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胥苗苗 《中国船检》2012,(5):I0013-I0013
德国国有银行复兴信贷银行(KFW)运输信贷部主管ChristianMurach表示.他们今年在航运贷款方面计划在2011年20亿英镑的基础上减少四分之一——投放15亿英镑。但相关业内人士强调,这些贷款中的绝大部分可能将投入游船和近海船舶领域.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我国航运业发展,保证"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介绍船舶能效管理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及面临的挑战,结合我国航运企业能效管理业务要求,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探讨航运企业船舶能效管理策略: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革新造船技术;采用电喷柴油机;建立能效管理系统;推行经济航速。  相似文献   

3.
4.
5.
为了全面、直观地分析船舶能效研究领域的现状、趋势及热点,为船舶节能减排、推动航运业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指导,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两个数据库中对1990~2021年之间的船舶能效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基于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4个维度构建船舶能效研究知识图谱,从船舶技术能效、营运能效、政策法规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船舶能效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从2018年开始,发文量快速增长,船舶能效领域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中文文献三大类为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 EEDI)、船舶能效、温室气体,英文文献三大类为ship energy system(船舶能源系统)、 CO2 emissions(二氧化碳排放)、 waste heat recovery(余热回收)。根据各类核心关键词分析可以进一步将能效技术分为技术能效和营运能效。围绕EEDI的技术能效热点为新能源技术,同时余热利用技术是短期的热点;围绕船舶能效营运指数(Ene...  相似文献   

6.
随着石化能源的短缺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发展绿色船舶,减少CO2排放,提高船舶能效,已是大势所趋。非碳能源利用和船舶减阻技术是能效提升的有效方式,然而受船舶运营和非碳能源利用模式的影响,很难孤立的考虑非碳能源的利用效果,非碳能源利用和能效提升的方法技术之间有着紧密联系,需要研究船舶非碳能源利用模式和能效提升的协同作用,在引入等效非碳能源概念的基础上,对非碳能源利用与等效非碳能源利用模式进行了阐述,通过创建特征值及计算公式,定量分析了船舶非碳能源利用与船舶减阻技术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对船舶能效的影响,对新船能效指数设计和船舶能效管理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纵倾优化下的船舶能效数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伊凡  张剑  张跃文 《船舶工程》2015,37(12):31-34
通过Fluent数值计算和Simulink建模仿真的方法,建立船舶的CFD计算模型及能确定转速(n)-航速(V_s)-船舶能效营运指数(EEOI)间对应关系的船舶能效准稳态仿真模型,进而分析不同工况下纵倾变化对船舶营运能效的影响。以定转速航行模式的46000t油轮为目标船,经模型的计算和船模试验的验证,发现适当纵倾可提高目标船的营运能效。结合相关海事公约法规,计算目标船的最佳纵倾在艉倾2.61m处,可降低EEOI达0.8%。  相似文献   

8.
《航海》2010,(1):22-22
驻汉堡的德国劳氏船级社(GL)已为船东和经营人维护发动机和锅炉安全以及有效性颁布了指南,其对使用低硫馏分油(LSDO)时维护发动机和锅炉安全作了规范,旨在协助船舶经营人履行有关安全通道的法律以及运作要求。该新指南涵盖了有关欧盟领海和加利福尼亚海岸的新法规,两者已宣布有关燃油含硫量的新限额,将分别于今年和2012年生效。GL之所以发布该指南,因为在进入港口或领海之前船舶转用低硫燃油可能造成重大的推进或发动机故障。  相似文献   

9.
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引起了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年1月1日以后,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简称EEDI)将正式生效,这是第一个专门针对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法律文件。这一强制性文件的生效无疑将对国际海运界,特别是对我国航运界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本文从EEDI诞生的历史、EEDI公式解析、EEDI计算、EEDI认证过程及EEDI公式实船应用和设计考虑等方面略作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机电设备》2009,26(2):I0008-I0008
上海/汉堡,2009年2月24日—德国劳氏船级社(GL)一直主张造船厂在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应以“船舶效率”作为自己的竞争利器。GL近日在上海举办了“海运和造船市场研讨会”,就目前风云四起的海事市场的各种技术和营运问题进行了探讨。GL执行总裁Hermann J·Klein博士指出,船东通常希望以低成本运营满载船。  相似文献   

