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查明特长隧道交通事故的总体分布规律、发展动向及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预防交通事故,文章以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图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特长隧道交通事故时空分布特征、形态分布特征、车辆类型分布特征以及事故成因分布特征,并提出了视觉诱导技术、路面处理技术、光线过渡技术、路侧宽度变化引导技术等预防措施。结果表明:秦岭终南山隧道2007—2016年事故统计中,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的交通事故数分别为最高和最低;2014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最多,而2012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最少;隧道出入口附近是交通事故易发、多发路段;擦伤道沿和追尾事故类型发生最多;疲劳驾驶和操作失误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车辆多为小客车和货车;采取以上技术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重庆南(岸)涪(陵)二级公路为例,基于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从交通事故形态分布、事故交通方式分布、事故时间分布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该路交通事故的特征,并探讨了驾驶人及行人、车辆因素和道路条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大隧道是高速公路的控制路段,其运营安全对高速公路畅通和安全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木冲隧道交通事故分布特征,分析了长大隧道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木冲隧道交通安全状况的工程措施和管理建议,其对提高木冲隧道运营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广东山区某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原因分析和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进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采用现场调查和力学验算方法,对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司乘人员、线形、交通附属以及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隧道施工事故的发生规律,文章对2005—2019年间国内发生的109起隧道施工事故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事故类型与单次施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各年度的施工事故次数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各月份的施工事故情况、各省份的地区分布等统计特征。数据研究表明: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自2009年起各年份的施工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基本达到稳定;坍塌、爆炸、透水突水和冒顶为隧道主事故类型,其中坍塌是第一要害;根据各月份的施工事故发生死亡人数情况,8月、11月和12月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三个月;事故主要集中在湖北、广西、云南、贵州、广东、陕西等西部和南部省份城市,东部地区则很少。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贵州六威高速公路隧道及长大纵坡路面交通安全设计实例,介绍在隧道及长大纵坡路面采用彩色抗滑层技术,可有效提高路面抗滑性能,缩短车辆的刹车距离,增强车辆减速效果,是一种有效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相比于一般交通事故,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会有所差异,本文旨在研究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收集2014至2018年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从驾驶员行为、车辆状况、道路线形和时空分布方面对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关联规则技术深入挖掘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多因素的影响机理。从人、车、道路和环境四个方面,重点讨论了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两因素和三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事故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的特点,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一个地区在较长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先对乌鲁木齐市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构成、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关联规则对事故结果作进一步分析,找出易导致事故发生的频繁因素组合,总结出事故多发的原因和规律,为以后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客观评价广西区内运营高速公路事故发生的原因,文章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广西某运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历年数据,从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事态分布、原因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及深层次原因,提出交通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隧道路段交通事故主要形态类型、原因以及易发区域,结合隧道路段实际情况,提出了隧道路段交通安全设施优化设计具体方案:在隧道入口路段设置混凝土防撞翼墙与SB级波形梁钢护栏、横向震动减速标线、纵向振荡标线、彩色防滑路面等交通安全设施;在桥隧相连路段采用防撞垫与防撞砂桶有效组合的方式进行安全防护;在隧道内设置反光环、主动发光轮廓标、蓄能发光涂料等交通安全设施,可达到行车安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铁路隧道施工安全质量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文章对铁路隧道发生事故的类型作了统计,归纳为岩溶隧道突水突泥、软弱围岩隧道塌方、隧道掌子面后方塌方、洞内火灾、洞内爆炸、隧道洞口边仰坡塌方,以及洞内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等七种事故类型.