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在信号交叉口提前右转且无信号控制的条件下,直右混行车道上右转车受直行车阻挡的问题,根据混行车道上交通流特性,确定了交叉口信号周期内提前右转机动车无法进入右转弯道的阻断时间,结合行人流上游所受的信号控制方式,解析了机动车与双向行人的冲突过程,计算了冲突中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提前右转方式下右转车与行人的延误模型.案例计算与分析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际调查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当机动车流量小于350 pcu/h,机动车对行人通行影响较小,而当机动车流量大于350 pcu/h,行人与机动车的竞争冲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李鑫  张泽玮 《交通与运输》2021,34(z1):57-61
为了探究在提前右转车道增加信号控制灯是否能缓解高峰期间行人连续过街导致的右转机动车拥堵,选取Webster延误模型和Vissim仿真模拟评估方法.以深圳市为例,首先,将现场调研的数据带入延误模型得出现状延误时长;其次,根据现状交叉口相位调整右转信控灯的周期时长,将设置好的右转信控灯周期带入第一种评估方法——Webster延误模型得出结果;再次,将设置好的右转信控灯周期带入第二种评估方法——Vissim仿真模拟得出结果;最后,将两种评估方法的结果与现状进行对比,得出在提前右转车道增加信号控制灯,能够缓解高峰期间行人连续过街导致的右转机动车拥堵.  相似文献   

3.
为了缓解人车冲突,增加行人过街安全性,在界定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区的基础上,以红灯期间等待过街的行人群体通过冲突区的时间为依据,对右转机动车进行信号控制,建立右转机动车禁行时间计算模型,并以长春市自由大路和同志街交叉口为例,应用Webster延误模型对右转机动车信号配时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交叉口总延误降低20%,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右转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延误。  相似文献   

4.
路段行人控制信号设置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行人控制信号设置依据的不足,本文通过对行人在无信号控制路段等候车间安全间隙穿越这一特征的研究,提出以行人穿越机动车流的延误大小作为设置路段行人控制信号的依据。该研究对于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行人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现代交通“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行人过街的三种情况即自由过街、无控制人行横道过街和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过街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过街条件下行人与机动车的运行特征。设定行人与机动车到达间距服从负指数分布,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机动车延误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对行人过街选择合适的过街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机动车的延误,特别是在行人与机动车交通量比较大时,设置人行横道(包括信号控制与无信号控制)可以大幅度减少机动车的延误。  相似文献   

6.
在不考虑右转机动车通行相位的前提下,按照同一相位内不同方向交通流不冲突原则,得到了叠加放行4种基本相位相序方案,并分析了不同相位相序方案流量比适用条件及其它相关影响因素。根据叠加放行相邻相位交通流特点,给出了叠加放行各个相位关键车道组流量比、周期相位损失时间、信号周期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位有效绿灯时间算法模型。采用最小信号周期、关键车道组总流量比等参数指标,对单口放行、对称放行、叠加放行3种信号控制方式效益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实例,运用理论计算及VISSIM软件交通仿真两种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叠加放行信号控制方式在缩短信号周期、减少交叉口交通延误等方面发挥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交叉口进口车道流量比符合一定条件时,采用叠加放行信号控制方式,周期相位数增加但周期损失时间不变,而且通过灵活选取相位相序方案组合形式,可以充分利用道路时空资源,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流对右转专用相位设置影响的研究较少,针对该情况提出基于Vissim和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方法,为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提供一种新思路。首先对右转机动车进行交通冲突分析,通过假设各种交通流量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并采用Vissim进行仿真,获取许可型相位下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数据7776组;再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获取数据进行训练,建立许可型相位下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模型,模型能够计算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最后以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流程。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和机动车的运行特性,针对行人利用可穿越间隙过街的特性得出行人的平均过街延误和过街时间.运用vissim软件仿真得出路段人行横道处不同的机动车量情况下行人的过街时间和机动车通过人行横道的时间,从而得到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改为信号控制的依据.仿真结果表明:在双向4车道的次干路中,当机动车流量超过2 400辆/h时,将人行横道改为信号控制时更适合行人过街.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分析典型四相位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的行人流与右转车流冲突的前提下,以行人过街时间占有率和行人群到达分布作为分析指标,利用可插车间隙理论得出行人单向通行和双向通行条件下的右转车通行能力计算公式;根据行人流随机消散和集中消散的不同特征,应用随机分布理论推导出右转车穿越行人流的延误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比分析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右转车通行能力和延误的变化值。结果表明,除了在少数行人流量比较大的情况下, 行人二次过街的设置会小幅度减少右转车的延误;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后, 右转车的通行能力将受到限制,延误增大,其中,平均通行能力降低了16.68%,平均延误时间增大 了21%,所以,当右转车交通需求较大时,需同时考虑行人和右转车的交通运行状态,优化设计是否采用行人二次过街,避免右转车超出极限忍耐时间而增大与行人冲突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行人与转向机动车的冲突,提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设置转向专用相位.运用基于人车冲突分析的转向车辆通行能力模型和行人过街平均延误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设置转向专用相位前后交叉口通行能力和行人过街平均延误,给出了转向专用相位的设置条件.研究表明,在该条件下设置转向专用相位将提高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降低行人过街的平均延误.  相似文献   

