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以往关于明代的海防史研究往往放置于军事制度变迁史,或倭寇变乱史,抑或海疆史的视角之中。这些研究固然在揭示海防宏观发展和变迁中有所贡献,但往往忽略了海防制度具体运作的机制和不同区域的实态,更加忽略了多重因素对海防发展的影响。有鉴于此,陈贤波教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著《重门之御——明代广东海防体制的转变》采用新的视角,"将国家海防体制置于特定的区域社会场景,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分析,从运作机制、地区形势、人事背景、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梳理明代广东海防体  相似文献   

2.
明代海防问题的相关研究,长期以来被置于倭寇史、军制史和海疆史三个学术脉络之下,已有成果丰硕,充分勾勒出整个海防体制的概貌和趋向。近年来,历史学的区域研究方兴未艾,回到当地的社会脉络,通过区域的、个案的研究揭示一时一地的海防实态,从许多历史的细部进一步揭示出国家制度的地方实践。从问题和思路的角度回顾近40年来明代海防史研究现状,有助于检讨和思考整个海防史研究的理路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能乐剧《唐船》,讲述的是明代居住在明州的祖庆官人,在一场船只争夺中,被掳到日本,沦为奴仆。他在日本生活十三年,娶了日本妻子,并生有二子。《唐船》的素材,来源于明代倭寇的侵犯和掠夺事件。当时宁波人被倭寇绑架至日本,时有发生,《唐船》的故事,多少折射出一些历史的影子。以《唐船》为线索,聚焦14-16世纪东亚海域世界,挖掘宁波与日本之间发生的贸易冲突、倭寇掠夺等,从而了解一部分特殊人群在日本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4.
倭寇题材作为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中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对于我们认识日本人的中国观、理解古代中日关系以及东亚海交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本著名作家陈舜臣的长篇历史小说《战国海商传》便颇具代表性,作者把明代嘉靖年间活动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倭寇,作为"海商"加以定性,从"重商主义"立场出发,解释了明代海禁与倭寇兴起的关联,对明代海禁政策以及主张海禁的皇帝官员形象做了批判性描写,并通过虚构"曾伯年"这一人物形象及以他为首的"反明"势力试图用"商战"颠覆明政府的行为,来肯定古代海上武装贸易及其价值意义的肯定;又通过对历史人物"范东明"形象的加工与改写,表达对明代历史与政治的独特看法。《战国海商传》对倭寇的"海商"定位,暴露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局限,但也为读者全面了解倭寇提供了另一种维度。  相似文献   

5.
雷州半岛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属半岛地形。半岛形状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其与域外社会进行交往。雷州半岛东海岸的两家滩在明代郑若曾绘制的《万里海防图》上即有标示,并有文字说明,显示这一片区域在当时为海防据点。明代史籍所载的白鸽门水寨亦当在此区域。根据田野调研与文献的记载,雷州半岛东海岸一带,包括两家滩、梅菉、芷寮等地,在明清时期仍为一个繁盛的贸易区域。自古以来,雷州半岛除了在国家海防位置上占据一席之位外,在南海商贸圈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明代作为专通日本的浙江市舶司,其机构设置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于其废止的次数和年代,当今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以<明实录>的史料为依据,兼以<国榷>等史料为辅,对明代浙江市舶司的废止年代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7.
16世纪的中日关系,由于倭寇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人们通常把在漳泉沿海一带贸易的日本商人与倭寇混为一谈,其实他们与倭寇是有差别的.他们不烧杀,不掠夺,只是在漳泉沿海小岛或港口从事走私贸易.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虽然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但对日本贸易仍属严禁.而此时的贸易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象月港开禁前那样,有大量的日本商人来到漳泉沿海从事走私贸易,而是由漳泉商人主动将中国货物载运到日本贸易.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朝,南京乃全国造船和管理中心。由于隶属关系不同,明代南京造船虽有四部专著,但均未能厘清南京造船的大概情况,致使在讨论郑和宝船的建造时也意见各异。本文认为,明代南京造船厂除龙江船厂和宝船厂外,还有快船厂、马船厂和黄船厂,所造之船如快船、平船、马船、遮洋船等,涵盖了明代建造的大部分船型。以建造海船为主的快船厂位于新江口地区,与郑和宝船厂的位置重迭,现在被称为宝船厂遗址的地方就是快船厂遗址。本文简要介绍了《南船纪》、《船政》、《龙江船厂志》和《船政新书》,认为这四部专著乃是了解明代南京造船业的基本著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绪言   自明朝初期开始,因镇压倭寇之必要上,而实施“海禁“政策,中国人私人向海外航渡,以及海外私人性质的渡航至中国等均受到禁止.另外,利用海上之航渡,至中国朝贡之外国使节所乘之船舶则被允许入港.   ……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海防成为国防的重中之重,海防的强弱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具有濒临南海的地缘优势,南海海域海权纠纷频仍;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广东省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滨海旅游等,海洋文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深入就广东省高校加强以海权、海防为特色的国防教育的重要性、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初,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北黄海区域在经济、军事与社会方面出现令人瞩目的变化。文章首先说明了自万历壬辰战争始,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提高、水军防备的加强、边境贸易的发展等,为中朝间频繁的海上经济交流与明朝地方海洋军事势力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其次,以辽东巡按熊廷弼对镇江游击吴宗道与山东防海副总兵吴有孚的弹劾为中心,探讨明朝海防军如何游走于官方身份与非法活动之间。最后,围绕两起越海事件探讨朝鲜、辽东与明廷之间的交涉和处理,显示了其对跨海人员身份解读背后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鼠伤寒沙门氏菌(简称鼠伤寒杆菌)是寄生于家畜、家禽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也可感染于人。而人的感染多系食入带菌牲畜或家禽肉、乳而发生食物中毒,亦可因接触或空气传染而发生其他系统疾患,但多数病人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紊乱为主,如发热、腹痛、呕吐、腹  相似文献   

