文献   

9.
风能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利用风力风帆协助船舶航行,逐步成为一种理想的船舶节能减排措施。传统搭载风帆的船舶,其风帆的升降和风帆迎风角的改变基本靠人工来完成,这样不仅对于船舶作业人员来说劳动强度大,而且当风向发送改变时不能迅速、自动改变风帆的迎风角,操作具有一定的迟滞性,而且不能较为有效的利用风能。为了克服原始人工操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对船舶用风帆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分析风帆的空气动力性能和控制方法,得到最佳帆位角和最佳操帆曲线的方法。在此基础对系统进行原理性的设计。系统操作简单,当风向改变时能自动改变风帆的迎风角,实现最佳的操帆曲线,为船舶提供最大的推进力,达到节约人力和节省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翼型理论的风帆助航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目前船舶利用风能辅助推进的方式,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翼型风帆和传统风帆的动力特性.对船舶应用基于翼型理论的风帆助航技术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提出在当前形势下船舶采用风帆助航技术的必要性及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从近几年全球零排放船舶研发现状来看,除氢、氨、LNG等替代燃料外,研究热点还涉及甲醇、电动力、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为满足航运碳排放控制要求,业界开展了一系列绿色船舶技术研究,零排放船舶是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航运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船舶要实现零排放,需要依靠更加多元化的动力供应。  相似文献   

12.
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了基于机翼理论的风翼帆船利用风能辅助推进的特性.在仿真软件Fluent的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当采用风帆助航技术时,对风帆产生的推力及由此引起船舶阻力变化进行了分析,从而对风帆助航技术的效能进行评估与分析,得出了远洋船舶利用清洁能源(风能)在经济性与环保性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风帆助航技术应用于大型远洋船舶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0引言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海洋风力环境无疑给风能的开发利用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但同时,海上波高浪大、海底复杂地质以及潮汐潮流等因素又使海上作业难度陡增,如海洋作业工程船"XX"轮在进行海上风机安装施工时,由于船体出现严重中拱,最终导致船体完全断裂。为防止其污染周围海域环境,保证海岸风电项目的安全,由烟台打捞局大功率拖船先后对其艏、艉分段实施应急拖带,从遇险位置拖至船舶所有  相似文献   

14.
《船舶工程》2011,(2):100
2011年4月8日-10日,倍受风电产业界关注的"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风能展览会暨研讨会、中国上海海上风电设备及技术展览会(CWEE2011)"在上海隆重开幕!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人声鼎沸,来自国内外风电制造企业、专家、学者、采购商、新能源发电运营商等再次相聚共享盛举!中国(上海)国际风能展览会暨研讨会,由中国农机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力机械分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可再生能源发电专业委员会、世界风能协会、上海跨国采购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德瑞展览策划有限公司承办。自2007年成功创办以来,经过5年的精心培育,现已成为业界闻名的品牌展览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船舶风力助航技术,着重分析风速风向测量技术,包括一维测量技术以及二维测量技术;构建风力助航船舶运动的数学模型,研究船舶在海面上的受力结构,分析风翼角和最大助推力系数之间的关系;以退火算法为基础,结合Metropolis准则,研究船舶航线的优化方法,同时构建最优航线模型。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IMO"限硫令"的迫近和我国三大船舶排放控制区措施的持续推进,"绿色港口""绿色航运"等概念的深入人心,船舶岸电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速期。随着世界各国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推进,船舶停靠港口时对城市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及公众的重视。而船舶岸电作为港航业实现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的重要途径,其发展进程也备受业界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船舶岸电推广也成了各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风能以其清洁、可再生、储量广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利用。风力发电在船舶上利用是一种新型的风能利用形式。该文介绍风力发电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形式,以及风能在船舶上的应用现状,探讨了风力发电在船舶上应用存在的限制因素,当前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风力发电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行业绿色进程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对于船舶能效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第三阶段的实施时间的提前,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和碳强度指标(CII)的强制生效,让行业减排压力不断增加。行业亟需能够快速实现减排的措施。古老却具备可快速应用、且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风能推进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实现减排降碳的优选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杨路明 《船舶》2019,30(3):71-74
研究并概述通过直流微电网高效安全接纳风能、太阳能等诸多可再生新能源发电系统以及动力电池、超级电容等存储系统,与传统基础能源发电系统共同构建混合能源发电系统并应用于船舶配电技术领域,对推进船舶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节能减排及降低运营成本的需求,本文基于云计算,研究了海洋风场对船舶航向的影响,为海洋风力助航提供指导。首先本文分析海洋风场的风力分布特性;然后构建定速航向下风力助航的能耗模型及主机定输出时海洋风场对船舶航行的推动模型;最后提出结合云计算的航线优化方法及适度绕航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