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能乐剧《唐船》,讲述的是明代居住在明州的祖庆官人,在一场船只争夺中,被掳到日本,沦为奴仆。他在日本生活十三年,娶了日本妻子,并生有二子。《唐船》的素材,来源于明代倭寇的侵犯和掠夺事件。当时宁波人被倭寇绑架至日本,时有发生,《唐船》的故事,多少折射出一些历史的影子。以《唐船》为线索,聚焦14-16世纪东亚海域世界,挖掘宁波与日本之间发生的贸易冲突、倭寇掠夺等,从而了解一部分特殊人群在日本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作者继《梁启超〈郑和传〉的思想导向及启蒙作用》的续稿,分析批判了《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一是《郑和传》论述明代以前中国海运史失实,批驳了所谓中国是一大陆国、二千年前徐福出海寻三神山事件附会到了日本长崎;二是对《郑和传》论述的郑和船队在航海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3.
16世纪的中日关系,由于倭寇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人们通常把在漳泉沿海一带贸易的日本商人与倭寇混为一谈,其实他们与倭寇是有差别的.他们不烧杀,不掠夺,只是在漳泉沿海小岛或港口从事走私贸易.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虽然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但对日本贸易仍属严禁.而此时的贸易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象月港开禁前那样,有大量的日本商人来到漳泉沿海从事走私贸易,而是由漳泉商人主动将中国货物载运到日本贸易.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海洋贸易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明一代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中外史家对明朝海外贸易的历史格外重视,所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几乎囊括或涉及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明初的郑和下西洋到明中期朝贡贸易的转型与逐渐衰微,从葡、西、荷、英等欧洲早期殖民贸易商人的东来到澳门开埠,从明隆庆年间的福建月港开港到中国私人海商集团的崛起,无所不及.诚然,在过去的这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大陆史学界在此领域贡献良多,弥补了诸多学术研究方面的空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海外学术界同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值得国内同仁重视和借鉴.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郑永常教授的近著<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即为其中的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  相似文献   

5.
15世纪后期日本的应仁之乱,改变了日明贸易体系,1469年遣明船在堺市的首次入港,标志着堺市和福建海商之间在太平洋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掌握了日明贸易新体系的主导权的堺市商人,不仅从福建海商那里进口陶瓷、丝绸、砂糖、茶叶等物产,还传递着各种政治信息,对日中两国历史事件的连动关系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在二者海商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福建和堺市的一些禅宗寺院的僧侣.  相似文献   

6.
《日本-鉴桴海图经》及明代中日海上航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郑舜功所撰《日本-鉴桴海图经》详细记述作者出使日本的经过及海上航路,并辑录了多种中日之间的针路资料,是研究明代中日关系及海上航路的重要史料。本文对《日本-鉴桴海图经》的内容及明代中日海上航路作综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朝鲜人鲁认在《锦溪日记》和《锦溪集》中记载了其被俘日本两年,及从日本逃亡到中国福建后近半年期间的见闻,涉及中日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研究明代中朝两国官员学人交往及福建人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本文即以鲁认所著《锦溪日记》、《锦溪集》之记述,结合中方文献,以企还原当时之史事一二。  相似文献   

8.
孤本明中期晋江人陈让《见吾文集》所收《答郡邑大夫问海上事宜状》一文,乃是陈氏据实地查访后所作。文章计4500余字,核心为五条建言:督责水寨官员军士以强本根、编排澳甲为保伍以协兵力、训练民兵以为应援、整饬巡司弓兵以壮兵威、严禁窝家接济以孤贼党。其中,澳民编为保甲、善用巡检司和河泊所等建议是明代其他人所较少涉及的。该文为我们呈现了嘉靖"大倭乱"时代前夜泉州海上历史的诸多面相,也提供了一个沿海士绅看待当时海上形势的在地化视角,对明中叶海防史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代末期,中国的经济与民间商业算术获得了重大发展。民间算学的兴盛,反衬出"国家数学"的衰落。与此同时,西方数学通过耶稣会士传入中国。李之藻等开明士人利用西方实用算术整合中算内容,《同文算指》的编译为中国传统数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后世学者对《同文算指》统合中西算法的评价反映出《同文算指》对中西数学交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以往关于明代的海防史研究往往放置于军事制度变迁史,或倭寇变乱史,抑或海疆史的视角之中。这些研究固然在揭示海防宏观发展和变迁中有所贡献,但往往忽略了海防制度具体运作的机制和不同区域的实态,更加忽略了多重因素对海防发展的影响。有鉴于此,陈贤波教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著《重门之御——明代广东海防体制的转变》采用新的视角,"将国家海防体制置于特定的区域社会场景,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分析,从运作机制、地区形势、人事背景、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梳理明代广东海防体  相似文献   