11.
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和能效营运指数介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斌 《世界海运》2012,35(3):23-26
控制CO2排放一直是航运界关注的焦点,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2次会议以MARPOL公约附则VI修正案的方式通过了具有强制实施效力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规定。对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和能效营运指数(EEOI)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可采取的减少CO2排放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信贷危机蔓延全球,对一直注重船舶融资业务的德国银行造成压力。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早前在德国公开呼吁国资银行重组架构,为私人投资者开放更多门户,增加私人机构在船舶融资方面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3.
船舶能效管理呼唤理念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毅 《中国船检》2010,(8):16-18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主题,能效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航运业和造船业如何走向绿色环保的坦途?油轮能效管理如何有效实施?中国船级社在油轮能效管理中如何发挥助力作用?20 1 O年7月20日,首届中国油运安全论坛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船级社副总裁高照杰。  相似文献   

14.
漆福洁 《江苏船舶》2013,30(1):42-44
为了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011年7月召开的MEPC.203(62)决议"MARPOL附则Ⅵ中包括对船舶能效的新规定",于2013年1月1日生效。介绍了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的由来,详细分析了EEDI计算公式及其EEDI基线公式,提出了降低CO2排放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陈钰  陈庆任  赵丙乾 《船舶》2016,(1):100-104
随着船舶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能效指数概念的推行,迫切需要研发一种计算软件来快速评估船舶能效。文中采用修正的艾亚法进行船舶有效功率估算、基于图谱法进行螺旋桨的设计及推进性能计算、进行船舶航速预报及能效评估,并基于C++开发平台,开发了内河船舶航速预报及能效评估软件。结果表明,该软件使用方便、运算快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宋昕  袁成清 《船舶工程》2016,38(7):54-57
本文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危机下,致力于内河船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分析了水流速度对内河船舶营运能效的影响。本分析是基于一艘客船的数据进行的,分别对不同航段下水流速度,主机转速,燃油消耗进行测量,并计算得到内河船舶营运能效。根据测量结果提出内河船舶营运能效提升策略,为内河航运业的节能减排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与我国船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推动国内航运业开展节能减排,概述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出台的背景、介绍EEDI的计算及基线确定方法,计算我国干散货船舶的EEDI值并确定基线。  相似文献   

18.
虽然今年干散货需求将出现强劲增长,但大量新船交付将导致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据悉,今年将有1.216亿DWT干散货船交付,约占全球干散货船队(5851亿DWT)规模的21%,2013年订单相对缺乏,交船量为3740万DWT,但船厂将会尽最大努力吸引船东继续下单。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4日,天津海事局2艘海事巡逻船、3艘航标船、1艘测量船,共6艘公务船舶的《船舶能效管理计划》经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审核通过,获得了《船舶能效管理证书》,并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运行,天津海事局成为全国首家国内航行船舶实施能效管理的单位。船舶能效管理,是指对船舶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和CO2排放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赵泽楷  郑齐清 《中国修船》2023,(6):36-42+47
在“双碳”背景下,为探究船舶航行中各因素对船舶主机能效的影响,文章利用SPSS软件对主机能效、航行环境、航行姿态等初始数据进行清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总变量主成分解释和碎石图提取3个主成分反映原变量信息。再通过系统聚类利用离差平方和(Ward)法对目标船能效数据进行聚类,得到各参数的聚类数,用K均值(K-means)聚类法进行聚类得到船舶航行中各参数的聚类中心,对轴功率、转速及油耗进行Epanechnikov拟合,得到相互关系曲线。该方法对船舶主机能效数据挖掘具有普遍适用性,可为智能能效管理和评估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