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茂县槽木沟泥石流冲毁隧道、桥梁和村道,并直接威胁成都-兰州铁路以及下游众多居民。文章通过现场调查研究槽木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工程地质特征,确定了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为泥石流的整治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叉沟泥石流成灾历史及研究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水源条件和物源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表明三叉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可能性大。进而对其泥石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根据泥石流形成特征及威胁对象分布,提出了"梳齿坝+修建非全防护排导槽"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青藏线扎麻隆--岳家村区段所处的山区是西北地区暴雨型泥石流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分布有21条泥石流沟,其中西岭台沟是这一地区中对铁路构成严重危害的一条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沟岸冲蚀演绎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位于泥石流沟岸的公路里程累计800km左右。沟岸冲蚀是公路泥石流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是泥石流冲蚀能、岸坡抗蚀能耦合作用的表像。应用地貌学方法将泥石流沟岸冲蚀演绎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冲蚀槽形成阶段、泥石流顶托底部拉裂阶段、自重顶部拉裂变形阶段和坍塌阶段.核心是悬岸的产生及失稳。大量调查发现,沟岸坍塌失稳均主要发生在泥石流暴发期间.其主要原因是泥石流对岸坡的冲蚀作用使得岸坡产生纵向振动,增加荷载效应。减小了悬岸岩土体的刚度。进而诱发了悬岸体的坍塌。运用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悬臂体系的纵向振动位移方程。据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便可求解获得泥石流振动对岸坡破坏的诱发荷载,并对护岸结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东旭 《路基工程》2018,(5):211-215
某泥石流沟物源丰富,采用缝隙坝可以有效地拦挡块体物源,起到拦挡节流和稳固沟床的作用。根据现场分析,确定在泥石流主沟下游设置缝隙坝,计算了泥石流缝隙坝自重、动水压力、竖向压力、扬压力、水平水压力、水平土压力、泥石流整体冲击力和石块冲击力等,对缝隙坝的抗滑移、抗倾覆、地基稳定性进行了验算,验算结果表明该泥石流缝隙坝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隧道的建设及运营安全,就当前隧道穿越泥石流沟防治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首先,对隧道穿越泥石流沟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类比,给出不同穿越形式对应的设计要点及防治措施。其次,研究排导槽的最佳水力断面问题,排导槽的断面型态系数M越小,水力条件越优,并在此基础上,以直墙弓形排导槽为例,推导出不同槽型的断面型态系数。再次,进一步分析排导槽积淤的主要原因,对当前排导槽防淤积验算公式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出基于槽宽验算、槽内泥深及流速验算等公式的排导槽防淤设计验算方法与流程。最后,结合典型工程实例,根据上述流程,设计出合理的隧道建设方案和排导槽形状及其尺寸参数。  相似文献   

7.
王丽君  李琦 《路基工程》2013,(2):103-107
在现场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毛尔盖水电站俄恩沟泥石流的成因,描述了泥石流沟的特征,运用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方法对泥石流形成条件进行了定性分析,计算了不同概率下泥石流的峰值流量及总量,对俄恩沟泥石流发展趋势及影响范围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蒋礼  朱煦 《路基工程》2013,(6):187-190
以清平乡11条泥石流沟为依据,分析其泥石流形成条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危险性进行综合评判。选取7个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关联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对每条泥石流沟作出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泥石流危险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两相冲击力及冲击时间计算方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将泥石流体概化为两相流体,即具有相同粒径的固相颗粒和具有相同力学性质的液相浆体。基于泥石流体为沿流动方向的一维流假定,通过计算固、液分相流速和分相运动加速度,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液相浆体和固相颗粒的冲击力计算式,并据此构建了计算泥石流两相冲击力的综合表示式;运用泥石流在防治结构表面产生的冲击坑或在泥石流沟岸产生的冲蚀槽等冲击形迹,建立了泥石流冲击时间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显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在3%以内,满足实际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永州排砂坪隧道出口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永州排砂坪隧道出口泥石流的成因分析,介绍了泥石流发生的必备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全药冲冲沟的泥石流采用坡脚回填反压,改沟、顺坝,并结合排水进行治理;对石门漯冲沟泥石流,则设置拦挡坝等措施治理,并关闭采石场。  相似文献   