13.
为抵御海上的侵扰,明朝采取禁止私人贸易、墟屿迁民等政策,展开一系列的海防建设,同时通过籍民为兵的方法充实海防兵力,为此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海防体系。从泉州区域海防的确立及其逐渐废弛缘由探讨中兼论了海外贸易政策与海防之间的关系:初期,实施禁止私人贸易的海外贸易政策配合了整体海防战略,海防与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相辅相成,确保了沿海地区的安全;但随着卫所制度的日渐崩溃、吏治的腐败等弊端渐次凸显,禁止私人贸易的海外贸易政策长期无法有效地执行,中央逐渐失去对沿海地方的控制能力,此时禁止私人贸易的政策加剧了海防的危机。"隆庆开海"是明政权在权衡海防与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利弊中进行的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绕城公路天恒山隧道为国内第1座严寒地区浅埋大跨软塑粘土地层隧道,具有地基承载力低、含水量大、粘结力差和易塌方等特点。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洞口保温门、压入式通风与地表竖向通风孔联合通风等措施,保证了洞内施工温度,达到节能和环保的效果;二次衬砌表面设置保温防火层,预防了冻害的发生。为在寒冷地区隧道的修建中采取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坐落于广东和福建沿海之交的南澳岛是中国东南海上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站点。它在不同的境况中,比如海防、行政争端和贸易,都显示出自己的魅力。尤其是在明中叶时期,走私的中国商人带着从大陆腹地运来的产品经常会在此岛跟带外国商品的四邦客商进行交易。这种商务贸易促使南澳有机会与国内各港口及海外不同地区来往交流。显然,南澳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的名字在早期葡文文献和地图中也开始出现。本文尝试探讨导致明代南澳短期繁荣昌盛的一些主要因素。重要的是,它在非法贸易与海寇这一背景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在附文中特别介绍有关南澳岛的一些葡文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在交通运输方面,海防港是越南北方进出口货物的中转站,海防市是越南的北方交通枢纽,与外省市交通联系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海防市的交通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海防市城市交通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路网密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居民出行以自行车、摩托车为主,公共交通为辅,进而提出发展海防市城市交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越南海防火电厂典型喀斯特地区桩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分析总结施工中的施工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为以后相类似的地质条件桩基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港言 《广东交通》2007,(2):38-38
今年3月底,中远集装箱公司湛江——香港——海防航线(简称HHP)在湛江港首航。该航线开通,将进一步促进西南以及粤西地区对外贸易,推动湛江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对环岛控制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巴黎凯旋门交通环岛为例,提出一种全新的车辆环绕方式,将环岛内的车流有序化、规范化.将环岛优化策略与交通信号控制相结合,设计出主干道与次干道交通信号控制方案.主干道信号控制有效地避免了环岛因超负荷而堵塞以及车辆二次停车的情况,次干道信号控制有效地将岛内高峰车流与入岛车流相分离,从而实现了环岛的车辆通行能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在宋元交替之际,东南海域商人也因大陆战乱和朝代鼎革而出现波动现象。大量浙江、福建乃至广东一带商人为避战乱或作为宋朝遗民逃往海外,接连不断地浮海而东、而南,流入海外诸多国家和地区。另外,蒙元统治者从海外遏制宋朝势力,严令高丽等国断绝宋商往来等原因也造成了许多宋朝商人留居东南海域。中国商人在东亚海域的活动及其表现变化,反映着宋元鼎革形势下东亚国际关系和政治文化交流情态,应该是我们研究该时期中国政治史、东亚国际关系史和海上交通变化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