11.
中山大学历史系王川博士著<市舶太监与南海贸易--明代广东市舶太监研究>,今年3月初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这部著作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这部22万字的著作中,作者首先理清了市舶太监制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市舶太监起源于岭南地区的原因,并对明代以前南海贸易过程中市舶太监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概括;接着作者在明代广东海外交通大势的背景下,着重阐述了明代市舶太监逐渐夺取多种特权的过程,并叙述了明代广东市舶司的基本情况;接下来,作者重点选择明代中期市舶太监韦眷和明代后期市舶太监李凤两个个案,利用中外文献和考古文物,分别论述了他们与南洋、西洋商人的交往,指出了其巧取豪夺、残害海商等卑劣行径在广东、澳门等地及南海贸易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对两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比较了十五-十七世纪中欧基本态势的巨变,叙述了明代广东市舶太监制度衰亡的过程,指出市舶太监是中央帝王和封建王朝的聚敛工具,又是市舶制度的破坏者,并分析该制度在南海贸易史上所起的作用.全书材料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结论稳妥,是广州市舶史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究竟是起了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 ?这是一个科学史界和哲学界反复争论 ,迄今尚无定论的问题。根据《中外教育名人辞典》所载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数绘制出一条曲线 (略 )。中国古代教育时兴时衰 ,高潮迭起 ,每次高潮从波谷到波峰 ,再到波谷 ,持续 4 0 0年左右。唐宋时期两峰耸峙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全盛时期。把这条曲线与陈文化教授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日本伊东俊太郎等编的《简明科学技术史年表》和日本汤浅光朝编的《科学文化史年表》所载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绘制的综合曲线叠合起来 ,…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一部教育史著作当为蒋黼于1905年撰写的《中国教育史资料》,而非通常认为的是"黄绍箕草创、柳诒徵辑补"完成于1910年的《中国教育史》,故此,中国教育史学科诞生的年限将由1910年提前到1905年.论文对《中国教育史资料》的作者蒋黼的生平围绕其教育事业作了简介,并析明《中国教育史资料》非翻译而是原创著作,继而对《中国教育史资料》的版本、内容作了介绍,并认为蒋黼与好友罗振玉共事于晚清时期的教育事业十数年,其《中国教育史资料》的内容受罗振玉有关中国教育史论文的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4.
首先,我作为《盛宣怀传》作者,谨向盛宣怀家乡——常州市举行盛宣怀诞辰150周年纪念会,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欣慰。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盛宣怀被划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边冠以“大买办”头衔而加以否定。我从五十年代后期起,经过三十年的研究,终于写成较为实事求是的基本肯定了他对中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清末维新派骨干、史学家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进行了详细剖析,既肯定该书对宣传海权、宣传郑和下西洋和开展郑和研究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也批判了该书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保皇观点,以达到辩证看待、全面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居正的<纺车图>,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从题材内容的选择、女性人物形象的大胆描绘、严谨而充满激情的画风以及承前启后的构图形式等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中西艺术形式的对比,揭示其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进一步认识作者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孝作为家族社会的精神基础,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封建统治者以"以孝作忠"引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重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本文主要从《唐律疏议》的一些条文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孝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梅毒是一种起源于美洲大陆的性传播疾病,它于1505年前后传播至中国大陆,1512年传播至日本。这种疾病很可能是于1505年至1512年之间由东亚海域的海商、海盗传播至琉球的。由于性产业发达、性风俗开放,梅毒在琉球传播迅速,它的流行不仅严重损害了当地人的健康,而且通过商人海盗等传至亚洲其他地域。可以说,琉球在梅毒于东亚世界的传播中发挥了中继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欧洲汉学家赫师慎、佩初兹和葛式在国际权威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也反映了当时欧洲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普遍持有的两种对立态度,一是武断地怀疑某些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源自域外,认为中国数学劣于西方数学;二是肯定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并认为中西数学各有其长处和特色,应平等视之,这也是当时西方汉学界的代表态度.  相似文献   

20.
正《西洋记》全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是明朝万历年间文人罗懋登以郑和下西洋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这部作品被鲁迅先生评价堪与《西游记》《封神演义》并列为三大"神魔小说",[1]也被当代欧洲汉学家誉为中国第一部海洋小说。近十年来,这部具有海洋文史叙事风格的作品逐渐引起国际汉学界的注意,尤以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与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合作研究《西洋记》为代表,呈现了对《西洋记》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