并对隧道工程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预防事故的措施,以及加强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的技术管理.针对当前铁路隧道施工安全形势,建议做好隧道选线等前期规划工作、推进隧道风险管理、提高隧道机械化施工水平和健全中国隧道修建技术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隧道照明系统对驾驶员的行车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照明灯具出现损坏甚至失效,将对行车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本文对隧道照明系统灯具的不同失效形式作出相关研究,采用照明分析软件DIALux对隧道内单灯具、双灯具以及多灯具失效等不同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相关照明参数指标如路面平均照度、路面平均亮度、路面亮度总均匀度和路面亮度纵向均匀度等定量研究灯具的失效对照明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得出,单灯失效时对照明质量影响很小,各参数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及照明需求,双灯失效时对照明质量有较大程度的影响,不同工况的同一参数指标之间波动较大,个别工况参数指标已不满足规范规定,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多灯失效(包含连续多灯)时,照明质量极差,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3.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其防治工作一直是隧道建设安全性控制的重点。文章从隧道围岩变形、破坏和失稳的本质特征出发,结合典型事故案例统计,提出了将隧道塌方事故分为围岩失稳、结构失效和环境失调等三种类型;分别对其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这三类安全事故与围岩活动特点及"支护-围岩"作用模式显著相关,并且分别发生在隧道掌子面及前方、掌子面后方二次衬砌施作前和隧道洞口浅埋段。最后提出应从地质保障工作、细化方案设计以及强化监测和施工管理等方面实行综合治理,才能避免恶性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整体提升隧道施工的安全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隧道内的空间密闭性及容易受光线、温湿度、能见度等环境条件影响,会造成紧急停车带的标志和指示牌的模糊和不易辨认,导致提醒效果不佳:当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或者出现异常状况时,由于紧急停车带的不规范停车,降低了停车带的使用效率,容易导致二次事故。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结合AI边缘计算技术、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设计了高速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带智慧引导系统。经实际应用可知,该系统可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对进入紧急停车带的车辆人员提供引导帮助和安全预警,对驶离停车带的车辆进行安全行驶引导,并及时对进出紧急停车带车辆后方车辆做出预警和诱导,对高速公路隧道行车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祁连山隧道运营期内二次衬砌开裂的病害问题,通过对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统计了二次衬砌裂缝特征及走向分布情况,分析了裂缝产生机理及原因,并根据相应规范及设计要求,对不同类型衬砌开裂情况提出了整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降雨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天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文章主要分析降雨形成路面水膜、降雨量对水膜厚度的影响以及水膜对轮胎与路面接触的影响。通过分析降雨对高速公路行车影响提出相应对策,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运营公路隧道安全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某运营公路隧道的衬砌和路面状况、衬砌厚度与其背后回填状况、衬砌混凝土强度、隧道净空断面、风道吊杆和吊顶板、隧道路面横坡及抗滑性能等的调查与检测,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下行隧道病害严重,已达到“2A”级,需要尽早对隧道衬砌背后的空洞、隧道衬砌裂缝和渗漏水等问题进行全面综合整治。文章介绍了该隧道安全评估的检测项目、方法及频率。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威胁社会发展的公害,特别是特大交通事故影响最为恶劣,因此有必要研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模型,分析了一起典型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案例,指出了该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特征,并结合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模型对该事故案例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提出关于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河口大跨桥梁作为连接沿海地区各中心城市的重要运输通道,对减少公路运输里程、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缓解湾区城市拥堵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河口区域大跨桥梁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选取上海长江隧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交叉表分析等方法,从小时分布、星期分布、季节分布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对河口区域大跨桥梁的交通事故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河口区域大跨桥梁在主桥附近区域以及出口区域事故率较高,且事故高发时段分布在白天8时至14时。  相似文献   

20.
针对顶上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涌泥事故,通过地质调查、地质雷达探测、钻探等手段,详细研究了事故发生地段的工程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情况;分析了该隧道岩溶的发育、赋存、分布规律及规模;指出顶上隧道涌泥的主要原因是岩溶洼地及落水洞中的地表积水和残坡积水以及基岩裂隙水,经岩溶管道不断地渗透于花岗岩体与钙质砂页岩及灰岩接触部位的薄弱地带,从而形成了以垂直发育为主封闭性较好的管道溶洞。实践中结合地质补勘结果,采用跟管管棚、溶洞回填、加强溶洞段初期支护等治理措施,对顶上隧道的涌泥进行了有效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