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近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事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的话,那么,在文化建设事业方面,却显得不相适应,步履蹒跚。如今的世界已进入“文化时代”。每个人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伴随着人类的产业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又始终制约着人类的生活,大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小至个人爱好、饮食起居,都渗透着文化。故日本有茶文化,中国有酒文化……文化的重要性,还在于经济的成功要以文  相似文献   

2.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一个中间地带”观点到“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之间,存在“两类矛盾三种力量”的中间环节,这些思想发展到“三个世界”理论的过程,既是毛泽东深刻反映战后国际局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他观察国际局势的意识形态视角不断转换的过程.“三个世界”理论在实践上的功绩,不仅在外交上鼓舞了世界人民反霸斗争,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而且在内政上为中国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开辟了道路.其思想价值,则是区分“敌、我、友”三个层面的意识形态视角.“三个世界”理论的局限性是夸大了战争的现实危险性,高估了世界革命的形势,其主观原因在于固守关于经济、政治、战争和革命的传统意识形态.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调整了经济、政治、战争和革命关系上传统的意识形态,并进一步将视角转向人类的高度,是对“三个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化学和休闲学的基本理论,对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认为休闲体育教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顺应现代化要求的文化指向,体现了一种生命追求,是促进和培养“自由人”的发展动力.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休闲体育教育,从而揭示其丰富的人文旨趣,自觉关怀人的生命世界,树立“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以及生成和谐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构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从变革的性质和程度上看,有两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飞跃”。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他强调指出,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这是第一次将政府机构改革与改革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体制(包括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邓小平认为,“体制问题,实际上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①这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在观念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简要考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确立过程以及哥白尼日心说、达尔进化论对它的反叛和冲击。同时,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继哥白尼、达尔之后真正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是最深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因为它把人类及其意识现象看成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它所理解的实践也是作为“类活动”(宇宙现象)而被考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虽然以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但它是从宇宙普遍进化出发而不是从人本身出发来看人。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在今天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四世界     
第四世界作为本提出的新概念,主要指谓:继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之后,20世纪,借助电脑网络、电子通讯、虚拟技术及人类丰富的想像力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化、日常生活缩合为一,构建的一个美妙神奇的新天地。它是对塞博空间、虚拟现实、网络世界和信息社会等“新实体”的综合。它反映了自然和人进化的合力。它将宇宙推到一个新层次,展现了新世界的特征、趋势和价值。它代表着人类认知的组成规律,凸现出人类能动的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已经内化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横空出世,反映出虚拟性日益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ChatGPT在2023年现象级走红,表明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技术迭代正推动人类社会快步进入“智能化”时代。然而,科技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技术红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展现出的超凡能力又使人们陷入“后人类主义”的恐慌。科技勇猛精进,而人文却稳重保守,如何跳出思维前见与学科分野,去思考科技与人文之间交互、融合的可能性、挑战及前景成为重要议题。文章认为,科技是工具性的,人文是本质性的;科技是外生性动力,人文是内生性动力,二者同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表征,其深度融合可为人类社会发展赋能。因此,以社会规约与人文关怀去消解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认知偏见、伦理危机等负面影响,赋予人工智能以“温度”,使之成为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技发展为动力的“人文智能”,不失为科技与人文有效融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预示着全球体育价值话语传播的转向。聚焦奥林匹克价值话语传播的演变,解析全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需求,认为“集体团结”是全人类体育的共同价值,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集体团结”是体育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共同趋向,更是未来体育社会治理的新航向。奥林匹克传统价值话语传播的是“体育英雄主义”,它已经不符合全球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极易导致个体膨胀和极端主义的弊病,而“集体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才是破解问题的秘钥。“集体团结”是全球体育未来发展的主导价值,其价值输出符合全人类社会生活模式,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即是实现从体育的“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团结”。其中,集体利益、文化对话、场景营造和服务于人是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的起点、方式、场所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理解和对话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个体在理解和对话中实现思想、精神和心理的沟通交流。课堂教学中的理解和对话是一种意义生成过程和视域融合过程。现实课堂教学中凸显出理解和对话的欠缺:知识意义理解与生成的缺失;个体精神引领与建构的缺乏;师生关系理解与建构的缺位;自我建构与理解缺少。建构充满理解和对话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双方需要努力做到:以爱为基,严宽相济;以人为“镜”,以己为“师”;己所悦纳,亦给予人;对话交流,消减误解。  相似文献   

12.
汽车文化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汽车诞生以来,汽车文化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汽车业的日益发展而不断丰富。什么是汽车文化,它有哪些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人类逐步进入“汽车社会”的今天,如何去创建健康和谐的汽车文化,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革命史上,五四运动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而载入史册的。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一运动,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1为了纪念五四运动,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的青年组织规定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那时国民党在广大青年群众的爱国高潮的压力下,也同意了这个规定。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这一规定一方面固然是对五四运动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青年…  相似文献   

14.
从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者的影响分析,探讨档案工作者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今天,体会到档案工作者的工作范围与方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档案人员从保管型的向专家型转变,档案由“纸文化时代”信息与载体不分离向电子文件时代的信息与载体相分离演化,档案的保护技术由原来的“硬保护”向“软保护”扩展、演变。档案事业与档案人员将在更深入、更广泛的意义来维系着人类的信息文明。  相似文献   

15.
感性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衍生出美的概念,美的概念是以研究人类审美经验为中心和出发点来研究美和审美艺术的科学观点,是研究人与现实世界(客体、人、事、物)的审美及其活动的.本文从人们感性“美”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对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政治经济的“晴雨表”。8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文化热”,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再反思,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次“价值转换”。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亚文化研究,诸如:“饮食文化”、“鬼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  相似文献   

17.
对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社会问题的关注,是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思想起因。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并主要是从对现实社会与历史的批判研究中获得经验材料,从对前人的哲学观点社会历史意义的批判性考察中获得理论进步的。“改变世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目的和理想。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不同于一般地抽象谈论实践精神的关键点在于来自社会实践的全部理论,以将其付诸社会实践为目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以及人道性与人文性,是本真精神观照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是人道性和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在当代的回归与弘扬,本文对此作了详细诠释。  相似文献   

18.
徐淳 《交通高教研究》1990,(3):73-74,80
一、迅速赶上信息革命的大潮 人类有意识的情报活动,渊远流长。但以情报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形成一门明确的学科,是本世纪四十年代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恢复战争创伤的建设发展时期。社会、科学技术高度的发展造成了“情报爆炸”,信息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三大支柱(能源、材料、信息)之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应用,倡导“人与技术、技术与环境”融洽和谐的重要性、迫切性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诸如:新技术革命的机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都对“人与技术、技术与环境”的融洽和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一定意义上说,“融洽和谐”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到整个人类的未来前途和命运。因此对人与技术、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科学史的考察,探讨科学与正确之间的关系。认为: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在今天正确与否,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本文以托勒密、哥白尼天文学说的历史遭遇为例,表明:不能将“科学”与“正确”等同起来。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模型(以及方案、数据、结论等等)是永恒的,今天被认为“正确”的模型,随时都可能被新的、更“正确”的模型所取代,就如托勒密模型被哥白尼模型所取代,哥白尼模型被开普勒模型所取代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