11.
不同过街方式产生不同类型的行人与机动车冲突与延误,并影响城市道路运行效率.在分析信控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与机动车运行行为及机非冲突场景的基础上,构建4类行为判定原则,阐述不同过街方式下行人和机动车冲突与延误的产生过程,建立基于过街方式的行人-机动车人均延误模型.以北京市某主干路为对象,仿真一次过街和二次过街条件下延误...  相似文献   

12.
考虑在机动车和行人混合的状况下,为使行人过街更加高效、安全,以机动车和行人的延误、交叉口的延误和车辆的停车率为性能控制指标。根据交通需求和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流量比,确定信号控制性能指标的重要程度。建立信号交叉口配时参数的多元目标函数,并运用遗传算法求解目标函数。最后,以具体的交叉口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车让人控制策略下右转机动车与过街行人的冲突,在保障行人过街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右转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对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类型进行定义,结合两相位和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交通设计、通行理念、让行细则和交通宣传角度总结了车让人的具体控制策略,并提出了其适用条件。对于不适用让行控制策略的信号交叉口,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右转机动车与行人之间不同类型的冲突进行分离。  相似文献   

14.
公交停靠站的设置直接影响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交通运行的质量,而目前设置公交停靠站并无标准。基于VISSIM仿真软件,分析和比较不同流量条件下,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对交通流延误影响,得到公交停靠站的最佳设置位置,并利用实例对结论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右转必停”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研究欠缺的问题,提出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计算模型。首先,分析“右转必停”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延误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Vissim仿真软件获取4 608组黄牌货车不同占比的情况下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数据,并基于回归分析法和BP(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模型;最后,对比两种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更好地计算右转机动车的平均延误。  相似文献   

16.
对典型信号交叉口设计中的两种右转渠化岛设计模式——划线渠化岛模式和实体渠化岛模式进行适用性研究。通过右转机动车受行人影响的冲突延误指标分析两种设计模式下交叉口右转车延误,并以一个典型十字交叉口为对象进行算例分析。通过行人一次过街最短距离和最长距离指标分析两种设计模式下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性。通过交叉口土地占有面积与土地使用灵活性指标分析两种设计模式下交叉口土地利用效率。综上,建议两种右转渠化岛设计模式的适用性条件为:实体渠化岛模式可用于城市土地利用不受限制的郊区,进口道行车道数目不大于双向4车道,且行人流量较小或行人受控,在城市内部则仅限畸形交叉口采用;划线渠化岛模式对土地利用几乎无限制,可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交叉口,交叉口行车道宽度较大时建议配合行人过街中央安全岛一起设计。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机动车和行人流量波动较大的路段,定时控制会导致相位浪费,对现有人行横道感应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优化,提出新的按钮式感应控制方案。该方案首先检测路段车流,根据车流情况选择采用行人优先方案还是机动车优先方案进行行人相位配时,两种方案都保证机动车最小相位,同时也考虑行人的可忍耐时间。  相似文献   

18.
多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相位设置方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相位组合技术,对行人相位与机动车相位的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二次过街条件下行人相位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行人相位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行人相位设计方法缩短了行人过街最短绿灯时间,降低了过街人均延误。  相似文献   

19.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模型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为了分析交叉口处左转及右转机动车对行人过街交通的干扰和影响,合理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信号,应用交通流冲突理论、间隙接受理论,推导了行人穿越机动车道的人数及等待通行人数,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行人过街时间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行人平均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4527s和4.15%,85%行人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2065s和1.57%,90%行人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4012s和2.84%,模型计算精度满足要求,有利于行人专用信号相位的设置。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以乌鲁木齐市西虹西路与南昌南路交叉口为例,调查不同天气条件下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研究冰雪条件下道路交叉口机动车的延误、车速及车头时距状况。分析冰雪条件下机动车存平面信号交叉口时的交通流特征,并与正常天气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冰雪条件下机动车停驶延误增加4~8S,引道延误增加2~5S,车速降低约30%,车头时距增加10%~20%。研究成果为乌鲁木齐市在交通规划和设计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