11.
普斯罗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和动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判定普斯罗沟属于稀性泥石流的基础上,对普斯罗沟泥石流进行运动特征研究和动力计算,得出相应数据,为泥石流防治设计提供了相应参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了解马颈子沟泥石流孕灾环境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查明了沟域内物源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了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结果表明:马颈子沟泥石流物源丰富,主沟纵坡大且地形易于汇水,易发泥石流。通过对堵河计算表明,马颈子沟在发生频率P=5%以上的泥石流时,就会挤占、堵塞南桠河。  相似文献   

13.
陈中华  刘罡 《路基工程》2012,(3):163-167
在现场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毛尔盖水电站烧发河支流牙窝沟泥石流的成因,描述了泥石流沟的特征,运用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对泥石流沟形成条件进行了定性分析,计算了不同概率下泥石流的峰值流量及总量,对牙窝沟泥石流发展趋势及影响范围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貌特征是泥石流灾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可通过研究泥石流流域的地貌演化阶段来判定泥石流灾害的发育特征。对此,在对贵州望谟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中12条典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对比划分,以此确定了该地区泥石流形成机理所对应的地貌信息熵H的区间。运用此结果可对该地区沟谷型泥石流可能的形成机理进行预先判断,并对危害性较大的泥石流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小突发性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确定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根据泥石流发生频率和所在地区暴雨频率推求临界雨量的回归分析法,以及用泥石流沟地质、地貌条件推求临界雨量的聚类分析法;重点介绍利用泥石流形成机理、确定临界雨量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步骤;最后对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具有爆发突然、来势迅猛、破坏性极大等特点,一旦发生将给工程建筑设施带来巨大威胁。双家沟为一条较为活跃的泥石流沟,通过现场踏勘、区域资料收集、室内试验,分析总结双家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计算相关的动力学特征参数,包括泥石流的容重、流速、流量及一次泥石流总量,据此对泥石流的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双家沟属于轻度易发性泥石流沟,为中频稀性泥石流,现状处于泥石流的发展期,需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现场实地调查、定点观测、遥感数据解译、区域地质资料收集和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手段,以中巴公路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乡公路段沿线的26条冰川型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选取平均比降、岩石风化程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冰川积雪面积、距断裂带距离、流域面积、坡度、流域最大高差等9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选取主导因子,再通过灰色系统计算出其各个评价因子与主导因子的关联度,提出泥石流危险系数计算公式,构建适合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中巴公路奥布段沿线冰川型泥石流多处于中高度危险等级,主要分布在奥布段的下部。极高危险泥石流沟共有3条,占11.54%;高度危险泥石流沟共有10条,占38.46%;中度危险泥石流沟共有12条,占46.15%;轻度危险泥石流沟共有1条,占3.85%。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与2011—2015年间冰川型泥石流的实际灾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模型是合理可行的,可为中巴公路奥布段及其附近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公路的选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日地沟泥石流位于四川省康定县炉城镇大河沟村境内,是一条高频中等规模的泥石流沟。该泥石流严重威胁着沟口的居民生活以及交通状况等各方面的安全。在对日地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日地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且通过数量化的评价来确定此方法的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灰色关联法求出的权重,以及对泥石流的隶属函数采用五值逻辑分区,将泥石流的评价划分为5个等级,准确地反映出泥石流的危险程度,从而能更准确和客观地评价日地沟区域泥石流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引发很多次生地质灾害,震后山体松散,在暴雨条件下极易形成泥石流。以汶川席家沟支沟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发育特征、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运动特征,并据此采取治理工程措施。实践证明,席家沟泥石流的治理措施可行、有效,成功保护了沟谷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0.
郭玉宝  谭超 《路基工程》2015,(2):178-183
2013年7月10日和7月12日在强降雨的作用下,连山大桥泥石流沟连续两次发生泥石流,造成都汶高速公路和G213线200 m长度范围内堆积泥石流约8万m3,汶川至都江堰的交通中断。以连山大桥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流域因素、物源和水源这三个方面分析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分析泥石流的成灾过程机制,以及计算泥石流的运动参数和泥石流发展趋势及影响范围,提出防治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