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智能汽车产业在全球走在前列,研究美国智能汽车政策法规体系,有利于学习其先进发展理念和政策方法,为我国发展智能汽车产业提供参考。本文首先理清美国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政府管理职能,然后从战略引导、法律与标准、创新支持、示范测试等方面探讨美国智能汽车政策体系构架,最终得出对我国发展智能汽车产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是经济控制权、产业联动发展、获得长期市场效益的需要。我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市场机遇以及受经济、技术上支持等方面看,自主发展是可行的。在世界汽车工业 新一轮技术转换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汽车产业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可实现新一代汽车和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取得自主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浅谈产学研联合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使中国汽车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可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因而进一步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能否占有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关键因素。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全、差的混乱局面决定了要提升汽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就必须要走基于利益均衡的产学研联合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之路,只有由政府引导创建国家汽车自主创新平台体系,把汽车企业和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有机联合起来,才能共同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就如何进行产学研联合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提出一些理性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沿平  雷飞  周俊 《汽车工程》2007,29(2):93-96
根据我国汽车产业自身的特点和现状,提出采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思路,并给出国家汽车产业体制创新和汽车技术创新体系运作模型。  相似文献   

5.
企业重组巳成为企业参考市场竞争并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战略武器。新世纪初,我国汽车产业是危机与机遇并存,我们迫切需要通过重组来构筑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形成自己的主导企业,并通过制度创新和实施国家汽车创新系统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政策,开放了汽车市场,众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从此,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融入了世界。一方面,我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拥有技术的控制权,我国成了跨国公司在华的贴牌生产基地,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致使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不清晰。这种现状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提出了要避免汽车产业陷入“产业资本金融化、民族资本边缘化、制造领域空心化、支柱产业附庸化”风险泥潭的忠告。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我国一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崛起,使我们看到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希望。通过这样的历程,显示出一个道理: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成就我国的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7.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能够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最佳载体,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又驱动和促进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分析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文献,以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为基础,从基于人工智能创新驱动的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路径出发,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网联汽车4大系统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用中央处理器(CPU),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用关键零部件发展路径,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交通事故、城市道路拥堵、化石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问题,并能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对抢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制高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是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支撑。本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历程进行系统阐述,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9.
当前,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领域的汽车操作系统受制于国外先进国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全面创新。本文基于汽车操作系统发展现状,分析各类操作系统对产业安全风险的影响,最终给出支持汽车软件操作系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车外销要解决七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在2010年前使我国成为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要使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全面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鲁桂华博士认为,“走出去”这一战略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会宜早不宜晚,我国汽车企业必须要大步“走出去”,这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两方面的支持。规模经济决定了汽车企业需要更大的市场,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走出去”为汽车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可能,这是机遇.  相似文献   

11.
企业重组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战略武器。新世纪初,我国汽车产业是危机与机遇并存,我们迫切需要通过重组来构筑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形成自己的主导企业,并通过制度创新和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结合国家的新源汽车体系和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主要介绍湖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和创新联盟标准化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3.
田冲  宋景芬 《客车技术》2007,(1):6-7,12
加入WTO后,面对国外汽车集团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应采取技术创新对策以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阐述了我国汽车技术创新的优势、劣势及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根据《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国家将投资100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其中500亿元作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2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100亿元支持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另有50亿元用于支持试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有100亿元用于支持试点城市新能源车零部件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攀升,市场、行业和汽车企业对智能网联汽车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由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了环境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智能互联技术、先进驾驶辅助技术等多种创新技术,相应的其对产业人才的要求呈现出跨学科、高素质、精技能、持续学习的特点,导致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齐鲁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地方性传统美德之一,已传承千年之久,是增强企业员工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条件之一。高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我国汽车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应将齐鲁工匠精神融入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09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财税政策为主的支持政策体系,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推动我国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也面临“干预市场”、“干预技术路线”、“透支消费”等质疑,出现了“骗补谋补”、“补贴依赖症”等问题。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市场起步期,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尚未成熟,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如何继续发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吸取前期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在下一步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时少走弯路,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是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后,面对国外汽车集团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应采取技术创新对策以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文章介绍汽车技术创新的特点、模式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并提出适合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有 《运输车辆》2011,(15):88-90
我国是一个汽车大国,但却并不算是汽车强国。社会各个层面对此都有共识,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汽车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汽车发动机方面的技术实力不够强,只有做强做大发动机才能带领整车行业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扩大汽车产品出口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上看,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轿车实现批量出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汽车出口是检验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汽车产业只有实现大规模的出口,才能说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从微观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直面国外大汽车集团挑战的两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国外大汽车集团的挑战应采取两大对策:一是按新的战略模式重组我国汽车产业:二是构筑中国特色的汽车产品战略营销体系,重组我国汽车产业是解决汽车产业散、乱、差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关键所在;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产品营销体系是增强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我国汽车工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