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纪念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活动的重头戏,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评选颁奖典礼暨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纪念大会于2007年12月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宣布了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评选的最终结果,中大集团总裁徐连宽名列中国客车工业十大风云人物。自2002年中大开始介入客车整车制造业开始,中大汽车在徐连宽的领导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整合资源、组织优化、产品规划、营销政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品  相似文献   

2.
文风  侯翔 《城市车辆》2008,(1):32-33
1956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下线,结束了我国自己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7年,采用解放牌汽车底盘改装的第一辆国产客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客车工业的开始。到2007年,我国客车工业已经走过了50年。50年来,我国客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大中型客车产品已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以上,轻型客车的年产量也已突破20万辆,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客车大国。本刊于2008年第1期开始,特别开辟了纪念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专题,对50年来中国的客车工业进行回顾,弘扬中国客车及客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宣传民族品牌、汽车文化,介绍新世纪、新阶段为中国客车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优势企业及新技术、新产品,推进市场发展和国际化战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实现从世界客车大国向客车制造强国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03,(13):16-19
2003年3月18日-20日,第三届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准时举行。由于整个中国家客车工业的强劲增长势头,本次车展获得了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吉玉  杨帆 《运输车辆》2008,(1):18-18
2007年12月12日,纪念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颁奖典礼暨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该活动由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自2007年8月启动,“纪念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奖项揭晓是其尾声。  相似文献   

5.
从客车大国到客车强国,产品的国际化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客车品牌要得到世界的认可,产品出口是必经之路。自2000年起,作为中国客车行业与世界同行业交流窗口的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一年一度地在上海举办,该项活动不仅持续为中国客车业会聚良机,而且不遗余力地推进了中国客车和客运行业繁荣发展,助力中国客车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客车产业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渐繁荣。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正是搭着这样的时代脉搏进入中国,不仅为中国客车工业学习海外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架设平台,更为中国客车制造业走向世界构筑贸易桥梁。自2001年始,一年一度的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也随着中国客车业的繁荣而成长,展会规模逐年扩大,其在行业所起的作用和会展业的品牌地位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韩伟 《运输车辆》2010,(5):39-40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客车工业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客车生产体系,已拥有一定的市场、技术、管理、资金的积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客车制造和消费大国,并且具备了成为全球客车制造中心的条件。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客车品牌不但在国内市场占有优势,而且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1955年,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也开始起步。1956年,国产第一辆载货车在一汽下线,中国人民终于可以用上了我们自己造的汽车。载货车的成功生产也为中国客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采用解放牌汽车底盘改装的第一辆国产客车诞生。到2007年,中国客车工业已经走过了50年。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大中型客车面临的挑战、大中型客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客车工业将面临的国际冲击,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客车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根据我国历年大中型客车保有量情况,对1994 ̄2000年我国大中型客车的保有量和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对我国公路客车市场、城市客车市场、旅游出租客车市场、特种客车市场等,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对发展我国大中型客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尽管客车的产量在世界汽车总产量中所占的比得微不足道,世界客车的保有量只占汽车总保有量的0.4%,但大客车行业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中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它对发展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日趋重要,所以世界各国主要生产厂家无不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潜心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制,不断向市场提供富有魅力的新型大客车,本文对西欧地区大客车工业作了概述,并介绍了西欧德国的大客车工业现状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1.
客车是人类目前最有效的公路交通工具之一,也是符合各国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增进交通安全等政策的有前途的交通工具之一,各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它的生产和消费。在战后的50年里,日本汽车工业走过了一个其它发达国家花费了100年才走过的历程,如今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了。在日本汽车工业中,客车(Bus)的生产和消费并不是非常重要的细分市场,但是它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客车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日本客车的年生产量总计也只有6.2万辆左右,占日本汽车总生产量的比例只在0.56%右;客车每年的新车登记注册数量几十年基本上都保持在2万辆左右;客车的出口是客车工业的“重头戏”,近年来每年都有5万辆以上的日本品牌客车出口海外,占日本汽车总出口量的比例虽然只在1.2%左右,但是占客车年生产量的比例却很大。本文通过详实的数字,全面展示日本客车的生产和出口等领域在战后50年来的发展及其基本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公交客车是客车市场上成长性最好的一个区域,不仅有需求亮点,而且有政策支持,自2003年以来,已经成为客车企业竞相追逐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公交客车的经营中存在许多"中国特色",分期付款、用户指定配套以及旧车回购等等,往往令客车企业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13.
3月15日,如约而至的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在如潮的好评中落下帷幕,尽管在招商价位,评奖过程等方面遭人诟病。但和以往的几届展会相比,本届展会依旧获得了客车界人士的高度认可。作为中国客车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客车的一个窗口,世界客车博览亚洲(上海)展览会举办的意义重大。中外客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不仅可以同场竞技,更让中国客车有了一个展示自身成果的平台,同时也可让企业找出差距,更好地发展自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编制具有高水平的客车标准,对我国客车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编制客车标准是我国客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制订出高水平的客车标准,要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参照国际标准,并结合国情,使标准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更好地促进我国客车工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宇通的力量     
杨亮 《运输车辆》2011,(1):58-61
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客车业无疑是值得骄傲的。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客车业不但成功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还将民族品牌带向了海外,并用一种令世人瞩目的速度逐步走向全球之先。  相似文献   

16.
祝晨彦 《运输车辆》2012,(19):25-25
2012年11月22-24日,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将移师广州琶洲馆。自2001年起,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连续举办了10届,为国内外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每届展会都吸引大量国内外用户和客车企业参观、参展。  相似文献   

17.
宇通的力量     
杨亮 《商用汽车》2011,(1):58-61
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客车业无疑是值得骄傲的。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客车业不但成功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还将民族品牌带向了海外,并用一种令世人瞩目的速度逐步走向全球之先。  相似文献   

18.
1今年1~5月客车市场总体情况 根据中国客车网统计全国50家主要客车制造企业(约占大中型客车市场的95%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年1~5月份共销售客车47114辆,公路客车为31590辆,占总体客车销量的67.1%。在公路客车销量中,座位客车销量是30674辆,占公路客车总体销量的97.1%,卧铺客车是916辆,占公路客车总体销量的2.9%.  相似文献   

19.
品牌汽车     
《驾驶园》2008,(4)
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作为中国客车行业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八年来务实而持续地为中国客车业会聚良机、创造价值,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客车和客运行业繁荣发展,助力中国客车阔步前行。作为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的福田汽车此次携旗下自主品牌欧V客车参展,自然吸引了众多媒体、经销商、客户的广泛关注。参展当天,欧V客车展厅客商云集,热闹非凡,通过现场参观、试乘,客车行业业内人士、各地经销商、客户对参展的BJ6125豪华客车赞不绝口,对福田汽车精湛造车工艺、研发技术、生产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称赞福田欧V客车是民族品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相似文献   

20.
客车的机遇     
尽管中国客车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的50%以上,但中国客车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尽管客车行业在整个汽车行业中所占据的份额不大,只占到整个商用车市场的10%,但客车行业的竞争却异常激烈。即便是在今天,这个整个行业里依然还有200多家制造商在生产客车产品。在大金龙副总经理朱国强看来,金龙之所有能在此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于企业有较强的市场基础和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